汇聚力量 借梯登高
——十六大以来项目建设推动我市加快开放发展
汽车零部件生产等上下游配套产业集聚闽侯青口。俞松 摄
省会中心城市福州,区位优势明显。党的十六大以来的10年,福州以时不我待的进取精神,推动了一个个强市富民的重点项目落地生根、开花结果,垒起了发展前进的“阶梯”。
交通设施强“造血”
十六大以来的10年,福州交通基础设施最大的变化,莫过于二环路、三环路建成通车。
2004年5月,全长28.5公里的二环路实现闭合通车;今年1月,全长50公里的三环路闭合通车。两条环路的建成通车,对福州的意义绝不仅仅在于舒缓城市交通。这是福州两条跳动的“动脉”。
随着二环路的建成,工业路上的烟囱就慢慢消失了,闽江沿线逐渐融入繁华都市。
三环路的闭合,福州拥有了全省第一条城市快速环形路。三环路犹如一串项链,串起外围分布着的马尾新城、上街大学新区、南屿科技城、南通物流城、青口汽车城等城市新区,引领城市快速“长大”。
专家指出,三环路将在城市交通、经济建设、城市空间拓展等方面推动福州的发展,为新福州建设提供有力保障。
交通基础设施的发展,推动了产业快速发展。“三环路的建成,将加快福州物流业发展,吸引大量物流企业外迁。”市商贸局负责人介绍,“十二五”期间,福州在三环路外的东、西、南、北部各规划建设一个物流分拨中心,省会城市的物流业将快速提升发展层级。
目前,全市高速公路通车里程已达408公里,通车和在建高速公路覆盖我市所有县(市)区,基本形成了以福州为中心覆盖全省的“四小时交通圈”。
9月20日,福州地铁1号线开始了隧道挖掘施工,标志着我市地铁建设进入了一个新的阶段。与此同时,福州港实现了从河口港向海洋港的历史性转变,连接江阴、罗源湾“南北两翼”工业园区、港口的疏港铁路项目正在加快推动。
一批批重大基础设施项目的快速推进,增强了我市经济发展的“造血”机能,强力推动我市经济快速发展。
产业项目壮实力
今天的项目建设,就是明天的发展支撑。
十六大以来的10年,福州牢牢扭住发展第一要务不放松,实现了发展速度、质量与效益的统一,经济总量连续跨越新台阶,综合实力持续增强。2002年、2008年、2010年,福州地区生产总值相继突破1000亿元、2000亿元和3000亿元大关,2011年达到3736.4亿元。
重大产业项目是拉动经济发展的强大引擎。数字背后,就是福州抢抓发展机遇,充分发挥福州特色、省会优势,不断吸引着四面八方的产业项目汇聚福州,做大做强优势产业集群。
去年,我市在北京签下21个央企项目,总投资2256亿元。目前,签约项目中,已动工项目10个,力争年底前动工项目9个。
10月22日,神华罗源湾港储中转发电一体化项目在连江可门港奠基。这是今年初以来,我省第一个获得国家“路条”的电厂项目。项目建成后,将大大增强福州乃至福建能源保障,助推海峡两岸交流合作,促进区域经济发展。
同在福州“北翼”的,还有宝钢项目。这是海西规划出台后,我省引进的第一个央企大项目。去年3月,宝钢集团重组德盛镍业,带来了200亿元的资本,着力将宝钢德盛镍业打造成最具竞争力的绿色不锈钢产业生产基地。此外,宝钢还准备联合福建吴航不锈钢、长乐市政府共同推进成立不锈钢深加工产业园。
今年2月,中国软包装集团与国内外多个知名大型企业联手,共同在“南翼”江阴打造节能、低碳化工产品——双向拉伸聚丙烯薄膜(BOPP)产业链。项目全部建成达产后,年产值可达400多亿元,将拉动下游产业链200亿元,带动形成高效集聚的软包装产业链发展模式。
目前,我市已基本建立“三维”项目库,库中共有央企、外企、民企项目566项,总投资7666亿元。入库的“三维”项目涵盖了战略性新兴产业、高端制造、石油化工、文化创意、旅游、商贸服务、农林水利、城市建设、基础设施等行业,具有新技术、新能源、新材料、低碳、环保等主题,涉及面广、投资额大、带动力强。
以“三维”项目为代表的大项目落地,对省会城市集聚各类资源要素、提升经济综合实力,更好地发挥龙头引领作用,具有重大而深远的意义,也加快推动我市工业经济向江阴、罗源湾两大港区为重点的南北“两翼”集聚。2011年,“两翼”工业总量占全市比重达到51.5%,对全市工业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到56%。
支柱产业也在不断壮大。我市八大重点产业集群中,机械制造、纺织服装、轻工食品等3个产业的产值都超过1000亿元,电子信息、冶金建材产值分别达到788亿元、836亿元,冠捷电子、华映光电、东南汽车、福建奔驰、福耀玻璃等一批行业龙头企业快速成长。
积极作为有“良方”
凝心聚力,服务发展。10年来,福州建立健全了领导干部下基层调研、现场办公等制度,工作作风更加务实。
10年来,福州不断革新服务发展理念、手段,推动项目大建设、发展大提速、形象大提升。
“三服务”工作机制正在发挥无形的能量。我市秉持“环境是对外开放第一竞争力”的理念,真诚服务广大前来投资的客商。面对客商,市领导真诚地说:“福州要真正成为客商投资兴业的‘沃土’、企业发展壮大的‘福地’!”
理念在服务窗口得到践行。市行政服务中心集中了全市约90%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按照“能减则减、能放则放、能优则优、能快则快”的原则,我市行政审批不断简化审批环节、提高办事效率,持续强化便民服务和社会服务功能。“办事不用看脸色,审批更方便快捷,政府服务更人性化。”这是许多客商对我市着力改进工作作风、提升行政执行力、提高办事效率的最大感受。
与此同时,我市不断规范权力运行,推动网上、网下行政权力阳光操作。轻点鼠标,打开“中国福州”门户网站,进入虚拟网上审批服务大厅,这里集中了全市623项行政审批和服务项目。根据流程图,办事人可以进行网上申报或窗口申报,系统还会自动通过短信或者网络,向申请人反馈办理结果,有效地防止了部门在办理审批时吃、拿、卡、要。“日出江花红胜火,春来江水绿如蓝”。10年的奋力拼搏,铸就了福州辉煌的历史,奠定了发展的坚实基础,站在新的起点上,“东扩南进、沿江向海”的福州必将迎来更广阔的天地!(记者 朱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