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社区更和谐 让居民更幸福
——福州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纪实
对很多普通市民来说,幸福感并非来自大富大贵,基本的公共服务、整洁的生活环境、方便的休闲场所、和谐的邻里关系,可能更为重要。
近年来,福州致力加强和改进社区工作、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发展,以推行“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为抓手,大力推进队伍、设施、制度等各项建设,有效提升了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2009年至今,福州获评“全国社区建设示范市”称号,鼓楼、台江、晋安、马尾4区先后被命名为“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城区”,茶园街道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街道”称号,还有7个社区被授予“全国和谐社区建设示范社区”称号。
“135”党建模式夯实基础
要建设和谐幸福的社区,“谁来领导”、“如何组织”和“怎么服务”的问题需要首先解决,我市首创的“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给出了圆满的解答。
在社区党建经验基础上形成的“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旨在通过“1个核心”——强化社区党组织,“3支队伍”——组织起社区工作者、社区党员、社区志愿者队伍,“5项机制”——通过健全共同参与组织机制、民主管理监督机制、基本建设保障机制、服务群众长效机制和党建责任落实机制,激活社区细胞活力,壮大服务力量,最终实现“美在社区、爱在社区、乐在社区、安在社区、和在社区”的目标。
2010年,鼓楼区军门社区率先在全省探索实践“135”党建模式,实行大党委兼职委员制,由社区党委与辖区单位党组织签订共驻共建协议,并吸纳共建单位党组织联络人担任社区党委兼职委员,参与社区建设重大问题的研究、讨论和决策。“小共建”的组织架构实现了“大覆盖”的转变,资源整合由“内循环”向“外循环”转变,以往“分散式”的党员管理变成了现在的“集约式”,社区管理由“被动”转向“主动”,并涌现出“楼宇党建”、“党员工作室”等一大批党建品牌。
两年来,“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在全市迅速展开,社区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和战斗力进一步增强,社区建设的内在活力被大大激发,服务质量得到明显提升,社区居民的幸福感和满意度更加强烈。
市委党校副校长游伯笙教授表示,“135”社区党建工作模式立足民生、创新机制,符合党的十八大提出的“社会管理科学化”的要求。在全市推广“135”党建模式,有利于推动和谐幸福社区和平安文明福州建设。
网格管理知民情解民忧
自从今年3月兼任网格管理员,鼓东街道庆城社区治安委员杨凡每天都要到自己负责的网格——八角楼巷巡查好几次,收集网格内的信息,能当场解决的问题就地解决,解决不了的,只要通过手持智能终端分类上传,社区里的“两委”干部在管理平台上很快就能一目了然。
网格化管理,是将社区划分成更小的单元(网格),每个网格配备相应的社区工作团队,全面进行精细化管理。今年初,鼓楼区全区10个街镇79个社区被划分为566个基础网格,由社区干部、协管员分别担任网格管理员、网格协管员,“一岗双责”的工作方式实现了社会服务和管理由条状向网状转变,以及“人在格中走,事在网中办”的局面。
“用网格化管理社区事务,更能贴近居民需求。”庆城社区党委书记何窦灵介绍,网格的主要职能是了解居民需求、及时发现并解决社区的各种问题。“之前社区工作人员大多只负责某一项事务,现在不同了,只要是自己‘格’内的事情,网格管理员和协管员都有责任去解决。”
到目前为止,鼓楼区已先后投入近300万元用于开发网格化社会综合服务管理系统,建立社区基础信息数据库。同时,依托社区工作者队伍强化人员保障,服务内容逐步从平安综治、计划生育、市容管理三大块扩面拓展,并整合全区志愿服务资源和6万余名社区志愿者,组建了10个街镇志愿服务中心和79个社区志愿服务站,保证每个网格都有一批志愿者与之对接。
优化服务打造品牌
社区建设工作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服务群众、造福居民。近年来,我市社区工作始终坚持以居民需求为导向,大力发展便捷优质的社区服务,使社区的服务功能得到持续优化,真正让社区居民感受到了实惠。
住在横锦巷的退休教师危惠桢是名独居老人,子女不在身边,危老师刚开始常为做饭、就医等费神。社区党员得知后及时向社区党委汇报,现在,危老师每日两餐到社区里的居家养老服务中心吃,每周中心安排医生上门为她量血压,开的药怎么吃,平日饮食要注意哪些都一一耐心解释。“服务中心每餐都荤素搭配,吃得好,医生上门给我看病,不出社区就能幸福养老。”危老师说。
近年来,我市市、区两级先后投入2000多万元专项用于居家养老服务建设,目前全市已建立社区居家养老服务中心435个,60岁以上老人可享受到生活照料、家政服务、康复护理、精神慰藉、文化娱乐等多种形式的养老服务。硬件设施不断完善的同时,我市还积极引进社会力量参与为老服务。2007年底,我市与公益性组织“金太阳老年综合服务中心”合作,在全省率先开通“968885”老年人应急服务平台,为老人配备具有GPS定位功能的老人机,目前全市已有2万多名老人享受到“一拨通”服务,大大方便了老人的生活、出行等日常需求。
除此以外,我市紧密结合居民需求,主动承载各项服务职能。目前全市484个社区全部建成社区网站,实现社区总机(服务热线)100%开通、社区信息员及技术员100%到位、社区居民电子档案100%录入,居民可以通过手机、电脑等平台访问社区便民网,享受便捷的信息服务。同时,为繁荣社区文化,我市持续开展社区艺术节、文化交流月,打造了激情广场、锦江飞歌等一系列社区文化品牌;午间托管、晚间托管、“四点钟”学校,有条件的社区积极开展学生托管服务试点,为家长解除了后顾之忧。
市民政局有关负责人介绍,市委、市政府刚出台的《关于加快推进社区建设发展的意见》,为完善社区建设工作体制机制进一步提供了依据,并在社区工作人员待遇和后续投入方面给予有力保障。今后,全市社区建设工作将以党的十八大精神为指引,进一步推动幸福和谐社区建设。(记者 黄璐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