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创新社会管理的“长乐经验”

2014-05-16 09:23:09来源:福州日报

  “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市”“全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市”……一块块金字招牌,从一个侧面反映了长乐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的成就。

  近年来,长乐凭借良好的社会基础,先行先试、勇于探索,不断完善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治理格局,一方面积极破题试水,不断创新治理模式,另一方面充分挖掘、利用民间资源,激活、用好、用足民间智慧与力量,实现经济建设和社会管理齐头并进、协调发展,走出了一条社会管理新路子。

      破题试水不断创新治理模式

  如很多快速发展的城市一样,处于发展转型期的长乐,不可避免地遇到各种社会矛盾,如何化解这些矛盾,使经济社会协调发展?长乐的经验是不断创新治理模式。

  网格化管理是长乐在全省率先试点的一个社会管理新办法。长乐将行政区域划分为若干网格,使这些网格成为政府管理基层社会的单元。2012年,长乐梅花镇在福州农村中率先试点网格化管理,将全镇6个建制村分为10个网格,建立“一格多员、一员多能、一岗多责”的工作机制。“网格化确实是给我们办实事的,现在办事方便多了。”网格化试点赢得了当地群众广泛赞誉。

  口碑好,便可行。在梅花镇试点基础上,长乐快速“织网”,推进全市各乡镇(街道)网格化管理工作。

  通过长乐城市管家服务管理平台,群众一个电话就能参与城市管理。这是长乐在社会治理方面的又一个创新。长乐在网格管理的基础上,设立城市管理服务指挥中心。中心接到群众反映的诉求后,会即刻“立案”,并在5分钟内将任务派到责任单位,要求其到现场处理,能马上办结的立即办结,不能马上办结的限时办结。

  在创新社会管理方面,长乐实现了“八个率先”:在全国率先推行“12580”为民服务模式,在全省率先推行乡村网格化服务管理,在全省率先建成12319“爱长乐”城市贴心管家,在全省率先推行群防群治理事会模式,在全省率先成立镇乡(街道)综治信访维稳中心,在全省率先实现校车全程GPS卫星定位和实时视频监控,在福州市率先推动“综治进民企”工作,在福州市率先试点成立党委群众工作部。

  长乐市委政法委副书记、综治办主任姜星建介绍,长乐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任组长的社会管理创新工作领导小组,制定出台了《长乐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工作的意见》《长乐市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综合试点工作方案》,明确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9大体系、42个项目。

      用好用足民间智慧和力量

  “自从有了护村巡逻队,不法分子就不敢进村了……”在长乐市潭头镇,群众对社会治安的赞许随处可闻。“这得归功于各村级平安理事会。”潭头镇党委书记董春雷说。

  何为“平安理事会”?董春雷作了精辟的诠释:“平安理事会是在政府引导和村委会指导下,由群众自发组织,治安共保、矛盾共调、资金自筹、专款专用,旨在推进基层治安防范工作的群众组织。”

  董春雷介绍,各村平安理事会由各族房德高望重的老同志、企业家、华侨、村民代表等担任理事会成员。经费则采取华侨、企业家捐一点,群众交一点,老人会献一点的方式筹集。除了护村巡逻,平安理事会还管很多事。

  文石村的刘以清曾患病无钱医治,产生轻生念头,村里平安理事会得知此事后,一面上门做思想工作,一面发动华侨和企业家捐款数万元为刘以清治好了病。

  据悉,目前长乐全市所有乡镇(街道)、村居(社区)及3个工业集中区均成立了群防群治平安理事会,有各类巡逻队员1400多人,每年可筹集资金1300多万元。

  平安理事会只是长乐群众、社会组织参与社会管理的一个缩影。长乐去年以来推动的综治进民企,就为该市1000多家规模以上民营企业,近20万外来务工人员提供了参与社会管理的条件和途径。此外,长乐还积极引导志愿者参与扶贫助困、文明劝导、志愿服务、矛盾调处等,使之成为创新社会管理的一支新兴力量。(记者 祝健 通讯员 吴巧琳)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