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市出台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
“四湾”联动“全域”共建
福州日报讯“福州向海”迎来新时代!市委、市政府日前印发《对接国家战略建设海上福州工作方案》,提出要深入贯彻习总书记建设海上福州战略决策,着力把握“五区叠加”战略机遇,努力打造“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核心区海上合作战略支点城市”,加快智慧海洋建设,发展特色鲜明的湾区经济,迈出海洋强市建设新步伐。《方案》确定了七大发展定位和十大重点任务。
发展目标:202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7000亿元
《方案》提出,在3年内集中实施十大重点任务和一批重点海洋经济项目,确保到2020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达7000亿元;到2025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超过1万亿元,海洋经济增加值占全市GDP的三分之一。
《方案》提出了七大发展定位:一是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二是“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要门户枢纽;三是两岸海洋交流合作主通道;四是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领军城市;五是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六是东亚现代海洋渔业贸易中心;七是世界海洋历史文化名城。
发展布局:形成“一轴串联、四湾联动、全域共建”格局
在发展布局方面,《方案》提出,要推进海岸、海岛、近海、远海开发,尽快形成“一轴串联、四湾联动、全域共建”的联动发展阶段性战略格局,推动海上福州建设,服务福州新区建设。
“一轴”串联,即以贯穿全市南北海岸带的滨海大通道(228国道)为依托,按“串珠式”布局模式,串联起沿海城市群、港口群和产业群,形成滨海新兴城市带,衔接福州新区规划的滨海发展轴。
“四湾”联动,即依据海湾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全面统筹海湾产业发展与功能定位,积极推动湾内产业功能区、居住和服务配套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依托。
——环罗源湾区域:依托罗源湾港区建设,形成以船舶修造、大宗散货中转物流、新材料、不锈钢生产为主的综合开发区域。
——闽江口区域:以福州城区和闽江口内港区为依托,建设以高新技术产业、蓝色总部经济、现代服务业、海洋渔业、滨海旅游、邮轮游艇为主的都市型开发区域。
——环福清湾区域:以松下港区为依托,形成以粮油仓储、水产集散、肉类加工为主营业务的海内外客商国内采购平台、国际高品质进口食品分销中心。
——环兴化湾区域:以江阴深水大港和保税物流园区、闽台蓝色经济产业园为依托,建设以海洋工程装备、仓储物流、医药化工、冶金机械、电力能源为主的综合开发区域。
“全域”共建,即既要发挥沿海县(市)区主力军排头兵作用,加强与平潭综合实验区的全方位对接,也要调动中心城区科技金融人才文化优势和其他地区涉海配套项目的支持功能,促进军民深度融合发展,形成全市共同推进建设海上福州的强大合力。
重点任务:突出发展港口经济和海洋产业
《方案》明确了十大重点任务,提出在全面推进建设海上福州的同时,围绕发展港口经济、海洋产业,近两三年内重点推进以下工作。
——打造一个国际深水大港。全力做大做强江阴港区,力争到2020年,江阴港区集装箱吞吐量突破300万标箱,跃升为东南沿海国际航运枢纽大港,成为引领我市发展的突破口和支撑点。
——建设四大千亿临港工业基地。发挥江阴、罗源湾、福清湾等临港工业区的区位优势和产业基础优势,打造江阴工业区千亿化工新材料专区,建设罗源湾南岸可门千亿临港产业基地,构建罗源湾北岸千亿冶金建材产业基地,打造环松下港区千亿级粮油肉类加工产业基地。
——培育四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发挥福州海洋资源禀赋优势,提升海洋装备制造业,壮大海洋新能源产业,发展通用飞机(水上飞机)制造业,培育海洋药物及生物制品业。
——打造四大滨海旅游度假区。在做好马尾中国船政文化城、长乐郑和文化国际旅游城和罗源海洋世界(三期)等项目的同时,重点打造琅岐国际生态旅游岛、环马祖澳滨海旅游区、长乐滨海旅游度假区、环福清湾(东壁岛)旅游度假区等四大滨海旅游度假区。
——做强一个现代海洋渔业集群。发挥我市海洋渔业资源优势,以打造现代海洋渔业集群为目标,加快渔业转型升级,推进现代化渔港经济区建设。
海上福州这样建
七大发展定位: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建设的排头兵,“一带一路”互联互通重要门户枢纽,两岸海洋交流合作主通道,实施海洋强国战略领军城市,国家海洋经济创新发展示范城市,东亚现代海洋渔业贸易中心,世界海洋历史文化名城。
“四湾”联动:依据环罗源湾区域、闽江口区域、环福清湾区域、环兴化湾区域的不同特点,实施差异化发展,全面统筹海湾产业发展与功能定位,积极推动湾内产业功能区、居住和服务配套区的相互衔接、相互依托。
十大重点任务:打造一个国际深水大港,建设四大千亿临港工业基地,培育四大海洋新兴产业集群,打造四大滨海旅游度假区,做强一个现代海洋渔业集群,构建一条现代化滨海城市带,发展三个海洋特色产业园区,开发八个无居民海岛,打造四大海洋文化品牌,拓展人文交流。(记者 柯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