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市理论宣讲工作情况汇报
2008-09-17 08:35:32
理论宣讲是基层党的理论武装工作的一种重要途径,是一项基础性的工程。近年来,我市把理论宣讲工作作为一项重要的政治任务列入“一把手工程”,纳入党委重要议事日程,从长乐实际出发,整合资源,强化培训,打造品牌,提升运作,初步形成理论宣讲工作常态化格局。
一、整合资源,健全理论宣讲工作网络
整合全市理论工作骨干力量,建立市、镇乡(街道)、村居(社区)三级理论宣讲员队伍,形成基层理论宣讲网络。一是市委下发《关于调整充实市委理论宣讲团成员的通知》,组建由市委宣传部、党校和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市一级业余理论宣讲队伍,主要面向基层党委、市直机关和市老年大学,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理论进基层宣讲或形势政策报告会;二是各基层党委参照市里安排,组建由党委分管副书记、宣传委员、所在地中小学校理论骨干组成的二级理论宣讲队伍,主要面向村居支部、中小学校和民营企业,定期开展理论宣讲和形势报告会;三是市委宣传部牵头镇乡(街道)党(工)委组建由村居(社区)宣讲员组成的三级理论宣讲队伍,主要面向社区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理论宣传教育。同时,结合中央、上级党委和长乐市委出台的重大政策,组织各级理论宣讲员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村居等基层单位,通过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座谈会、个别走访、进村入户交谈等方式,借助评话、亻尺唱、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和形势政策教育,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创新成果送到千家万户。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共开展各类理论宣讲和专题讲座500多场次,受众达7万多人次。
二、强化培训,提高理论宣讲队伍素质
我市历来重视理论骨干的培训教育工作,要求全市的理论骨干要把学习当作第一任务,勇当理论学习排头兵,在理论学习上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努力增强理论服务的准确性和预见性。为提高宣讲员队伍素质,近年来,我市采取分级培训、重点培养的办法,先后举办全市学习十六大精神、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进性教育、和谐社会理论、新农村建设等宣讲骨干培训班10余期,坚持每年对全市300多名理论宣讲骨干进行一次以上的业务培训,并把学习培训作为理论骨干接受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有效平台,为理论骨干学习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各基层党委也结合实际,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加强对理论宣讲员的培训,特别是各级党委中心组每次集中学习,聘请省市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时都扩大到相应的理论宣讲骨干,以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
三、打造品牌,浓厚理论宣讲社会氛围
近几年来,我们全力打造“吴航书院国学讲堂”这一理论宣讲品牌。自2006年3月份举办全省国学第一讲以来,先后邀请了于丹、易中天、张铭清、周桂佃、孟宪实、马照南、孙绍振、卢美松等知名专家学者开办了“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中国古典文学与人文建设”、“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孙子兵法的现代运用”、“儒家和而不同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贞观之治与和谐社会构建”等各类学术讲座,吸引包括省、福州市社科界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台湾学子和我市近万名干部群众踊跃参加,并经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广为宣传,在省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效果也非常好。建立并完善理论教育电教片库(15个专题,1000多片)和理论学习书库,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十七大精神等专题巡回展映和学习讨论,受教育干部群众达2万多人次。
四、提升运作,形成常态理论宣讲格局
加强领导。全市理论宣讲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统一领导,各镇乡(街道)党(工)委、市直各党(工)委负责本部门、本系统的宣讲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同时,建立信息上报制度,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及时将理论宣讲课题、宣讲人员及宣讲对象、人数等情况上报市委宣传部理论思政科。
规范制度。制定《长乐市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百分制考评细则》,下发长委宣[2007]7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检查考评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包括理论宣传制度在内十项工作制度和具体考评办法,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理论宣讲的全过程,并从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抓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理论宣讲长效机制。
规划内容。结合长乐实际和上级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对理论宣讲内容进行统一安排,重点突出“五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讲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讲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干部群众综合素质相结合;形势政策宣讲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相结合;上级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宣讲同加快长乐海西窗口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讨相结合;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宣讲同走访贫困家庭、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相结合。在具体宣讲内容、宣讲方式上,要求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抓住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确定,从而使理论宣讲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受到基层单位的普遍好评。
推广经验。积极培育近10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理论工作先进联系点,并加强动态管理,以现场观摩会、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版、和《长乐宣传》刊发信息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单位开展理论宣讲好的经验做法。近年来,突出介绍了市委中心组开展“月学一书”活动、市委宣传部定期举办全市离退休老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会、市委理论宣讲团和老干部报告团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市老年大学坚持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离退休老教师庄雄兵自费到中小学校开展政治理论宣传等特色做法和部分基层单位开展网上学习宣传交流等好经验,营造理论学习浓厚氛围。
夯实阵地。制定并下发《长乐市镇乡(街道)新农村文化建设百分制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按照农村先进文化示范工程建设的要求,大力完善农村宣传文化中心、“三栏”(宣传栏、阅报栏、科普画栏)等基层宣传文化设施,拓展和延伸理论宣传阵地。重视发挥市委党校、市委理论宣讲团、老干部报告团、市老年大学、基层党校、市民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各种主题宣讲活动,抓好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农村等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理论学习面上的普及工作,拓展理论宣讲工作的覆盖面。此外,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城区、市财政还投入200多万元设立三块大型的LED电子屏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播发有关理论信息,传播科学理论。(中共长乐市委宣传部供稿)
一、整合资源,健全理论宣讲工作网络
整合全市理论工作骨干力量,建立市、镇乡(街道)、村居(社区)三级理论宣讲员队伍,形成基层理论宣讲网络。一是市委下发《关于调整充实市委理论宣讲团成员的通知》,组建由市委宣传部、党校和离退休老干部组成的市一级业余理论宣讲队伍,主要面向基层党委、市直机关和市老年大学,坚持每周开展一次理论进基层宣讲或形势政策报告会;二是各基层党委参照市里安排,组建由党委分管副书记、宣传委员、所在地中小学校理论骨干组成的二级理论宣讲队伍,主要面向村居支部、中小学校和民营企业,定期开展理论宣讲和形势报告会;三是市委宣传部牵头镇乡(街道)党(工)委组建由村居(社区)宣讲员组成的三级理论宣讲队伍,主要面向社区和农村广大干部群众,进村入户开展面对面理论宣传教育。同时,结合中央、上级党委和长乐市委出台的重大政策,组织各级理论宣讲员深入机关、学校、社区、企业、村居等基层单位,通过专题讲座、形势报告会、座谈会、个别走访、进村入户交谈等方式,借助评话、亻尺唱、快板等群众喜闻乐见的文艺形式,广泛开展理论宣讲活动和形势政策教育,及时把党的创新理论、创新成果送到千家万户。据不完全统计,近年来,我市共开展各类理论宣讲和专题讲座500多场次,受众达7万多人次。
二、强化培训,提高理论宣讲队伍素质
我市历来重视理论骨干的培训教育工作,要求全市的理论骨干要把学习当作第一任务,勇当理论学习排头兵,在理论学习上要先学一步、多学一点、学深一些,努力增强理论服务的准确性和预见性。为提高宣讲员队伍素质,近年来,我市采取分级培训、重点培养的办法,先后举办全市学习十六大精神、十七大精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先进性教育、和谐社会理论、新农村建设等宣讲骨干培训班10余期,坚持每年对全市300多名理论宣讲骨干进行一次以上的业务培训,并把学习培训作为理论骨干接受知识和信息的一个有效平台,为理论骨干学习交流创造一个良好环境。各基层党委也结合实际,采取以会代训的方式,加强对理论宣讲员的培训,特别是各级党委中心组每次集中学习,聘请省市专家学者作专题辅导时都扩大到相应的理论宣讲骨干,以进一步提高队伍素质。
三、打造品牌,浓厚理论宣讲社会氛围
近几年来,我们全力打造“吴航书院国学讲堂”这一理论宣讲品牌。自2006年3月份举办全省国学第一讲以来,先后邀请了于丹、易中天、张铭清、周桂佃、孟宪实、马照南、孙绍振、卢美松等知名专家学者开办了“儒道兼济--构建中国人格两岸”、“中国古典文学与人文建设”、“中国文化的思想内核”、“孙子兵法的现代运用”、“儒家和而不同对世界和平的贡献”、“贞观之治与和谐社会构建”等各类学术讲座,吸引包括省、福州市社科界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台湾学子和我市近万名干部群众踊跃参加,并经中央、省市各级媒体广为宣传,在省内外引起很大的反响,效果也非常好。建立并完善理论教育电教片库(15个专题,1000多片)和理论学习书库,组织“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先进性教育、形势政策教育、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历次中央全会精神、十七大精神等专题巡回展映和学习讨论,受教育干部群众达2万多人次。
四、提升运作,形成常态理论宣讲格局
加强领导。全市理论宣讲工作由市委宣传部统一领导,各镇乡(街道)党(工)委、市直各党(工)委负责本部门、本系统的宣讲工作,形成一级抓一级,层层抓落实的领导机制。同时,建立信息上报制度,要求各部门、各单位及时将理论宣讲课题、宣讲人员及宣讲对象、人数等情况上报市委宣传部理论思政科。
规范制度。制定《长乐市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百分制考评细则》,下发长委宣[2007]7号《关于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检查考评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包括理论宣传制度在内十项工作制度和具体考评办法,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理论宣讲的全过程,并从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抓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理论宣讲长效机制。
规划内容。结合长乐实际和上级党委宣传部门的要求,对理论宣讲内容进行统一安排,重点突出“五个结合”,即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宣讲同党的创新理论成果宣讲相结合;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宣讲同树立社会主义荣辱观、提高干部群众综合素质相结合;形势政策宣讲同学习贯彻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理论相结合;上级有关重要讲话和指示精神宣讲同加快长乐海西窗口生态城市建设理论研讨相结合;以人为本治国理念宣讲同走访贫困家庭、切实解决群众生产、生活困难相结合。在具体宣讲内容、宣讲方式上,要求基层单位根据自身特点和实际工作情况,抓住干部群众普遍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进行确定,从而使理论宣讲工作更加贴近基层、贴近实际、贴近群众,受到基层单位的普遍好评。
推广经验。积极培育近10个不同类型、各具特色的理论工作先进联系点,并加强动态管理,以现场观摩会、新闻媒体开辟专栏专版、和《长乐宣传》刊发信息等形式,及时总结推广基层单位开展理论宣讲好的经验做法。近年来,突出介绍了市委中心组开展“月学一书”活动、市委宣传部定期举办全市离退休老干部政治理论学习会、市委理论宣讲团和老干部报告团深入基层开展理论宣讲、市老年大学坚持每周一次政治理论学习、离退休老教师庄雄兵自费到中小学校开展政治理论宣传等特色做法和部分基层单位开展网上学习宣传交流等好经验,营造理论学习浓厚氛围。
夯实阵地。制定并下发《长乐市镇乡(街道)新农村文化建设百分制考评暂行办法的通知》,按照农村先进文化示范工程建设的要求,大力完善农村宣传文化中心、“三栏”(宣传栏、阅报栏、科普画栏)等基层宣传文化设施,拓展和延伸理论宣传阵地。重视发挥市委党校、市委理论宣讲团、老干部报告团、市老年大学、基层党校、市民学校、老年活动中心的阵地作用,组织开展各种主题宣讲活动,抓好机关、学校、社区、企事业单位、民营企业、农村等基层党员干部群众理论学习面上的普及工作,拓展理论宣讲工作的覆盖面。此外,为适应信息化社会的发展要求,在城区、市财政还投入200多万元设立三块大型的LED电子屏幕,利用现代技术手段播发有关理论信息,传播科学理论。(中共长乐市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