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理论在线
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把群众当亲人 将服务放心间

2013-04-16 10:37:08来源:福州日报

    市行政服务中心着力构建规范、公开、透明、廉洁、便民的政务服务平台。(资料图片)

    去年3月以来,我市把持续深化“三服务”活动作为联系、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积极探索党员干部服务群众的新途径,以实实在在的成效取信于民。据统计,“三服务”活动开展以来,各级党员干部共下基层6.8万人次,收集各类意见建议2.4万多条,建立挂钩联系点4.98万个,结对帮扶生活困难党员、群众5.7万人,协调解决基层和群众实际困难问题5733个,化解矛盾纠纷2517个。

      “确保8月份以前完成才溪桥的拓宽改造,疏通泄洪渠道,避免暴雨引发洪涝灾害,给村民的生命财产带来损失。”昨日,在连江县人民会堂信访接待室,省委常委、市委书记杨岳的一番话,让现场来访的敖江镇山亭村村民代表吃下一颗“定心丸”。走出信访接待室,村民许水建满意地说:“这样的接访,面对面、实打实为我们解决问题,没得说。”

      许水建的一番话,道出了许多群众对我市持续开展“三服务”活动的赞许。

      健全联系机制“面对面”接地气

      在日前召开的福州市物业行业一届一次职工代表大会上,劳资双方代表上台郑重签订集体合同,我市46家物业企业近万名职工将成为集体合同的首批受益者,他们月收入最少有1150元(不含“五险一金”)。这份我省物业行业首份工资专项集体合同的签订,正是市总工会开展“三服务”活动大调研的结果。

      服务群众,首先要了解群众所思、所想、所盼。为了更好地了解群众关切的热点难点问题,我市不断深化社情民意“大调研”,各级各部门深入基层一线体察民情、倾听民意、集中民智。市、县两级领导班子成员每年在基层调研时间不少于3个月,并撰写1~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且能解决问题的调研报告。

      “这是我今年第12次去芋坑村,也是‘三服务’活动开展以来第4次去芋坑村。”永泰县一名领导在“民情日记”上写下这样的话。在永泰,38位县处级领导干部挂钩联系21个乡镇,县处级、县直单位副科级以上干部和乡镇党政班子成员每人联系帮扶一户困难群众。“一对一”挂钩,切实解决了群众反映的实际困难;一本本“民情日记”的背后,是党员干部为人民服务的真心真情。

      通过健全联系机制,看到的是实景、听到的是实话、办的是实事。张成锐是闽侯县南通镇泽苗村一名贫困农家少年,今年新学期才开学,他就发现自己的房间里不仅多了新书桌和椅子,还有不少崭新的书籍。在“三服务”活动中,县残联得知张成锐家庭贫困,立即伸援手相助。闽侯县相关负责人告诉记者,他们组织千余名干部组成400多支“下基层访民生服务队”,像张成锐这样,收到急需生活用品的困难群众还有很多,有的困难群众还找到了工作,解决了生计问题。

      目前,我市以生活困难党员群众、薄弱基层党组织为重点开展的基层群众“大帮扶”机制已建立。市、县领导机关和工作部门分别结对帮扶1个村(社区),制定实施“一企一策、一村一策、一社区一策”帮扶计划,推行全程代理、“帮办式”服务。市级领导干部每人还结对帮扶一个县(市)区和一个村(社区、企业),联系不少于两户贫困户,县处级及以下干部联系贫困户不少于一户。

      要做问题的“终点站”,不做矛盾的“中转站”。通过深化信访积案“大接访”机制,市领导每季度集中赴各县(市)区开展联合大接访,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每两个月至少安排1次接访,其他处级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安排一次接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随时接待群众来访。采取开门接访、联合接访、主动约访、带案下访、上门回访等方式,推动了“案结事了”,为福州发展营造了和谐稳定的社会环境。今年初以来,全市各级信访事项受理量同比下降了21.5%。

      完善服务机制“心贴心”解民忧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悬挂在市行政服务中心门口的8个醒目大字,是福州市委、市政府对在榕企业和全体市民作出的庄严承诺。 据统计,今年初以来,市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申请10.13万件,办结9.55万件,当场办结7.22万件,当场办结率达75.64%,平均每个工作日受理1824件,群众满意率99.99%,被誉为服务企业的“绿色通道”、便民利民的“快捷走廊”。

      市行政服务中心只是我市构建规范、公开、透明、廉洁、便民的政务服务体系的一个缩影。目前,全市12个县(市)区行政服务中心和132个街道(乡镇)便民服务中心已全面投入使用,遍布乡村的村(居)便民服务代办点正加快建设,全面推行“一站式”服务模式,覆盖市、县、乡、村的便民服务网络正在形成。

      服务贵在贴心、重在实效。在福清江阴工业集中区,中国软包装集团中景石化科技园施工现场,一面进度倒计时牌十分醒目。看到项目正有序推进,中国软包装集团董事局主席翁声锦脸上难掩喜气。“企业发展中一遇到问题,福清市委、市政府立马就召集相关部门现场办公,通电、通水、土地、环评等问题现场逐一解决。”翁声锦满意地说。

      享受这种“保姆式服务”的企业还有很多。抓住企业这一事关经济发展的生命线,我市持续开展“百名干部走访百家企业”“服务亿元企业百家行”等活动,还要求各级职能部门每月开展一次“现场办公下基层”活动,对企业反映的问题能当场解决的当场解决,须协调的也要明确责任、限期办理。据统计,一年来各级领导干部主动深入中小微企业近万人次,通过现场服务,解决问题2481个,帮助企业融资262亿元。

      在普通老百姓看来,身边有个能解决问题的好干部,随时随地能直接联系上,这样的服务最受欢迎。罗源县飞竹镇陶洋村驻村干部陈建铭就是一位受欢迎的驻村干部。“走访村民江德敬时,看到他们一家人挤在一间破木屋里,家具陈旧,旧房即将倾倒。我不禁心生感慨,一定要让生活贫困又没能力建新房的22户村民住上新房,改变他们的生活。”这是陈建铭去年写在驻村日记上的一段话。一年后,这个愿望变成了现实,全村22户低保户、贫困户都搬离危房,住上了新居。

      通过有计划安排机关干部到挂钩帮扶的基层单位驻点服务,开展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老党员先进户必访、致富带头户必访、低保困难户必访、信访重点户必访的“四同四访”活动,驻点服务真正融入了百姓。目前,全市共选派机关、事业单位党员干部2892人驻村任职,实现了2193个村驻村工作全覆盖。通过他们的直接服务,推动建设农村经济发展项目12682个,实现增值12.3亿元。此外,我市还组建了各类党员干部志愿服务队,深入开展“送政策、送服务、送温暖”志愿服务,目前,我市已建立健全了上下联动、民需导向、直面基层的综合型服务体系,构建了一线(12345服务热线)、一台(福州农村社区服务联动网络平台)、一群(党员服务QQ群)、一中心(行政服务中心)综合服务网络,推动党政机关“点对点”服务基层群众,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坐等上门”为“一线服务”,服务更加“心贴心”。

      强化保障机制 “实打实”促发展

      “三服务”好不好,关键看有没有取得实效,群众满不满意。为此,闽侯县晒起了服务“账单”,将服务情况“亮一亮,比一比,晒一晒”。

      “晒服务账单,晒出了压力,也晒出了干劲。”闽侯县农业局农科所副所长、下派大湖乡双溪村党支部第一书记余述说。在他的努力下,双溪村蔬菜种植面积从100多亩扩大到600多亩,本以为自己做得挺不错,但看到账单,与其他单位一比,觉得还是有差距。“看来我得加把劲,把环村机耕路和灌溉水渠修起来。”

      闽侯县的好做法正在推广中。如今,我市分区域部门和干部类型制订深化“三服务”活动细化方案,对办好惠民实事、推进五大战役项目建设和创新社会管理等中心工作,做到责任人员、工作措施、完成时限、目标进度和检验方式“五明确”,并接受社会监督。对存在的问题采取“缺什么补什么”“什么弱帮什么”,公开承诺,限时解决。各单位开展活动情况同时在网络和挂钩联系基层单位进行公示。

      针对“三服务”活动中发现的共性问题和瓶颈问题,我市还建立政策跟进机制,明确由市直主管部门负责汇总、跟进研究对策,出台破解办法。自活动开展以来,加快发展总部经济、扶持小微企业发展、促进工业稳定增长、简政放权、服务群众等10多项措施政策相继出台。

      为确保“三服务”活动取得“实打实”的效果,我市建立督查整改和专项考评制度,严肃督查问责,定期不定期进行专项检查和明察暗访。对“三服务”活动不重视、作风不扎实、效果不明显的,或者存在偏差需要改进的,及时下达整改通知书责令其限期整改。我市还把“三服务”活动开展情况纳入领导班子和干部考核评价内容,通过查看各级党组织和党员干部在深入基层“三服务”活动中“怎么下”、“下到哪”、“干些啥”等问题,重点考核直接联系和帮助解决实际问题的情况,考评结果作为评价班子和使用干部的重要依据。(记者  黄戎杰  李白蕾  朱 榕)

    短 评

用心服务 自然“好评”

     做好群众工作,关键要看党员干部有没有用心,是不是真心办实事谋发展。

    “三服务”活动开展一年以来,成效显著,赢得了全市广大人民群众的好评和赞誉。总结经验,就是“用心”二字。

    服务基层、服务群众、服务发展,最忌搞形式、走过场,和群众打哈哈。群众的眼睛是雪亮的,唯有以心交心,才会心心相印。因此,深入基层、深入群众,不仅身要下去,心也要跟着走。“三服务”要求变“群众跑”为“干部跑”,变“坐等上门”为“服务一线”,党员干部须怀满腔热情,真心为群众办实事、真心为群众解难题。

    古人云:“求木之长者,必固其根本;欲流之远者,必浚其泉源。”人民群众满意,是检验党委政府一切工作的根本标准。唯有随时随刻倾听人民呼声、回应人民期待,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根本利益,人民群众才会乐给“好评”,党的事业才会永立不败之地。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