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时政要闻 >> 聚焦榕城 >> 正文

创新大平台 创意大舞台

今年海峡青年节亮点多实效大

2014-08-11 10:37:34来源:福州日报

两岸大学生实体建构大赛的作品创意十足。记者 俞松 摄

      以“海丝起点 青春启航”为主题的第二届海峡青年节举办两天来,受到两岸青年的热烈追捧。除了现场参与活动的1800多名青年朋友外,活动还采取场内外结合、线上线下互动的方式,在网络、微信两个平台分别吸引了31万人次和21万人次参加。本届海青节活动内容丰富、注重实效,为两岸青年交流合作提供了更好的机会和广阔的空间。

      创新:无处不在

  本次海青节,主办方根据青年的特点,重点发挥官方微信的作用。官微发布的内容,都是以青年人易于接受的形式编排后上线的,关注量日均增加三四千人。两岸青年通过官微亲密互动,仅昨天上午举行的海峡青节峰会现场,就收到青年们的互动帖2000多条。

  “用青年感兴趣的工具和语言进行交流,可以迅速融入对方,建立两岸青年长效联系的平台。这是我们做大做强官微的本意。”团市委有关负责人告诉记者,峰会首创微信卡,邀请两岸青年加入“海峡青年”官方微信平台进行互动交流。为做好官微,他们调动了5名学生志愿者和5名工作人员组成了10人制作团队,每天从数千张图片中精选出几十张上传。闽南师范大学汉语言文学专业大三学生黄念晗就是一名官微志愿者。“为了采写和拍摄到精彩生动的细节,我和台湾同学同吃同住,6日至今,每天都是从早上7点多忙到晚上十一二点,最多的一天拍了729张图片。”

  创新,在海青节活动现场处处可见。紧扣“海丝”主题,活动设置了青年“聚力扬帆”环节,收到两岸青年数十万人次点赞。峰会上,两岸嘉宾和青年代表共同启动梦想扬帆按钮,实体帆船缓缓升起,两岸青年笑脸照片筑起了象征两岸交流沟通的友谊之桥。

  在海峡会展中心“青春飞young”青年互动区,出席峰会的青年可以自由选择喜欢的福州历史文化街区等背景拍照。组委会同时在嘉宾驻地和峰会现场设置了照片采集打印区,嘉宾可以将活动期间拍摄的照片,通过“海峡青年”官方微信互动的方式进行打印。

      创意:令人惊奇

  纸杯、小塑料盆、玻璃容器、纸张、植物……面对一桌子的小物件,你是不是一头雾水,有些凌乱?但在有的人手中,一个小玻璃瓶、一棵植物、一块泥土,经过重新组合,就成了一个生机盎然的小盆栽。在活动现场,环保创意DIY作品令两岸青年爱不释手。“在这些创意面前,我感觉自己的脑子不太够用了!”前来参加活动的大学生小林说,这些创意化腐朽为神奇,符合青年人思维活跃、常有奇思妙想的特性。

  “这个发夹好漂亮,我也想做一个!”在福建华南女子职业学院举办的环保创意活动现场,手工制作布艺发卡的活动吸引了不少学生。一块块布料在大家的巧手下,变成了漂亮的蝴蝶结,再黏在夹子上,一个与众不同的发卡就做好了。

  在以环保、创新、零距离为主题的大学生实体建构大赛中,创意是灵魂。大赛中,大学生们利用生活中的一些废旧材料,作为建构原材料,并让它们重新在构筑物中展现活力。台湾淡江大学的蔡秉勋告诉记者,他们获得银奖的作品《Repeat Recycling Library》是一个用木夹板制作的与众不同的阅读空间,不仅集创新、静雅、阳光、环保于一体,最大的创意在于“作品中6个单独的单元可随意组合和随意拆卸拼装,体现了作品的可循环利用性”。

  “我感受到了蓬勃的生命力!”在一幅名为《夜窗前》的漆画前,来自台湾中国文化大学的学生王忠道陷入了沉思。在两岸高校大学生风采展中,王忠道带着自己的画作来榕交流,眼前的漆画作品令他很是难忘:“这幅画用静态的植物表现无限的生命力,我很欣赏。希望能和大陆的同学多交流!”风采展中,有10名台湾学生的作品参展,他们的带队老师是台湾著名画家许坤成、翁美娥伉俪。许坤成告诉记者,两岸文化交流十分重要,“两岸青年以画会友,感受各自不同的创意和画风,不仅能互相提高画技,更能增进彼此间的感情”。

      创想:生根发芽

  “老爷爷轻轻地将小猫头鹰放在离地面最近的树枝上,小猫头鹰张开翅膀向丛林飞去……”在两岸青少年志愿者首次携手开展的“神话之鸟”中华凤头燕鸥展览活动现场,一场别开生面的木偶剧表演正在进行。木偶剧通过讲述一对爷孙救助一只迷路猫头鹰的故事,传播爱鸟护鸟、保护生态环境的理念。小猫头鹰摇头晃脑,小女孩活蹦乱跳,老爷爷充满慈爱,整个木偶剧生动活泼,吸引了不少观众。

  第二届“青春创想秀”暨两岸大学生公益社团活动策划大赛9日进行决赛,由两岸12个大学生社团两两组合形成的6支队伍,分享了10万元“青春创想”公益基金。参赛的大学生社团公益项目包括生物环保、建筑、传统文化保护、关爱弱势群体等。创想秀,不仅仅停留于“想”和“秀”。记者了解到,获得创想秀冠军的“百草园”项目通过在水质富营养化的鱼塘铺设生物浮床,种植有机蔬菜,实现鱼菜共生。该项目已在北京郊区试运行3年,推广面积达3亩。

  大赛评委、中华青年交流协会顾问、台湾世新大学副校长陈清河认为,大学生有创想值得鼓励,希望杀入决赛的6个创想项目能获得支持,使项目更好地落地转化,既实现大学生的创业价值,也让更多人因好创想而受益。(记者  林洪相  李白蕾  李夏薇  祁正华  熊志敏)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