筑牢党的基础 开掘幸福源泉
——十六大以来福州基层党组织建设工作综述
十年发展,十年回眸。
十年里,福州的经济发展实现飞跃,城乡面貌日新月异,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凸显出和谐、宜居的特点。经济社会大发展,党的建设是关键。党的建设中,基层组织建设是重点。各级党组织始终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牢固树立和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夯实基层党组织基础,充分发挥党组织和党员强大的凝聚力、战斗力和影响力,为跨越发展提供坚实的保障。
扩大基层党组织覆盖面
基层稳则根基稳。党的基层组织遍布各个地方、各条战线、各个部门,处于社会、工作的第一线,是党在各个社会单位中的政治核心和战斗堡垒。十六大以来,福州积极优化组织设置,健全组织体系,党的组织和工作覆盖面大幅拓展,党组织由传统领域向新兴领域延伸,由单位向区域延伸。
十年里,福州共发展党员72873名,平均每年发展党员7287名,党员队伍结构进一步优化,素质进一步提升。目前,福州有基层党组织13490个,党员总数282860人。
在社区,福州共有128个社区党总支(支部)升格为党委(总支),全市建立了265个小区党支部,204个楼宇党支部,921个楼组党小组。
在农村,福州大力推广在专业协会、产业链相对集中点建立党组织的做法,先后建立一批行业协会党支部和种植、养殖、营销等党小组。
在机关,全市11个市直系统党委机构、人员、制度清晰顺畅,在党组织的带领下,机关服务发展大局的水平不断提高。
在非公企业,福州大力推进非公经济组织和社会组织组建党组织工作,规模以上非公企业党组织单独组建率达100%,规模以下非公企业党组织应建已建率达92.8%,探索出一条党建与经济互动发展的新路子。
建一支优秀的党员服务队
事业兴衰,核心在党,关键在人。市委着力建一支优秀的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党员的主体作用,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人力保障。
福州率先在全省采取差额推荐、差额考察、差额酝酿和市委常委会差额提名、全委会差额票决的“五差额”办法,选任市政府组成部门新任正职领导干部。通过干部交流轮岗、干部驻村等方法,拓宽干部学习渠道,构建科学的干部队伍架构。
加强干部教育。福州率先开展党员教育培训“十百千万工程”试点,构建“一办三中心”的党员教育培训工作组织领导体系。十年里,全市共建立16个党员创业就业培训中心、635个轮训教学片区。
加强党员管理。市、县、乡、村四级建立党员服务网络,设立1364个党员教育管理服务中心(站)。中心(站)与便民服务中心(站)、劳动保障工作站等服务平台对接,免费向党员提供信息和服务。党组织加强对新进、困难党员的走访力度,各级党组织还建立了困难党员信息库,通过结对帮扶、推荐就业、设立帮扶基金等措施给予党员温暖。
办事大厅里,“党员先锋岗”在服务;街道社区里,“党员爱心卡”在传递;急难险重处,“党员先锋队”在冲锋……十年里,尤其是创先争优活动开展以来,党组织和党员的身影在榕城处处出现。
创建一批知名党建品牌
如何盘活辖区资源让社区居民过得更幸福?2010年,军门社区创建“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通过强化社区党组织一个领导核心,建设社区工作者、党员和志愿者三支队伍,建立五项工作机制,有效解决由谁领导,谁来服务,如何管理等问题。
有了这个机制,社区里的党员有了“家”,在党委的领导下每位党员有岗有责,社区管理由“被动型”向“自觉型”转变,居民生活更加幸福。
经过总结推广,军门社区“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迅速成为全市社区党建的品牌,引得不少社区上门“取经”。目前,“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已在全市475个社区覆盖。
创一批知名的党建品牌,通过试点、完善、检验、再完善等程序,在不同领域推广品牌党建机制,凝聚党员,并充分发挥榜样引领作用,利用“星星之火来燎原”。这是我市推动党建工作的重要方法。
在农村,“168”党建工作机制和“四议两公开”工作方法被广泛推广,各个村利用“党建项目带动工程”,完善党组织服务体系,带领农民致富。在非公企业,企业通过推广“三五”机制,激发党员活力。而机关党员干部通过“三结对三服务”,与农村、社区、“两新”组织结对,为群众服务。
除此之外,市委还鼓励各级党委和部门围绕全市中心工作创建品牌活动,为经济社会发展助力。2010年,福州吹响创先争优的号角,市委找准基层党组织发挥作用的着力点,积极开展“三服务”品牌党建活动。一时间,农村、社区、重点项目建设点,处处都能见到党员“送服务”的身影。
建立一套长效机制
组织强则基层稳,基层稳则天下安。在基层党组织覆盖面拓宽、党员服务队伍扎实、党建品牌“遍地开花”的基础上,为了保持和延续“胜利果实”,市委建立起一套长效机制。
在责任机制方面,市委明确规定,党建工作是各级党委及各基层党组织的“责任田”,党组织书记是第一责任人,基层党建工作是创新社会管理考评中的重要内容。
在培养机制方面,福州大力推进以村(社区)党组织带头人为重点的农村(社区)工作者职业化建设。在落实待遇的基础上,市委将村干部送进学校,参加大专以上学历教育,打通干部晋升通道,使得优秀的村主干有机会选聘乡镇事业编制人员。对于社区工作者,福州市委着力打造社区工作者——社区党组织书记——街道事业编制干部——街道副职的社区干部“成长链”。
在投入机制方面,市委给予党建工作充足的经费保障。从2005年开始,全市共筹措资金1.35亿元,分两批完成了1311个村级综合服务场所建设任务。2007年起,市、区每年各投入2000万元改扩建社区办公用房,改善社区硬件设施。
在城乡互助机制方面,全市构建领导挂村、部门帮村、干部驻村、企业联村的工作机制。十年里,全市先后选派4批干部驻村任职,102个市直部门(单位)与相对薄弱的村捆绑帮扶;而在“百龙联百村”和“榕商联村”活动中,175家涉农龙头企业党组织与623个农村党组织建立共建关系,呈现出农村与企业充分对接,企业反哺农村的美好局面。(记者 柳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