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大璋和他的“党员读报组”
2008-07-30 17:57:13
在福州市台江区瀛东社区街边“凉亭”里,每天都能看到一个满头银发但精神矍铄的老人在聚精会神地读报。一字一句、铿锵有力;一颦一笑、无不生动。他就是有着76年高龄的社区老人欧大璋。他一手创办起社区党员读报组,坚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八年如一日。
坚定:“党的声音一定要成为社区里的最强音!”
说起社区老人欧大璋,实在是社区里的“大红人”。欧大璋1958年入的党,党龄算来整好有“半个世纪”。从工厂退休回家后,他很快成了社区里最忙碌的人:先后担任了瀛洲派出所信息员、廉政监督员、居委会治保、调解会主任、外管站站长及台江区法院刑事、经济庭陪审员……这些职务一份工资都没有,但老欧都干得兴致勃勃,有滋有味。问起他的动机,老人每每乐呵呵地说:“人活着,总要做点事,做点大家欢迎的事。”而党员读报组的建立,则是欧大璋所做的最受大家欢迎的一件事。2000年的一天,老欧发现社区一些老人闲侃时,一个住在社区里的法轮功分子正乘机散布着一些谣言,有些不明真相的群众还随声附和着,老欧当即上前予以指正,然而,却遭到了对方的诘问:“你说你很有道理,依据在哪里?”是的,“依据在哪里?”回家后,欧大璋辗转反侧,一夜难眠。老欧想:小社区实际上就是个大社会,形形色色的人都有,各种各样的言论更是五花八门,对于那些有损政府有损百姓的歪道理,一定要用正面的理论压倒它!自古邪不压正!七十高龄的老欧深深明白这个道理,而让有着五十载党龄的老欧心底更明白的是:社区里一定要有党的声音!办个读报组,让社区里的街坊们及时了解到党的政策方针和国内外实事大事,让正确的、正面的声音压倒那些谗言妖语!
想到做到,第二天一早欧大璋就跑到报摊买了几份报纸,然后到小区内平时老人聚集较多的地方读起报来。没料到,他的这一举动,受到了老人们的普遍欢迎,读者兴致勃勃,听者兴趣盎然。有时,读了一则消息下来,老人们还会彼此发表一些见解与意见,老欧也不失时机起“引导”几句。尝到甜头的老欧乘热打铁,立马跑到邮局一口气订了伍份报纸,同时,带动几个“老哥老弟”从家里搬来了椅子、桌子,老欧还把自家的电风扇搬到了现场……小区里的“党员读报组”正式开张了。从此,“老欧读报”成了小区里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读报的内容从国家大事延伸到了教育、卫生、健康、科普、城市建设;读报的主题,也从党政策方针扩及到了和谐社会建设、平安社区活动、邻里“八荣八耻”……,国事家事身边事,家长里短话美丑,老人们在读报听报谈报的过程中了解了许许多多的党的方针政策,知道了十七大召开的消息,知道了奥运圣火传递的路线,知道了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最新进展……读报深受文化水平低视力差、看报难的老人的喜爱,读一则新闻,议论时政,既能聊聊感受,又能提高思想境界和认识,老人们说:我们老人不能去看外面世界,又看不懂报纸,现在听读报,头脑清醒,思想能跟上形势,……不出门也能知天下事了。读报组成了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进社区的一个很好的落脚点,成了社区党员们进一步发挥余热,共铸和谐的又一施展平台。
坚守:“读报亭是阵地更是家!”
宣传时政、宣讲政策贵在持续,重在坚守。在欧大璋眼中,读报亭是他继续发挥余热,坚持宣讲党的创新理论的一个好阵地,而针对每个时期的政治形势进行社区理论宣讲,则是老欧读报组的一大特色。先进性教育期间,老欧让人赶制了一个红布条,写上“党的先进性教育宣讲点”挂在了读报亭上,同时从区、街要来了先进性教育读本,召集社区里的退休老党员学习、交流,谈体会、说感想,而他把这一过程紧紧地与每日读报结合在一起,让老街坊们一同参与一同讨论,于是,许多老爷子老太太们都说自己成了瀛东社区的“编外党员”,而老欧,自然也就成了社区里最称职的“编外支部书记”了!“十七大”期间,老欧又组织大家在读报亭搞了几场“科学发展观”的茶话会,就大家熟悉的环境建设、经济建设等问题展开了讨论,并把讨论意见汇总后交给了街道和市、区。近年,老欧又与社区居委会商量着把社区市民文明学校挂靠在了读报亭,他,便又成了这个“学校”的“专职教师”,他的读报内容更多了“创建文明城市”、争当“文明市民”、“构建和谐社区”、“争创好邻里”等等内容,当然,他的“学生”也越来越多了。
八年来,无论严寒还是酷暑,无论刮风还是下雨,老欧始终坚守着这个“阵地”,日复一日、年复一年。有人劝他:“这么老了回家歇歇”,老人笑着不回答;有人打起了读报组的主意:“老欧,借你的读报组搞老人娱乐点,打打麻将如何?”老人冷着脸断然拒绝。
而在欧大璋的心中,读报亭更是他的“家”。他爱这个“家”!八年来,他每天一早便会早早来到“家”中,打扫卫生、整理会场,烧水热茶,预习预习读报内容……他更爱“家”中的每一个人:他对每一位来“家”听讲的客人都是热情接待,招呼周到。94岁高龄的林定平老人除了吃饭,其余时间基本上都呆在读报亭,欧大璋发现后便把照顾林老伯的活揽了下来。每当林老伯来到读报组,欧大璋便挑最好的凳子并扶他慢慢坐下,当林老伯要回去时又慢慢扶他起来,送他回家。去年7月18日上午刮台风,欧大璋得知林老伯没吃早饭就来听读报后,立即雇佣了一辆三轮车送林老伯回家。林老伯家人感激地说“欧老伯也已70多岁了,还如此关心照顾老人,真是太难得了!”
在老欧的带动下,许多居民纷纷落户到了这个“家”中:刘禄铭老先生把家中装修用的瓷砖搬到了“家”中建起了石桌;做土工活出身的连银弟老汉砌起石凳;理发店的王大哥送来了藤椅;电工老刘牵来了电线……如今这个“家”中有了固定的“家庭成员”十多名,每天轮流“上阵”读报的“讲师”可达五、六人,听众也从原来的五、六个发展到了现在的二、三十名。84岁的刘桂花老太太不无感慨地说:“我们这里是拆迁户回迁的老社区,搬到这里已经十多年了,我有白内障,看不清字,幸好他们念报,让我也知道了许多事情,明白了许多道理,小区里有这么个地方实在太好了!”
坚持:“讲得好更要做得好!”
是的,“小区里有这么个地方实在太好了”,但要使这个地方真正让群众觉得“好”,靠的并不仅仅是每天的动动嘴皮子。有着多年党龄的老欧深深明白一个道理:党的理论宣传,忌讳的是夸夸其谈,老百姓们最讨厌的是言行不一,而那样的结果,只会让宣传的效果适得其反,走向反面。党员读报组之所以能够葆有长久的生命力,并能得到社区居民的喜爱,秘诀只有一个:读报组的讲师们把宣传党的创新理论与现实实际结合起来,把宣扬好方针好政策与人们的衣食住行结合起来。读报组不仅重在“讲”,更重在“做”。瀛福小区2座715室居民林俤患了胃穿孔无钱住院,危在旦夕,欧大璋在读报组发出了“支援号召”。他对社区里的党员说“先进不先进,别挂在嘴上,大家先帮帮身边的邻居再说……”于是,大家解囊相助,捐了4000多元使其及时住院转危为安并恢复了健康;瀛福小区12座504居民林秀萍之子患白血病,读报组又组织党员群众再次募捐了几千元……汶川地震灾害发生后,欧大璋率先在读报亭设立捐助点,在社区干部的组织倡导下,一次便募捐到了近万元,其中,读报组的成员们便占了一大半。
“我们宣传党的理论,教育群众,自己就要作表率,作先进性的践行者”——欧大璋这样说也是这样做的。租住在欧大璋家的福清来榕打工青年林其光,前年不幸患肾功能衰竭,住院治疗花光了所有积蓄,还负债数万元。欧大璋得知后不仅免了房租,逢年过节还给林其光煮饭炒菜。有一次他到连江,听说当地一名残疾人无法走路时,他立即买来一部二手残疾车,修好后要求当地老人会转送给他。在他的带领下,读报亭里的成员们个个都成了社区里的“活雷锋”。读报组成员林荫仙组织文艺轻骑兵经常到各社区进行文艺宣传演出活动;虞正纯老人自己花了200多元购置音响设备,义务带领百位居民开展早练活动坚持了八年之久;计生协会组长林淑美发现育妇患妇女病生活困难,她便陪这个育妇上医院治疗,一次、两次……
读报组的诸多“善事”赢得了群众的交口称赞,读报组“宣讲员”的言行如一更是得到了大家的认可与尊敬。群众们说:“听这些人讲道理,我们服!”
坚信:“我们的读报亭会越来越红火……”
春风化雨细无声。长期的读报、听报,党的创新理论、党的方针政策通过读报组宣讲员的“和风细雨”的演讲,潜移默化,渐入人心。通过读报活动,通过欧大璋的率先垂范,街坊们的综合素质提高了,读报听报激发了大家爱党、爱国、爱社会主义,拥护改革开放的热忱,推动了社区工作的开展,激发了许多老人参与社区建设的积极性,他们中的许多人先后当上了社区宣传员、中心户户长、计生小组长、楼组长等。
社区主任林木兰逢人便夸:“读报组建立以来,社区的纠纷少了,公益事业也有人做了,有些难事,找一找欧大伯,找一找读报组,准能解决……”
欧大璋的言行,赢得了群众的尊敬,赢得了社会的认可,赢得了众多的掌声。他先后荣获瀛洲街道十佳热心文体工作者称号并连续两届被评为台江区“十佳好邻里”。
如今,读报组已经升级为“读报沙龙”了,读报骨干已经发展为12个人,其中有退休高级知识分子、中学教师等6人。自2004年以来,《福建日报》、《福州日报》、《福州晚报》、《海峡都市报》、《东南快报》及中央、省、市电视新闻媒体,都分别以《小巷里有个老人读报“沙龙”》、《欧大璋:心中装着邻居》、《基层党的十七大精神宣传点——记瀛东社区老人读报组》、《瀛东社区读报站升级“情报站”》、《瀛东社区“读报沙龙”好热闹》、《天下事、身边事,且听依伯读报》等专题宣传报道了瀛东社区党员读报沙龙工作做法与经验,在当地党员干部、群众中深受好评。2007年12月,瀛东社区老人读报沙龙还被群众推选为群众喜爱的“福州市十大社区文化品牌项目”之一。
欧大璋坚信:党员读报组的品牌将会更加响亮,党员读报组的听众将会更多更多,党员读报组的读报声将会传得更远更远,党员读报组将会更加红火……
作者:吴必武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