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济困 和谐福州
——十六大以来我市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
十六大以来的10年,是我市不断加大社会救助力度的10年。我市建立起多层次、全方位的救助体系,努力解决城乡困难群众就业、就学、就医及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城乡低保标准一提再提
家住仓山区仓前街道的赵阿姨是名低保户,每月收入不足500元。2001年,办理了低保的赵阿姨每月低保金是100多元;2007年,低保金涨到228元。“现在每个月能领到350元,比之前涨了不少。”赵阿姨说,低保金每月15日左右按时汇入她的银行账户。从2010年10月开始,每两个月银行账户上就会多汇入一笔钱。“听说是价格补贴,每月有时20多元,有时40多元。”
赵阿姨银行账户上多汇入的价格补贴,来自我市2010年10月建立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挂钩联动的科学机制,为的就是减轻物价上涨对低保、“五老”、重点优抚和领取失业保险金等困难人群的生活影响。
10年来,城乡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多次提高,为困难群众构筑起最后一道安全网。
我市城市低保工作于1995年开始运行,是全国首批开展这项工作的6个试点城市之一,至2002年6月份已基本实现“应保尽保”。10年来,城区保障标准历经多次调整,单人户和多人户分别从 2007年的 228元和 248元,提高到目前的350元和380元;农村低保标准也从单人户170元、多人户150元,提高到目前的单人户280元、多人户250元。2008年1月1日,马尾区在全省率先实施城乡低保标准一体化,不分城乡户籍,统一按城市标准执行。
据统计,有关部门在近5年共为全市10.44万低保户发放低保金8.34亿元。同时,进一步加强城市低保对象分类施保工作,对城市低保对象中的“三无”人员、70周岁以上的老年人、重度残疾人、丧失劳动能力的危重病人、非义务教育阶段学生以及单亲家庭,除正常低保金之外,再增加10元~50元的补助。
春风送暖范围一扩再扩
9月30日,中秋节。50多岁的程日衡和妻子、儿子坐在家里,一起欣赏“福州月·中秋情”央视中秋晚会。不到30平方米的家里整洁、温暖,其乐融融。
老程的家在金山生活区翠榕苑,是一套28平方米的廉租房。面积不大,但老程很满足。“10年前是兄弟姐妹几家人住在一起,太挤了。”老程说,他和妻子早年都是福州市医疗器械厂的职工,15年前双双下岗,一家人生活过得比较拮据。“想搬出去租房子吧,每月要花掉几百块的房租。”思来想去,老程找到了市总工会。
了解情况后,市总工会认为老程符合廉租房申请条件,就帮他递交了申请材料。2002年,老程一家领到了房子钥匙,每月的房租只要20多元。“工会还和我们结对子,逢年过节都来看望。”有了自己的家,老程很开心。
2009年,老程的儿子程佳楠考上了福建农林大学,沉浸在喜悦中的一家人很快开始为学费发起愁来。“一年几千块的学费真有些负担不起啊!”老程告诉记者,夫妻俩下岗后靠打零工赚点收入,加上每月200多元的低保金,家里能省则省但过得依旧不宽裕。听说“春风助学”能为贫困家庭的孩子筹集上学费,老程再次找到了工会。
“没多久工会就通知我们去领助学金,真是帮了大忙啊!”老程说,有了每年3000元的助学金,儿子程佳楠4年的学费终于有了着落。2010年和2011年暑假,程佳楠在市总工会的安排下,到“春风助学”行动成员单位勤工俭学,每月有1500元资助性工资补贴家用,还为自己迈入社会积累了不少经验。明年毕业的程佳楠现在正全力准备年底的研究生考试。他说:“没有‘春风助学’,我的大学路不会走得这么顺利。”
10年来,全市像老程一家因“春风行动”相助渡过难关的家庭还有很多;10年来,我市逐渐建立起完善的就业促进制度和困难群体生活保障制度,先后制定了《福州市城镇廉租住房管理暂行办法》《福州市“春风”助学实施办法(暂行)》等,将大量困难群众纳入政策救助范围。2006年后,有关促进就业、住房医疗保障、教育、出行的政策制度就出台了60多个(项)。
10年来,为下岗职工送岗位、为贫困寒门学子铺就上学路、为经济困难的家庭筹集手术费……“春风行动”先后提供就业岗位772147个(次),帮助144968人次实现就业再就业,资助47114名贫困家庭学生入学就读,接济慰问15万贫困人员,为全市180多万人(次)排忧解难。市总工会、市妇联、各企业工会等部门还组织党员干部与困难职工结对帮扶,广大驻村干部依托扶贫挂钩帮扶单位与驻点村开展“送温暖、献爱心”活动,时常走访看望,帮忙解决各种困难,让社会和谐“春风”真正吹入困难群众心中。
慈善救助薪火相传
见到朱学流时,记者很难想象这个29岁的小伙子曾经因患强直行脊柱炎及股骨坏死症无法站立,在家整整躺了10年。
朱学流是罗源县起步镇兰田村农民。“没有慈善总会的多方帮忙,恐怕我这辈子都无法再站起来。”朱学流告诉记者,从2000年患病辍学开始,10年间家里为他花去10多万元医疗费,可病情始终不见好转。由于长期卧床,他的关节骨完全钙化,必须尽快实施髋关节换骨手术。“再拖下去,我不敢想后果会怎样。”朱学流说,动手术至少需要12万,可家里早已负债累累。无奈之下,一筹莫展的家人拿着病历找到罗源县慈善总会。
得知这个家庭的不幸,罗源县慈善总会和镇政府迅速发动当地百姓、企业捐款,募捐到7万多元,但仍有5万元的缺口。接到求助的市慈善总会多方努力,联系上一家境外慈善机构——美国角声基金会资助了5万元。手术款到位后,市、县两级慈善总会又忙着帮朱学流联系医院、安排手术。2009年8月,朱学流先后两次在南京军区福州总医院接受手术。2009年9月11日,朱学流顺利出院。“党和政府的关怀、各级慈善的倾力相助、众多乡亲的关心,我将铭刻在心。”卧床10年后重新站立,朱学流满怀感激之情。
朱学流的重获新生,很好地诠释了我市慈善救助的理念。2006年9月成立的市慈善总会,救助范围涉及助孤、助老、助残、助医、助学、救灾、临终关怀等多个方面。6年来,一系列慈善救助活动在农村和城市持续开展。在农村,“331”慈善救助工程用临时救助、定期救助与长期救助相结合的方法,救助农村的孤儿、孤寡老人和贫困高中生;在城市,“慈善助老服务站”、“慈善复明工程”等为不同需求的人群送去关怀。据统计,截至今年6月底,全市接受认捐总额达14.58亿元,先后付出的救助金达7.5亿元,49.9万多人得到救助,获得良好的社会反响。
今年8月27日,第二届中国城市公益慈善指数在宁夏吴忠市发布,福州市的爱心“GDP”位列全国第九,并在全国慈善城市星级评比中被评为“七星级”。这是目前全国慈善城市星级评定的最高级别,也是对我市慈善救助大爱精神的肯定与鼓励。(记者 黄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