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起点 新福州 新跨越
奋斗目标:百姓富、生态美实现路径:机制活、产业优
20多年前,“3820”工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等战略的实施,写就了福州改革开放波澜壮阔的篇章,也奠定了今日省会加速崛起的坚实基础。
20多年后,更高起点上再出发,福州上下戮力同心,加快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州。这是福州市新时期传承延续“3820”工程、闽江口金三角经济圈战略思路的重要载体,也是我省“再上新台阶、建设新福建”宏伟蓝图在榕城大地的生动体现。
“百姓富、生态美”是奋斗目标,“机制活、产业优”是实现路径,两者相辅相成、互为一体,构成了未来福州发展的总方略。实现这一愿景,关键在“马上就办、真抓实干”。
如今,借力百日攻坚行动,全市上下正以“态度坚决一点、行动快一点”的担当之态,积极投身建设新福州的火热实践中,努力把美好蓝图变成现实,让“有福之州”更加宜居宜业,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强化动力支撑建设机制活的新福州
新一轮加快发展,需要破解瓶颈,激发活力。福州市将紧紧盯住阻碍发展的体制机制问题,坚持大胆闯、大胆试、自主改,全面增强省会发展的动力和活力,在改革开放上不断取得新的进展。
用活战略机遇。聚焦福州新区开放开发,着眼打造改革开放试验田,切实在新一轮改革开放中发挥引领示范作用。创新全面融入海丝核心区建设机制,打造海丝战略支点城市。加快福建自贸试验区福州片区建设,在投资管理、贸易服务、金融开放、事中事后监管等领域探索形成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创新成果。推进国家生态文明试验区建设,探索建立生态保护补偿等制度,形成生态文明建设新模式。加快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福州片区建设,打造一批具有较强区域竞争力的产业。
激活市场活力。加强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着力去产能、去库存、去杠杆、降成本、补短板,以机制创新矫正要素配置的扭曲,增强供给结构对需求变化的适应性和灵活性。实施强县(市)扩权改革,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加快建设服务型政府。拿出当年为企业“松绑放权”的勇气,进一步加快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着力在简政上下功夫,对于没有法律法规依据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对于市场能够有效调节的审批事项一律取消。加强行政服务中心、市民服务中心、公共资源交易服务中心改革创新,建立健全服务窗口动态增减机制,彻底消除市民办事排长队问题。
搞活对外开放。探索推行跨部门招商协作机制和跨园区、跨地区招商效益分享机制,大力实施定向定点精准招商,着力引进一批大项目、好项目。探索建设一批经贸合作示范区,建立促进双向投资新模式,推动福州企业“走出去”。持续实施“回归工程”,吸引更多的榕籍乡亲回乡投资创业,广泛汇聚侨资侨力侨智。加快建设海峡两岸电子商务经济合作实验区、两岸金融创新合作示范区,深化海峡两岸经贸交易会、海峡青年节等对台交流活动,不断增强交流合作实效。
加快转型升级建设产业优的新福州
推动发展再上新台阶,需要坚实的产业作为支撑。福州将坚持以提高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为中心,在创新驱动中加速转型,在做大总量中优化结构,在加快发展中提升质量,着力构建具有福州特色的现代产业体系。
强化创新驱动。以建设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为抓手,以建设福州新区国家级“双创”示范基地为重点,加快建设创新型省会城市。加大研发投入,在重点企业、产业基地、产业园区建设一批高水平的创新平台,努力攻克和掌握一批核心关键技术。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着力培育一批创新企业群。发挥在榕科研院所和高校技术密集优势,大力推进产学研合作。加快建设众创、众包、众扶、众筹“四众”支撑平台,大力扶持青年创新创业。深入实施人才优先战略,加快推进闽都人才聚集区和中国福州海西引智试验区建设。
优化产业结构。加快构建以战略性新兴产业为引领、现代服务业为主体、先进制造业为支撑的现代产业体系。坚持把主导产业作为基本盘,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推动纺织化纤、轻工食品、机械制造、冶金建材、电子信息等主导产业分别跃上一个新的千亿元层级,石油化工、新能源产业进入千亿元产业序列。主动融入“互联网+”战略,着力培育物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汽车电子、人工智能、可穿戴设备等战略性新兴产业和高新技术产业。以推进鼓楼区国家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等为契机,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进一步做大做强23个重点园区,培育特色鲜明的主导产业,加速培育一批千亿元园区。
着力特色发展。立足各县(市)区的区位条件、资源禀赋和产业基础,做大做强县域经济。加快建设海西现代金融中心区、闽江北岸中央商务区、三江口中央商务区等服务业集聚区,打造总部经济高地。大力发展清新生态旅游、闽都文化旅游、温泉休闲旅游等,打造国际旅游城市。发挥海洋资源优势,重点抓好蓝色经济产业园建设,着力打造海峡蓝色产业带,提升海洋经济发展水平,加快建设“海上福州”。
突出共建共享建设百姓富的新福州
发展依靠人民,发展也是为了人民。福州将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按照人人参与、人人尽力、人人享有的要求,坚守底线、突出重点、完善制度、引导预期,不断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幸福感。
增进民生福祉。要持续加大民生投入,补齐民生事业发展短板。实施教育优先战略,解决学前教育“入园难”问题,推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逐步实施高中阶段免费教育。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试点工作,建立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加快市妇幼保健院新院等医疗卫生基础设施建设。扩大城乡基本养老、基本医疗和失业、工伤、生育保险覆盖面,健全保障性住房建设、分配和退出机制,提升居家养老和社区服务专业化水平。坚决打赢精准脱贫攻坚战,确保2017年现行扶贫标准贫困人口全部脱贫。
弘扬先进文化。推进文化惠民工程,加快海峡文化艺术中心、海峡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重大公共文化设施建设。加强历史文化名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海上丝绸之路福州史迹保护,持续推进三坊七巷、朱紫坊、上下杭、烟台山等历史文化街区(风貌区)和名镇名村保护修复,加强红色文化保护、传承和弘扬。实施文化精品工程,创作一批优秀文化作品。加快推进闽台(福州)文化产业园、中国船政文化城和福州漆艺术研究院等建设,努力使文化产业成为新的支柱产业。
创新社会治理。深化“平安福州”建设,维护省会城市安全稳定。加强诚信福州建设,健全完善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体系。扎实抓好自然灾害防灾救灾减灾工作,切实维护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同时,深入推进全面依法治市进程,建设法治政府,明晰政府权力清单,深化行政执法体制改革,加强执法队伍建设和监督,积极稳妥推进司法体制改革。
构筑共同家园建设生态美的新福州
以建设现代化国际城市为目标,遵循城市发展规律,福州将着力围绕精致、人文、生态、特色做文章,提升城市规划建设管理水平,推动城市发展从规模扩张向内涵提升转型,让人民群众有更强的归属感。
提升城市品质。严格落实城市总体规划,加快推进“多规合一”。大力实施公交优先战略,加快地铁项目建设。持续抓好交通拥堵、“两违”等综合整治,推进城区道路及附属设施全面更新改造,开展老城社区微改造,提升物业管理服务水平,推动老城焕发新颜。以海绵城市试点建设为抓手,坚持系统综合施策,持续推进城区水系综合治理,强化雨污水管网新建改造和黑臭水体治理,完善沿河截污调蓄系统,加快闽江防洪防潮等工程建设,着力构建生态水系。加快城市地下综合管廊建设,加大地下空间开发利用力度。
推进城乡统筹。以福州新区为战略支撑,加快建设一批卫星城、区域中心城、小城镇,努力打造梯次分明、结构合理、功能互补、城乡交融的城镇体系。以江阴、青口等省级“小城市”培育试点为示范,加快发展一批经济强镇、文化重镇、特色小镇,培育壮大城镇群。深入实施新农村“幸福家园工程”,持续开展农村环境综合整治,建设美丽乡村。推进福州大都市区建设,促进福莆宁连片繁荣、共同发展。
建设生态家园。践行绿色发展理念,加强资源环境生态红线管控,建立生态文明绩效评价体系。加强生态环境保护,筑牢生态安全屏障,抓好大气、水环境、噪声污染、近海水域环境污染等治理。创建国家森林城市,扎实推进城市绿道与慢行系统建设,努力提升城市绿化水平。发挥禀赋优势,做足山水文章,注重景观设计“借山用水”,建筑布局“显山露水”,让群众看得见山、望得见水、记得住乡愁,真正让“有福之州”成为靓丽的城市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