产业园区 竞相绽放
——年中经济盘点系列综述之三
13.6%——今年上半年,福州市规模以上工业增速再次位居我国东部沿海省会城市首位。连续2年来,福州持续占据该项指标的“冠军”地位不动摇,工业呈现出协调发展的态势。
“沿江向海”,不单福州城市在蜕变,福州的经济命脉也在快速应变。随着省会城市龙头作用的凸显,伴随着中心城区“退二进三”“腾笼换鸟”,我市工业加快向园区集聚,为经济稳增长发挥了强有力的支撑作用。
产业加快集聚发展
一个地区,没有工业的充分发展,经济的繁荣发展必是空中楼阁。
工业化是实现现代化不可逾越、不可回避的重要阶段。当前及今后一段时期,福州正处于这个阶段,产业集聚发展加速推进。
南北“两翼”是福州工业重镇。“南翼”的福清、长乐更是一马当先,产业发展水平走在了各县(市)区前头。
福清融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是有20多年历史的国家级经济技术开发区、国家显示器产业园。园区以全球最大的显示器整机生产企业——冠捷为龙头,集合了上下游近60家企业协作配套,形成了颇具规模的显示器产业集群。目前,福清正积极争取液晶面板等电子信息上游核心技术项目落地,进一步提升产业核心竞争力。
在长乐,仅滨海工业集中区就有规模以上企业约百家,当前正向千亿园区迈进。今年上半年,长乐仅规模以上纺织企业就实现产值489亿元。目前,长乐的纺织产业已初步形成棉纺产业、锦纶产业、针织产业齐头并进的良好势头。“无棉之城”长乐,纺织产业集群即将跨入千亿大关。“北翼”罗源湾,两岸的产业集聚发展风生水起。新兴园区站在发展的新起点上,取得骄人业绩。
上半年,连江的工业增速超过全市平均水平,随着连江经济开发区初步形成了五大重点产业——船舶修造、钢铁冶炼、生物化工、机电与通用设备制造、食品加工,以及一批新项目的落地,今后将有望迎来高速增长期。
同期,罗源县的工业增速也高于全市平均水平。在罗源湾经济开发区,金属冶炼、金属加工、薄膜包装三大产业并驾齐驱,宝钢德盛、亿鑫、三金钢铁等重点工业企业正成为罗源湾工业发展的加速器,拉动作用明显。
园区功能加快提升
年初以来,我市新签约“三维”项目309项,总投资达2930亿元,其中就有许多是工业项目,它们毫无悬念地选择在工业园区落地。
作为产业集聚发展的载体和平台,工业园区正加快完善基础设施等配套,以期带动促进产业集群的加快形成与壮大。
位于闽侯的青口投资区,是海峡西岸重要的汽车及汽车配件制造基地,经济总量占闽侯县近半。目前,投资区投产的东南汽车、福建奔驰两家整车生产企业,吸引了近200家汽车配套企业落地。近年来,投资区相继投建了水、电、路、通信、酒店、员工公寓、医院等配套设施,并逐步完善行政中心、高档住宅、商贸超市、休闲中心、娱乐中心、医疗保健等生活配套设施,投资环境越来越完善。
福州软件园是新兴高科技企业的成长沃土。创办10年来,“海西硅谷”在不断创新,经济发展成就也在不断创新高——上半年实现技工贸总收入150亿元,比增20%。
以创新驱动产业升级,软件园“软硬兼施”先后建成公共技术服务平台、集成电路公共服务平台、动漫公共服务平台等三大技术服务平台。今年还启动了1~4期整体提升工程,建成动漫二期18栋研发楼,吸引35家企业落户。总投资25亿元的海峡软件新城有望于年内竣工,现已吸引大批国内外知名企业入驻。
当前,国家有关方面已达成将福州港口岸扩大开放到罗源湾港区的共识,我市正着手加大铁路、公路疏港能力建设,通过加大港区基础设施建设,为罗源湾赢得新的发展契机。
此外,元洪投资区、福清龙田经济开发区、江阴经济开发区等一系列园区,也纷纷挖掘各自的潜力、优势,围绕不同的园区功能定位、产业发展方向,加快优化、提升园区配套服务水平,拓宽发展空间。
特色园区加快打造
随着产业园区成为开放型经济的聚集区和经济增长点,成为加强对外开放和国际合作的重要平台,我市顺应产业集聚发展趋势,围绕园区发展定位,加快打造各类特色产业园区。
近期,高新区海西园内,星网锐捷海西科技园一期产业基地正式投入使用,打通了长期以来制约企业发展的科研与生产场所的瓶颈,10.4万平方米基地将可承载800多万台设备的生产,能支撑企业七八十亿元的产能。随着福州高新区新体制今年正式运行,园区汇聚海峡两岸高新技术创新要素,实现产业规划统筹布局、新老园区资源互补共享,大大增加了吸纳高新产业的承载量。
福兴经济开发区是我省首家民办开发区,当前正瞄准都市型工业的新型发展之路,着手对园区进行改造提升。目前,园区产业发展规划正在进一步修订,道路改造、景观整治等正加紧施工,园区环境快速提升,一批企业改造提升已相继展开,力争用5年时间打造成为智能化产业园区和企业总部园区。
立足海、空优势,我市还谋划了闽台(福州)蓝色产业园、临空经济区等新型产业园区,高起点、高标准打造特色产业园区。
比邻兴化湾的闽台(福州)蓝色产业园,从去年启动建设以来,已有数百台(套)设备在园区工地内抓紧施工。今年,园区将抓好路、水、电、安置房等13个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确保基础设施建设取得新突破。未来,这里将形成以涉海高新技术产业、海洋战略性新兴产业和现代海洋服务业为支撑的滨海城市新区和蓝色经济密集区,成为闽台合作示范的产业园区。
为充分发挥空港的区位优势和长乐的产业基础,我市谋划设立了临空经济区,拟大力发展航空产业和现代服务业。今年,我市从10个方面,制定出台了鼓励航空产业发展的22条政策措施,为临空经济区发展提供政策支持。目前,园区一期交通骨架已初步形成,交通网络正加快完善,产业项目招商力度进一步加强,未来一批基地型、旗舰型临空产业项目将带动产业链、产业集群的快速形成。(记者 朱毓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