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深入开展四个万家主题实践活动
党员干部要蹲点驻点挂点直接联系服务基层群众
本报讯 日前,市委印发了《关于深入开展“进万家门、知万家情、解万家忧、办万家事”主题实践活动的意见》(以下简称《意见》),要求全市各级各部门要把改进作风、为民办实事作为根本要求,把倾听群众意见、了解真实情况作为主要目的,把群众是否满意作为检验工作重要标准,努力办好涉及基层群众切身利益的实事,以实际行动密切党群干群关系。
进万家门:蹲点驻点挂点“三位一体”
《意见》要求,进一步健全完善党员干部蹲点、驻点、挂点“三位一体”的直接联系基层群众机制,促进联系服务基层群众的全覆盖。
市、县(区)领导班子成员要集中时间到基层蹲点,与基层干部群众同吃、同住、同劳动、同学习,市级领导干部每年下基层蹲点时间不少于10天,县处级领导干部每季度下基层蹲点时间不少于一周。
鼓励县(市)区直部门科级干部以兼职形式挂钩基层单位、驻点服务群众,每人至少挂钩联系1个村(社区、企业、学校、社团),并兼任驻点单位党组织副书记或挂职村(居)委会副主任。
各级机关干部要立足岗位实际,以居住社区或选择农村(企业、学校、社团)等基层单位作为挂钩联系点,开展经常性的登门走访、志愿服务等活动,每半年下基层时间不少于15天。
知万家情:推行民情日记制度
《意见》要求,健全完善“民意收集—民意分析—民意办理”的吸纳民意机制,全面深入了解掌握基层群众所想、所思、所盼。
党员干部要认真做好“民情日记”,重点记好党的方针政策和上级决策部署在基层的贯彻落实情况,基层发展存在的实际困难、群众反映强烈的诉求问题和苗头性、倾向性的群众内部矛盾等事项,始终做到心中有本明白账。
各级党委和市直部门党组(党委)每月要召集一次社情民意分析例会,对本地区本部门的重要社会动态、基层单位和群众反映集中的热点问题以及苗头性、倾向性问题等进行汇总、分析、研判。
针对基层单位和群众反映的诉求,能够马上解决的,要现场提出解决意见;不能马上解决的,要认真做好解释说明,确保事事有人抓、件件有着落。
解万家忧:领导干部结对帮扶
《意见》提出,要以落实信访接待制度、提升便民服务水平、完善结对帮扶制度为重点,尽最大努力解决好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
各级领导干部要定期定点公开接待群众来访,市领导在每季度第一个月15日集中赴挂钩联系的县(市)区开展联合大接访,县(市)区党政主要负责人每2个月至少安排1次接访,其他处级领导干部每月至少安排1次接访,乡镇(街道)领导干部要随时接待群众来访。
加强市民服务中心建设,加快推进市、县行政服务中心标准化建设,规范镇街综合服务中心建设,健全完善便民服务网络。
市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县(市)区,结对帮扶3个村(社区、企业),帮扶5户以上贫困户;县级领导干部每人联系1个乡镇(街道),结对帮扶2个村(社区、企业),帮扶3户以上贫困户;其他党员干部采取“一帮一”、“多帮一”等方式与生活困难的党员、群众结对帮扶。
办万家事: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
《意见》提出,市、县(区)领导班子成员每年要撰写1~2篇有情况、有分析、有建议的调研报告,为党委、政府科学决策提供重要依据。
在决定和实施事关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重大决策、重大政策和重大工程项目、重大活动等之前,要广泛征求意见,充分听取民意。
全面推行“一线工作法”,市级领导干部每季度至少1次,县(市)区领导干部每月至少1次到基层现场办公。
进一步优化审批流程、削减审批环节、简化前置材料、压缩审批时限,实行授权窗口即收即办,市、县两级行政服务中心当场即办率要达到70%以上。(记者 黄戎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