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门口当工人 闽江里捞“金银”
闽清梅雄村走上生态富民之路
小船从闽清县雄江镇码头驶入闽江。岸边,一栋栋错落有致的红顶白墙建筑依山而建,很是洋气。这就是库区移民示范村梅雄村。
近年来,梅雄村党支部党员带领村民走上小康之路,实现了“生态好,库区美,移民富”的目标。
村里上班月薪三四千
不用背井离乡,在家门口上班,月薪就有三四千元,这在梅雄村并非新鲜事。
“我就在村里的工艺品厂上班,一个月赚3500元,加点班可以拿到4500元。”58岁的村民张孟清对此颇为满意。
老张告诉记者,2004年,闽清虹瑞工艺品有限公司落户梅雄村。听说此事后,他从闽侯一家工艺品企业辞职回来,在这家公司当起仓库管理员。工资比以前高不说,中午和晚上还能回家照顾家人,帮老婆分担些农活和家务活。
闽清虹瑞工艺品有限公司负责人廖凯介绍,目前公司工人基本上都是本村村民。此外,村里至少有上百名妇女和老人承担着货物外包任务,是公司一支较稳定的“编外工人”。“涂油漆、缝布袋等工序,由厂里的工人承包下来,领回去交给其他村民做,收入比他们种地多得多。”廖凯说。
规模化养鱼年挣20万
靠山吃山,靠水吃水。梅雄人深谙此道。
“一年不挣个20万元,没法干!”村民卞信明接受记者采访时,话中带着自信。43岁的卞信明,长期驾船在江上进行网箱养鱼,皮肤经风吹日晒成了古铜色。
2002年上半年,县、镇、村三级发动村民利用位于闽江边的地理优势开展网箱养殖,并经常组织村民培训养殖技术。卞信明抱着试一试的心态,与妻子加入了养殖队伍。
“一开始是养斑点鱼,只养了2箱。后来经验丰富了,越养越多。现在,我养了30多箱、5万多尾,有草鱼、白刀和青鱼等,一年赚20万元没问题。”卞信明说。
昨天10时,记者乘坐卞信明驾驶的渔船,从村边的闽江出发,往不远处的下王里库湾驶去。沿途所经江面,一排排网箱向远处延伸开来。卞信明的网箱,用木头简易搭成。走在木架上,记者摇摇晃晃,卞信明却如履平地。只见他提着一大袋饲料放在木架上,用盆子铲起一盆饲料倒入水中,一尾尾肥大的草鱼争先恐后浮出水面抢食。
据介绍,这种饲料为浮性饮料,对水体影响不大,较好地实现了生态养殖目标。原来,按照县、镇的统一要求,村民们转变观念,开始向生态、绿色养殖转型。绿色养殖,就是尽可能地减少对水域的污染。如改善鱼的品种结构,减少数量和密度,提高鱼的品质;将以往的沉性饲料改成浮性饲料,防止饲料沉落水中对水域造成污染。
生态养殖,让鱼儿成了水中“金银”。梅雄村党支部书记陈招说,像卞信明这样在水上规模化养殖的村民,全村共有96户,年收入数十万元的不在少数。去年,全村人均收入达10466元。
移民富生态好库区美
雄江镇党委书记陈益锦说,去年6月,梅雄村被列为省级库区环境综合整治试点村,目前已投入2200万元进行环境整治。在立面改造和环境整治中,他们采取“屋顶戴帽修饰,外墙洗脸整洁,附属房整齐规范,环境整洁美观”的方式,实现了“不动筋骨肉,旧貌换新颜”的目标。下一步,梅雄村将与邻近的汤都水城度假村和正在规划建设的华讯橄榄湖文化村形成“一体两翼”的滨江亲水景观。
梅雄村是闽清县美丽乡村建设的一个缩影。记者昨天从该县宜居办获悉,今年全县启动建设15个美丽乡村,总投资6177万元。其中,云龙乡后垅村、梅溪镇梅埔村为省级美丽乡村示范村。目前,15个美丽乡村已有13个动工建设,完成投资3402万元。(记者 张铁国 文/摄 通讯员 邱国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