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年,福州发展亮点纷呈
——福州市“3820”工程系列解读报道之四
大批新建保障房为更多生活困难群众解决了住房问题。俞松 摄
辛勤创业二十载,跨越崛起看今朝。“3820”工程实施20年来,福州在取得经济建设跨越式发展的同时,各项社会事业有了长足进展,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区域发展呈现出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民生事业全面发展
“市民的幸福是简单的幸福。20年来,为民办实事项目逐件落实,广大市民共享了经济发展的成果。”时任市委政研室副主任、市人大常委会办公厅原主任黄维国说。
“3820”工程实施20年来,福州坚持以人为本,公共资源、新增财力、工作力量向民生公共事业倾斜,大力保障和改善民生,使这一工程成为惠及百姓的“民生工程”和“民心工程”,就学、就业、就医等事关城乡群众切身利益的民生问题得到有效解决,各项社会事业也有长足进展。
——公共服务水平不断提升。围绕“学有所教”目标,福州在全省农村地区率先实现“双高普九”,义务教育“两免一补”等惠民政策全面落实。围绕“病有所医”目标,福州实现了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乡镇卫生院全覆盖,在全省率先建立社区康复体系,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全面覆盖。
——文化事业繁荣发展。福州逐步完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加大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闽剧、软木画、评话、伬艺、十番音乐等13项非物质文化遗产入选国家保护名录,闽剧《红豆缘》、电视剧《冰心》等作品荣获“五个一工程奖”“曹禺剧本奖”“群星奖”等国家级文艺比赛大奖。
——社会保障体系日趋完善。福州稳步提高居民保障水平,全面开展城镇居民养老保险试点,新型农村社会养老保险制度实现全覆盖,被征地农民养老保障工作稳步推进,城镇、农村低保实现了动态管理下的“应保尽保”。逐步构建起多层次住房保障体系,全市累计安排建设各类保障性住房10.2万套、800多万平方米,完成危旧房(棚屋区)改造2050万平方米。
——惠民实事全民共享。“3820”工程实施以来,福州始终坚持每年遴选出城乡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10至20件实事,这些办实事项目涵盖了基础设施建设、环境综合治理、公共交通工程、农村生产生活条件改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领域。20年来,全市累计完成为民办实事项目400余件3000余项。
——人民群众安全感持续提高。省会城市社会秩序持续安定稳定,2011年全市居民对社会治安满意率达到94.7%。突出加强矛盾纠纷排查化解,集中开展市县联合大接访活动,有效化解了一批信访积案。12345便民服务台开通以来累计解决群众诉求66万件。
支撑保障坚强有力
“‘3820’工程形成过程中,我市形成了良好的调查研究的严谨工作作风。20年来,这种工作作风的延续,为我市推进各项工作创造了有力条件。”时任市委办经济科副科长、现任市政协文史和学宣委主任戚信总如是说。
20年来,历届市委、市政府坚持不懈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坚持以改革创新精神扎实推进党的建设新的伟大工程,大力弘扬优良传统作风,使“3820”工程的顺利实施有了可靠的精神支柱和组织保证。
精神文明建设成效显著。经过全市人民多年不懈的努力,2011年,福州摘得全国文明城市这一最高荣誉,“感动福州”十大人物评选等主题活动深入开展,群众性精神创建活动蓬勃开展。1990年以来,福州市获得“全国双拥模范城”七连冠。
党的建设持续深入推进。福州注重发挥中心组学习、调研、决策“三位一体”的功能作用,领导班子和干部队伍思想政治建设不断改进和加强。福州不断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建立健全了民主推荐、全委会票决、公开选拔、竞争上岗、交流轮岗等选人用人机制,有效加强了对干部的培养、选拔和管理监督。“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得到中央和省里的肯定和推广,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覆盖率和单独组建率均达100%。
机关作风更加务实。增强勤政廉政的意识,树立开拓进取的精神,更好地为改革开放服务、为基层服务。形成了“马上就办、真抓实干”的工作作风,办事讲时效、重实效在各级机关中蔚然成风。弘扬了“滴水穿石”的干劲韧劲,始终保持饱满的热情和坚韧的意志,推动工作落实和目标实现。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工作挂钩联系、现场办公、接访群众和老干部、党外人士季谈会、工作思路调研等制度。
区域发展亮点纷呈
20年来,全市各县(市)区认真贯彻“3820”工程战略设想,准确把握定位、发挥各自优势、打造特色经济,极大激发了经济社会发展的活力动力,迅速成长起一批拉动经济飞跃发展的“小老虎”,区域发展呈现出齐头并进的生动局面。
鼓楼区大力建设八闽首善之区。20年来,鼓楼区综合实力不断增强,以福州软件园为代表的高新技术产业迅速发展,历史文化街区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广受好评。区内有税收超千万元楼宇79座,成为全市乃至全省最重要的总部经济集聚区。“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全省推广。
台江区加快建设福州“金外滩”。20年来,台江区充分发挥商贸和滨江两大优势,全力打造现代服务业强区。加快形成“海峡现代金融中心、省会总部经济集聚区、国际化电子商务基地、闽江文化旅游、国家历史文化名街”五大品牌,现代服务业体系日臻完善。
仓山区着力打造“琼花玉岛”。20年来,仓山区不断推进新区建设,目前正加快开发建设三江口组团和海峡奥体中心及其周边地块。加快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快速发展现代服务业,持续改善民生。
晋安区大力推进魅力鼓岭、都市新区建设。20年来,晋安区探索走出了一条“以城带乡,统筹发展”的发展新路。着力推进福兴经济开发区改造提升,打造“智能化产业园区”。鼓岭旅游度假区和桂湖温泉生态城等项目建设快速推进。
马尾区加快提升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20年来,马尾区科技创新能力明显提升,成为全省首批国家级高新技术产业标准化示范区和科技兴贸出口创新基地。高起点编制了马尾新城规划,加快东扩南进、沿江向海发展步伐。对台交流合作先行先试走在全省前列。
福清市凭借侨乡优势,加快建设港口新城。20年来,福清市新添了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元洪投资区、福清出口加工区、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等国家级园区和江阴、龙田省级经济开发区。江阴、元洪两大港区建成和在建的5万吨级以上深水泊位达12个,江阴港区成为国家汽车整车进口口岸。
长乐市积极打造滨海生态城市。20年来,长乐市形成了以纺织、钢铁两大产业为支柱,装备制造、粮油食品、文化创意、电子信息、临港物流、滨海旅游、商贸酒店等新兴产业多元发展的产业格局。海、陆、空立体交通网络进一步改善。
闽侯县继续巩固全省唯一“三优县”成果。20年来,闽侯县培育形成了汽车制造、机电、工艺创意、建材、食品加工等五大支柱产业。先后创办了青口投资区、闽侯经济技术开发区、海西(福州)高新技术产业园、福州生物医药和机电产业园等工业园区。
连江县努力打造现代海洋经济强县。20年来,海洋经济、商贸旅游业加快发展。加快建设可门经济开发区、贵安温泉旅游区、连江经济开发区、水产品加工基地等四大投资平台,承载能力进一步提升。
罗源县加快建设滨海新城。20年来,罗源县初步形成了港口物流、冶金建材、轻工食品、船舶修造、机械制造五大产业集群,有力带动县域经济强劲发展。食用菌、茶叶、畜牧、竹木、果蔬、渔业六大特色产业优势持续提升。
闽清县积极打造“东南瓷都”。20年来,闽清县初步形成了陶瓷为主,工艺品、钢铁、机械制造、钟表、食品等多元产业发展格局,被评为“东南瓷都”、全国“陶瓷生产基地县”。旅游业蓬勃发展,“名山、碧水、温泉、古民居”旅游品牌进一步打响。
永泰县努力建设福州“后花园”。20年来,永泰县先后获得中国优秀旅游县、中国温泉之乡、国家级生态示范区、中国优秀建筑之乡、全省最佳旅游目的地等荣誉称号,努力打造极具特色和魅力的山水温泉旅游城市。形成食品加工、工艺品制造、电力生产供应、纺织服装等产业体系。
平潭综合实验区加快建设海西“新特区”。20年来,平潭综合经济实力大幅提升。2011年11月,国务院批复《平潭综合实验区总体发展规划》。目前正全面推进海峡大桥复桥、第二通道、环岛公路、港口码头等基础设施建设。坚持“低碳、生态、智慧、开放”原则,突出对台,引进了一批技术含量高、带动能力强、高端低耗环保的大项目、好项目。由两岸共同经营的“海峡号”平潭至台中直航航线,实现常态化运营,逐渐成为两岸人流物流的重要通道。
“3820”工程铸就了福州的辉煌,也蓄积了榕城科学发展的强大势能。2010年9月4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常委、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家副主席习近平在省委书记孙春兰等陪同下,踏上了他所熟悉的这片热土——福州。考察期间,看到福州发生的巨大变化,听到来自各个方面的好消息,习近平喜悦之情溢于言表,并寄予厚望:“福州是有福之州,福州人是有福之人。福州话说‘七遛八遛,不离福州’,说明福州是个好地方,说明这个地方幸福指数高。我为福州更加光明灿烂的前景而期盼和祝福,衷心祝福福州明天更美好!”
“谁将声震天下,必令世人瞩目。”福州的新征程让人期待!(记者 刘复培 朱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