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文福州 魅力外露
——十六大以来我市文化事业繁荣发展
文化是一种滋养,更是一份力量!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高度重视文化建设,大力推进文化事业健康快速发展,为加快福州科学发展、跨越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文化基础和精神动力。
10年来,我市大力实施文化强市战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让城乡居民共享免费的文化大餐;打造昙石山文化、三坊七巷文化、船政文化和寿山石文化等四大闽都文化品牌,使其成为熠熠闪光的城市文化名片;培育“激情广场大家唱”“走进美的小区”和“新福州人歌手大赛”等一批群众文化活动品牌,极大丰富了群众的精神生活,促进了社会和谐——文化以无可替代的滋养力量,让福州这座拥有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焕发出蓬勃生机与崭新活力,展现出无限魅力。
三坊七巷:从破败危屋区到中国历史文化名街
坊坊毗连,巷巷相通,坊巷中,时现青石、白墙、黛瓦、朱门、古榕……这里便是福州文化的中轴线——三坊七巷,素有“坊巷制度的活化石”和“明清古建筑博物馆”之美誉。如今,每个旅游团队或每位旅游散客到福州绝不会错过的地方便是三坊七巷。今年中秋、国庆两节期间,三坊七巷创纪录地接待游客114.9万人次。
国庆期间,记者在三坊七巷采访,碰到了从浙江自驾来福州旅游的林值儒一家五口。他们一家在社区党员志愿者导游曾世康的带领下,细细品味三坊七巷。曾世康是三坊七巷的原住户,生在坊巷、长在坊巷,对这里的一切了如指掌。当曾世康以亲历者的身份告诉林值儒一家,6年前,三坊七巷是一片破败的危屋区,陷入被拆的窘境时,林值儒一家连连表示:“无法想象!”而当他们从曾世康口中得知,2006年以来,福州市累计投入近50亿元对三坊七巷进行整体修复保护,让古街区重焕生机,三坊七巷入选首批10条“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一,周边还带动形成了一条文化、旅游、商业景观带,前来三坊七巷观光旅游的人数已接近上千万人(次)时,纷纷竖起了大拇指。林值儒告诉记者:“来三坊七巷游览,不仅感受到了福州的人文魅力,而且深深体会到了福州人对家乡文化的热爱,难怪老曾说‘七遛八遛不离福州’呢!”
中国船政文化博物馆今年国庆期间也吸引了众多游客。从厦门来的游客齐访君参观后大为惊叹:“不看不知道,福建船政学堂诞生了中国第一艘钢铁战舰,起飞了中国第一架水上飞机,走出了设计中国第一条铁路的詹天佑,还走出了中国天文学会创始人、紫金山天文台筹建者高鲁……这次来福州马尾,实地探访‘中国近代海军的摇篮’和中国近代工业、科技、高等教育的发源地,真是不虚此行。”
昙石山遗址博物馆里的“中华第一灯”也让众多游客啧啧赞叹。带孩子来此参观的市民王群鸣说:“‘中华第一灯’照耀着福州这块土地,孕育出瑰丽的闽都文化。身为福州人,我们很骄傲!”
巧夺天工的寿山石雕刻艺术,作为一种独特的地域文化,为福州文化增添了华贵之色。来自台湾的爱石者孙谦告诉记者:“怎样的水土才能造就出如此瑰丽的石头?福州真是有福之州!”
激情广场大家唱:从群众自发到全国推广
榕城上空夜夜飘歌声!这是福州居民常态文化生活的一个写照。每当夜幕降临、华灯初上时分,从金牛山公园到左海之滨,从五一广场到西湖之畔,30多支合唱队伍、数万市民便走出家门,汇入附近的“激情广场大家唱”歌唱海洋,共同引吭高歌,唱出生活的美好,唱出时代的赞歌!湖畔之声激情广场的歌友钱茹欣告诉记者:“退休后,我有段时间觉得很失落,不知如何打发空闲时间。后来我加入了大家唱,不仅丰富了文化生活,而且从中结交了许多朋友。”
2004年,福州市民方鹏凯自发在温泉公园组织了我市首个激情广场大家唱,这种零门槛、不收费的大家唱活动受到了广大市民的青睐,参与者日众。
对于这种自发的群众文化活动,我市文化部门及时介入,积极引导,激情广场大家唱迅速风靡榕城。市财政部门还拨出专款,用于购置激情广场大家唱的乐器、音响等设备。如今,激情广场大家唱合唱队伍已壮大到30多支,遍及城乡,参与人数每晚达数万人之众。
我市对激情广场大家唱不仅予以财力支持,还在业务上持续加以指导。多年来,市群艺馆的专业人员有计划地对各支激情广场大家唱合唱队伍进行了系统培训,包括指挥、演唱、音响播放等。五一音乐广场合唱团的团长林锋告诉记者:“合唱团成立之初,我每天背着自家的手风琴,到合唱点为歌友伴奏。没多久,市里就给我们配置了电钢琴等设施,歌友们歌唱的劲头更足了。”
2010年,“激情广场大家唱”荣获第15届全国“群星奖”(项目类),成为全国群众文化活动的先进典型。
现在《中国好声音》红遍大江南北,早在2000年,福州便举办了类似此节目的新福州人歌手大赛,12年来,数千名来榕工作的福州新市民参加了比赛。他们中有来福州打工的农民工朋友,有引进的优秀人才,也有在福州各大中专院校求学的学生。一批草根歌星从新福州人歌手大赛中脱颖而出,比如在歌手大赛中获奖的兰华娟、王高扬,他们均被福州市专业院团录用,如今在福州家喻户晓。曾在新福州人歌手大赛中表现优异的“新福州人”刘钢现已成为福州舞台的明星,各种演出邀请不断。刘钢告诉记者:“当年我离家到福州打拼时,本打算存点钱后回江西老家,现在我把父母都接到了福州。福州不仅是我实现音乐梦想的福地,还是一座非常宜居的城市。”
以“歌舞进社区、和谐送万家”为主题的群众文化活动“走进美的小区”,从2000年举办以来,已组织了99场活动,把一道道丰盛的免费文化大餐送到了居民家门口。在活动中,社区的居民还有机会与福州本土响当当的演艺明星们同台演出,湖滨社区的居民赵嘉仪说:“众多福州知名演员来社区演出,把免费的文化大餐送到了我们家门口,进一步丰富了我们群众的文化生活,这就是实实在在的文化惠民哪!”
公共文化服务:从单一内容到立体网络
昨日,记者在象园街道综合文化站采访时,看到这里既有图书室、阅览室、电脑室,还有健身房、老人活动室,不仅为居民提供了文化、体育活动的好场所,而且成为居民们交流、联络感情的好平台。从陕西来榕照看孙子的居民林健辉告诉记者:“走进家门口的文化站后,我在这里认识了许多福州的朋友,现在我经常到这里看书、看报,和朋友们聊天,生活很充实,精神也很愉悦。”
据了解,党的十六大以来,我市积极推进民生工程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逐步完善。全市现有群艺馆(文化馆)13家、公共图书馆13家、博物馆(纪念馆)27家、剧场(音乐厅)2家、画院(美术馆)2家、全国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市级支中心1个(县级支中心12个)、街道(乡镇)综合文化站173家、农家书屋2195家和图书流通点385个,市、县(市)区、乡镇(街道)、行政村(社区)四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粗具规模,服务内容也从单一品种向立体网络转变。(记者 吴 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