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应势而变顺势而为

——改革开放35年以来福州市政府职能实现大转变

2013-11-11 16:29:24来源:福州日报

      改革,激发了福州的发展活力。

  开放,拓宽了福州的发展视野。

  35年前,十一届三中全会吹响的改革开放号角,改变了中国,同样也改变了福建省会城市——福州。

  35年来,福州围绕服务发展大局,政府行政职能积极向服务型政府转变,一系列改革措施不断推出,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了强大的动力。

      体制创新政府顺势而为

  1978年12月,十一届三中全会胜利闭幕。1979年1月至3月,福州市党员干部展开了为期3个月的学习十一届三中全会精神活动。通过学习,全市上下统一了思想认识:把工作转移到以经济建设为中心上来。次年3月,经国务院批准,福州实行对外开放。

  从扩大企业自主经营权入手,福州进行了综合改革试点,创造了许多宝贵经验。1984年是福州促进经济发展相关政策密集出台的一年。5月31日,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国营商业企业全面实行经营承包责任制的决定》;6月8日,市委、市政府作出《关于发展乡镇企业的若干规定》;9月27日,市委、市政府发出《关于进一步加强科学技术工作的决定》。正是对发展经济的应势引导,福州逐渐走上发展的快车道。也是在这一年,福州被列为全国首批14个对外开放的沿海城市之一。

   1985年起至二十世纪90年代初期,福州形成了城乡改革相互促进、协调发展的新局面,港澳同胞、台湾同胞、海外侨胞纷纷回乡投资,为福州的发展注入了强大活力,福州对外开放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

  这一阶段,福州相继成立了福州经济技术开发区、科技园区、台商投资区,以港资、台资、侨资为主导的外资进入福州,一批“三资”企业建成投产,外向型经济蓬勃发展。正是有了“三资”企业引领着发展,至1991年底,福州实现生产总值118.83亿元,比1985年增长89.6%,年平均增长11.2%。

  二十世纪90年代初的中国,改革开放大潮纷涌。“当时,市领导认为福州面临着重大的发展机遇。在机遇来临时,必须抓住机遇实现腾飞。”时任市委办公室副主任、现任福州市政策咨询研究会会长的赵汝棋回忆道。1992年11月,《福州市20年经济社会发展战略设想》出台,谋划了福州3年、8年、20年经济社会发展的战略目标、步骤、布局、重点等,福州改革开放进入了全新时期。

  推动超常规、跳跃式发展,必须着力扩大对外开放,打造一个具有地方特色的国际性招商平台。1994年,首届中国福州国际招商月成功举办,万商云集,盛况空前。1999年起,招商月拓展为“5·18”海交会,并延续至今。20年来,福州凭借招商月、海交会平台,累计签约外资项目4000多项,利用外资300多亿美元,逐渐融入国际经济大循环。

  1993年,福州举行首批国有土地使用权公开拍卖大会,公开拍卖4幅国有土地使用权。1995年,福州市被当时的国家土地管理局确定为全国3个土地监察体制改革试点城市之一。2000年5月29日,福州宣布将国有经营性土地使用权的出让采取公开招标拍卖。此后,这项“阳光工程”一直延续下来,不断向群众关心的领域延伸拓展。

  “让权利运行在‘阳光’下,福州市创新了源头治腐机制。”在总结福州市的“阳光工程”时,《中国纪检监察报》在《权力运行“阳光”下》一文中如此评述。

      简政放权改革逐渐深化

  简政放权,激发市场活力。1984年3月中旬,55位(其中福州市36位)参加福建省国有企业厂长经理研究会的厂长经理为争取企业自主权,联名写了一封《请给我们“松绑”》的呼吁信。“现行体制的条条框框捆住了我们的手脚,企业只有压力,没有动力,更谈不上活力……”呼吁信在全国引起强烈反响。

  企业有所呼,政府有所应。1984年3月26日,福州市委、市政府召开厂长、经理座谈会,认真听取企业家的意见建议,随后相继出台有关政策,明确企业生产经营的责、权、利。“这对我国加快企业改革进程起到了有力的推动作用。”中国企业联合会评价认为,这是我国企业改革史上企业经营者第一次向政府要权,它以里程碑的形式载入国有企业改革的史册。

  福州市在深化企业改革、促进政府职能转变方面,迈出了更大的步伐,改革向各个领域逐渐深化。

  福州大力倡导“马上就办,办就办好”的优良作风,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原本以为办经营许可变更,至少要半个月,没想到7个工作日就办好了。”日前,福州某医药公司经理林先生对市行政服务中心的办事效率大为赞赏。

  10多年前,我市为了方便投资者办理各种手续,在全国率先实行投资项目审批“一栋楼”办公,集中受理外资企业全部手续。

  随着近年来投资结构的变化,投资者对“一栋楼”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为企业和群众提供更加有效率、有质量的行政服务。”在2011年全市深入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工作电视电话会议上,福州市提出了明确要求。

  2011年12月25日,福州市行政服务中心全新亮相。经过整合,45个市直部门和单位的591个审批和服务事项进入服务中心办公,全市约90%的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集中办理。“从管理型向服务型转变,不让群众吃闭门羹。”市行政服务中心作出了承诺。

  下放权力就是解放生产力,提高效率。今年1月,福州市委、市政府下发了关于简政放权、扩权强区(县、市)的意见以及实施细则,将在保留287项行政审批项目(含国家、省级97项)的基础上,取消行政审批事项101项、下放117项,将179项行政审批事项调整合并减至64项。

  下半年起,市行政服务中心进一步梳理各入驻单位(窗口)审批服务事项,力争审批服务事项承诺时限压缩到法定时限的32%以内,当场办结率达75%以上。截至昨天,市行政服务中心共受理申请679800件,办结673579件,办结率达99.08%。目前,福州12个县(市)区均已建立行政服务中心,全市已有15个部门的63个事项实现市县审批业务联动,占市县两级联动审批项目总数的75%。

  “福州市建立行政服务中心,推动了政府职能向创造良好发展环境、提供优质公共服务、维护社会公平正义转变,是提升机关行政效能建设,提高政府公信力和执行力的行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副主任孙波评价说。

      马上就办作风更加务实

  务实、过硬的作风是实现发展的重要保障。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始终坚持以作风大转变推动经济社会大发展。

  1982年10月17日,福州市委、市政府首次设立投资企业接待日。当日共接待近百家外商投资企业人员,对外商反映的问题,建立一事一卡跟踪落实制度。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先后推出市领导投资项目协调联席会议、现场办公制,实行重大项目领导干部责任制,许多制度一以贯之坚持了下来。

  “马上就办,办就办好。”这是20多年前时任福州市委书记习近平大力倡导的工作作风。他强调党政机关办事要“以便民为本”,还推动编辑出版《福州办事指南》《福州市民办事指南》,方便外商投资经商和市民生活出行,提高了办事效率。

  福州还是全国第一个推出外企联络员制的城市。2005年10月21日,首批163名由福州外资企业高管担任的联络员正式上岗。他们的任务是及时向政府报告所在企业发展中遇到的困难。


  主动作为办实事,扑下身子解难题。2011年10月,市领导集中服务企业行动启动。仅一个月,市四套班子领导就分头走访了五区七县(市)74家企业,当场协调解决了72件困扰企业发展的难事、急事。

  今年,福州建立了重大项目协调推进例会制度,每周至少有一位市领导主持召开例会。2月17日,第一次协调重大项目建设例会召开,对重大项目推进中存在的问题逐条进行研究解决。

  6月起,福州还进一步深入开展“四个万家”活动,把“三服务”活动作为联系和服务群众的有效载体,通过“百名干部走访百家企业”“服务亿元企业百家行”等方式帮企业解决发展难题,帮群众解决生活难题。自开展“四个万家”活动以来,全市处级以上党员干部建立联系点2600个,收集意见建议2.76万条,协调解决基层和群众实际困难和问题3136个,化解矛盾纠纷1669个。

  中央出台“八项规定”后,福州积极落实相关要求,并与“三服务”活动相结合,把为民办实事工作进一步引向深入。围绕贯彻落实“八项规定”等群众关心的热点,福州构建一个由建章立制、监督检查、惩治处理、实践活动组成的“四位一体”机制,狠治“庸懒散奢”机关作风。

  “推动政府全面正确履行职能,努力促进经济持续健康发展、社会不断进步,不断满足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这是中央对地方政府职能转变的部署要求,在新的征程上,福州构建的服务型政府,必将为经济社会发展注入新的动力、激发新的活力。(记者  朱毓松)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