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文明城市是这样炼成的

——十六大以来我市大力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综述

2012-10-15 11:19:47来源:福州日报

志愿者的身影随处可见,文明城市创建离不开他们的努力。 叶义斌  摄

      2011年,我市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这离不开历届市委市政府的努力,更凝聚了全市人民的心血。

    福州追梦,10年前行。一路走来,我市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始终秉持着“创建为民、共建共享”的理念,结出了丰硕的果实。    

      我市把创建工作作为惠及民生、为民造福的平台,高标准、快节奏、持续不断地实施了一系列民生工程。10年创建,上演了无数精彩的民生大戏。

      2011年12月23日,在全国表彰会后的第三天,福州市召开持续推进文明城市建设动员大会,提出以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为起点,以为民惠民利民为目标,持续推进公共服务能力建设,使社会更和谐,城乡更宜居,人民更幸福。

      在我市创建历程中,这次会议无疑具有承上启下的重大意义。市委市政府以一种高度的责任感和使命感向720多万市民昭示这样一种创建理念:虽然已经获得“全国文明城市”称号,但是福州不能停下创建的脚步。建设全国文明城市,根本目的就是要让广大市民不断提升幸福指数,共享幸福生活。

      “我们创建文明城市,建设文明城市,都不是做个样子给谁看的,就是让工作和生活在这里的每一位市民都成为真正的受益者。”市委文明办负责人这样说。

      以民为本的创建理念始自何年?让我们把镜头推回到8年前——2004年4月20日,福州市召开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暨“5·18”工作动员部署会。这次会议非常重要,因为就在这一年,中央文明委决定正式启动首批全国文明城市、文明村镇、文明单位评选工作。对于已在1999年获得首批全国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的福州来说,这次会议吹响了我市迈向争创全国文明城市新征程的冲锋号。

      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目的是什么?在这次动员部署会上,市委提出举全市之力、创文明之城。为此,要把着眼点放在紧贴群众利益、做群众欢迎的事情上,充分发动市民积极参与创建全国文明城市,实现共建共享,推进城市文明程度和人的文明素质提升。从此,“创建为民、共建共享”的理念定调,并一直贯穿创建过程。

      十六大以来,福州城市承载功能不断优化。“东扩南进、沿江向海”的城市发展战略深入实施,建成区面积扩展到220平方公里。相继建成了温福、福厦高速铁路和机场高速公路二期、渔平高速以及三环路等,全线动建地铁1号线,改扩建福飞路等36条城区快速路、主次干道,城市丁字路、断头路改造和老旧城市主次干道“白改黑”工作有序推进,城区宽8米以上道路里程达837公里。

      十六大以来,我市在28条主要内河沿线铺设了排污管网,将沿线生活污水、生产污水接入排污管道,提高了内河的清洁度。2011年,我市投入26.7亿元,全面启动75条内河的整治工作,安泰河、白马河等已成为城区的景观河道。

      十六大以来,我市新建、续(重)建了西湖公园、温泉公园、乌龙江湿地公园、儿童公园、茶亭公园、闽江公园等50多个公园,新增城市绿地面积277万平方米,人均公园绿地面积11.15平方米,市区每步行10分钟就有一处公园、一块绿地,福州成为全国最“绿”的省会城市之一。

      十六大以来,我市一方面全力推进南二环路、西二环路、华林路等景观道路绿化,另一方面“见缝插绿”,将城区道路沿线景观改造整治清理出来的8万多平方米地块,用于建设街心公园和简易绿化地等公共绿地。

      十六大以来,我市累计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20多万套,投入使用的廉租住房房源共50座4666套,共有38.7万户家庭已享受或即将享受到住房保障。

      一桩桩、一件件改善民生的实事,极大地激发了福州人争创文明城市的满腔热情和创建行动。10年创建,百万市民共赴文明之约,以不同的方式,悉心呵护 “文明之花”。

    故事1:

      他,研究民俗文化的“苦行僧”

      每逢节假日,82岁的方炳桂就忙碌起来。作为福州民俗文化研究的“活化石”,媒体经常采访他、邀请他做节目。在福州,很多观众都是方炳桂的忠实“粉丝”。

      10年来,方炳桂见证和参与了文明城市的创建全过程,为弘扬民俗文化不停地鼓与呼。

      2004年,方炳桂首倡举办光饼节、“拗九”孝顺节、七夕邻里节和闽都乡学讲习所,均得到广大市民积极响应。如今,闽都乡学讲习所已先后开办90多期乡学讲座,成为传播民俗的平台;福州二中、林则徐小学等中小学校也设立了“闽都文化传承示范点”。

      3年前,因为患脑血管动脉硬化,影响到神经系统,方炳桂的手完全不能写字。他的一位学生得知后,送了台旧电脑给他。方炳桂在孙子、外孙女的指点下,只用半天时间就学会了电脑的基本操作与汉字输入。后来,他慢慢琢磨,打字速度越来越快,常常半夜一坐到电脑前,就“写”个不停。方炳桂说,有生之年能够为这座文明城市做一些事情,写一点文章,再苦再累也心甘情愿。

      故事2:

      他,把爱心播撒在路上

      2002年5月,林龙加入了助残志愿者组织。使林龙真正走入残疾人生活的,是省残联开展的“一助一”结对子活动。2004年,他选择了福州盲校高二年级的任翔、林智涵等4位同学作为帮扶对象。

      盲人通常对陌生人持有戒备之心,这4名同学也不例外。有一回,林龙在教室门口听到他们谈话。一位同学说,志愿者来了一拨又一拨,最终都走了,林龙肯定也坚持不了几天。

      林龙决定将每周只去一次盲校,改为每周六、日上午都去看望他们,整整坚持了一个学期。4名同学周末外出购物或办事,他尽可能陪同。就这样,他们对林龙的态度变了,彼此的心越来越近。从2002年5月至今,林龙参加助残志愿服务累计达3000多个小时。2010年8月,他被评为“全国百万青年志愿者助残行动先进个人”。

      林龙说,福州有40万名志愿者,他们跟他一样,每天都在做着平凡的事。志愿者用爱心让这座城市变得越来越美丽。(记者 吕路阳)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