去年进口铁矿石突破1500万吨,创历史新高
福州口岸凸显“集聚效应”
福州日报讯 23日上午,连江可门港4号码头,一艘满载铁矿石的30万吨香港籍货轮——中海集团“荣华”号正靠泊在这里卸货(如图)。高高的塔吊上,硕大的橘色抓斗一遍遍地将铁矿石装上运输皮带,直接传送至码头后方的堆场。
“再过一两天船上的铁矿石就能卸完了,这么大吨位的船完成卸货至少要9天。”正在码头忙碌的工作人员说,过几天还会有一艘30万吨的货轮到这里靠泊,装载的也是散装铁矿石。
铁矿石,这个钢铁生产企业的重要“食粮”,去年频频“登陆”福州口岸——262批、1526万吨、18.51亿美元,同比分别增长35.75%、31.70%和32.43%。无论批次、重量,还是货值,都刷新了福州口岸进口铁矿石的历史纪录。
进口铁矿石从突破千万吨,到现在的1500多万吨,福州口岸仅用了一年多时间。在增长500万吨数量级的进口量中,这是历时最短的。
“福州口岸的条件好,像可门港这样能停靠30万吨货轮的码头,全国也就五六个。”“荣华”号船长陈亚阳是泉州人,第二次驾船来可门港靠泊卸货的他对码头的靠泊条件非常满意,“码头前沿水深有27.5米,这在全国都不多见,同时港口不冻不淤,受风浪和台风的影响也小。”
陈亚阳说,几年前福州口岸能停靠7万吨货轮的码头都很少,现在可门港已能靠泊30万吨货轮,港区的物流操作也日趋成熟,作为福建人,他深感骄傲。
除了地理位置优越,口岸服务能力的提升也是铁矿石进口量大增的一个原因。2012年起与可门港合作的武钢集团国外经济贸易总公司,就是因为这里良好的通关环境慕名而来的,并成了长期客户。“当初考虑选择罗源湾作为主要转运基地,通关便利是吸引力之一。”武钢集团原料部国际矿石科经理付钦武介绍,铁矿石从大船卸下,抽检合格后再由小型货船转运至湖北,卸货时间多一天,就得多付一天的滞港费。“这次30万吨货轮装载的铁矿石货值2.4亿元,相应的滞港费可不是一笔小数目。”付钦武说,去年以来,公司符合条件的进口矿产品在可门港享受到“即时查验、即停即验、即卸即运”的直接放行服务,原本需要卸货10多天,现在9天基本就能完成,不仅能省下一笔可观的滞港费,还能帮助企业减少原材料库存。据介绍,武钢集团作为全国钢铁四大巨头之一,2013年从福州辖区口岸转运至内地的进口铁矿就高达415万吨,同比增加1.8倍。
今年进口铁矿石有望突破1800万吨
良好的口岸条件和通关服务,让福州口岸在竞争中脱颖而出。2013年,罗源湾的货物吞吐量达到4500多万吨,而作为目前东南沿海投入使用的最大的干散货码头,可门港去年的吞吐量达1450万吨,其中,30万吨级货轮全年多达14个航次,装载的全是铁矿石。
“去年从罗源湾进口的铁矿石占全省进口铁矿石的近九成。”福州检验检疫局海港处处长林伟介绍,福州口岸下辖五大港区,分别是罗源湾、平潭、长乐松下、福清江阴和闽江口内港区,进口铁矿石主要在罗源湾和松下港“登陆”,两处港区的进口量占到全省的95%,罗源湾占的比例最大。而从武钢集团、江苏中天、江西萍钢等大型钢企对罗源湾可门港的认可来看,福州口岸已逐步成为全国大宗散杂货物流的集散中心之一。
“今年,福州口岸的进口铁矿石有望突破1800万吨。”林伟表示,今后符合条件的进口矿产品都可享受“即停即验、即卸即运”,到港船舶“零等待”“零滞港”等优惠措施,码头的接卸能力将进一步增强。另外,全国首个进口铁矿煤炭综合机械取样制样设备已在可门港建成,正在进行安装调试,年内可投入使用。今后,取样制样程序效率能提高10%~15%,抽检结果也会更加稳定可靠,企业能更加放心、更有信心地从福州口岸进口铁矿石。
据了解,罗源湾还有多个码头正在加紧建设,北岸三四个大型钢铁冶金项目也即将上马,除了铁矿外,煤炭、镍矿、铬矿等原材料的需求量也将随之上升。今后,福州口岸的“集聚效应”将更加明显。(记者 黄璐聪/文 廖云岚/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