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侯县精心培育特色文化
2009-01-15 13:41:03
一是推品牌,大力弘扬昙石山文化。为了凸显昙石山文化遗址,闽侯县投入3000多万对周边环境进行改造,同时计划建设闽侯县博物馆新馆,展示五千年闽都丰厚的历史文化,与昙石山遗址博物馆形成链接,产生整体效应。策划举办昙石山文化旅游节,成立“闽侯县昙石山文化研究促进会”;出版昙石山文化通俗画册。举办昙石山讲坛,策划出版音像系列作品,开发《海峡神灯》系列动漫等等,大力挖掘、推介昙石山文化。
二是挖特色,展示首邑文化底蕴。广泛深入开展普查整理活动,迄今发现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等500多处,出土文物数千件,有7处遗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2处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普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90多项,确定重点普查项目25项,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推选申报国家级名录2项。拍摄播出人文地理专题片。闽侯电视台组织《话说闽侯》栏目组,拍摄了23集的电视专题片,用普通话、福州话双语配音,在闽侯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很大。开辟《漫话闽侯》文史专栏,已经陆续刊登《八闽•八闽首邑》、《静静雪峰山》等20多篇,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
三是育精品,推陈出新创亮点。闽侯县闽剧团创作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闽剧《红豆缘》,先后获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剧本、导演等8个单项一等奖,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中国戏剧学会奖,2007年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奖,这是我省县级剧团编演的剧目首次获此殊荣。闽侯县曲艺团、福州评话陈派传人王秋怡,编演评话《戚继光斩子》、《清官能判家庭事》先后荣获省级大奖,表演《有福之州盛世太平》及《清官能判家庭事》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播出。
四是广传承,提升引导培育传人。举办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编排舞狮、舞龙、高跷、旱船、十番、木偶、蛇灯、腰鼓、踩街等节目,剔除了迷信因素,增强了民族性、娱乐性,做到“一乡一品”。推广民俗文化激情广场,举办闽剧、评话培训班,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为培养非物质文化传人奠定基础。
五是引产业,增强文化繁荣发展后劲。注重引进高效益、低污染、拉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增强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周边已经开始兴建特色文化一条街。仿古的作坊、濒危的手艺、特色的工艺品、地方小吃等等,将在这里再现。同时引进文化用品、印刷材料、动漫、乐器等企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古邑闽侯又一文化特色,推动着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中共闽侯县委宣传部供稿)
二是挖特色,展示首邑文化底蕴。广泛深入开展普查整理活动,迄今发现古遗址、古建筑石刻等500多处,出土文物数千件,有7处遗迹被列为省级文物保护,2处列为国家级文物保护;普查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90多项,确定重点普查项目25项,已申报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6项,推选申报国家级名录2项。拍摄播出人文地理专题片。闽侯电视台组织《话说闽侯》栏目组,拍摄了23集的电视专题片,用普通话、福州话双语配音,在闽侯电视台播出后,反响很大。开辟《漫话闽侯》文史专栏,已经陆续刊登《八闽•八闽首邑》、《静静雪峰山》等20多篇,深受广大干部群众喜爱。
三是育精品,推陈出新创亮点。闽侯县闽剧团创作演出的优秀传统剧目闽剧《红豆缘》,先后获第七届中国“映山红”民间戏剧节优秀剧目奖及剧本、导演等8个单项一等奖,第十六届中国“曹禺戏剧奖•剧本奖”,中国戏剧学会奖,2007年中宣部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入选奖,这是我省县级剧团编演的剧目首次获此殊荣。闽侯县曲艺团、福州评话陈派传人王秋怡,编演评话《戚继光斩子》、《清官能判家庭事》先后荣获省级大奖,表演《有福之州盛世太平》及《清官能判家庭事》在中央电视台“曲苑杂坛”播出。
四是广传承,提升引导培育传人。举办民间民俗文化展示活动。编排舞狮、舞龙、高跷、旱船、十番、木偶、蛇灯、腰鼓、踩街等节目,剔除了迷信因素,增强了民族性、娱乐性,做到“一乡一品”。推广民俗文化激情广场,举办闽剧、评话培训班,大力推进非物质文化进校园,为培养非物质文化传人奠定基础。
五是引产业,增强文化繁荣发展后劲。注重引进高效益、低污染、拉动能力强的文化产业,增强本土文化产业的发展后劲。昙石山文化遗址的周边已经开始兴建特色文化一条街。仿古的作坊、濒危的手艺、特色的工艺品、地方小吃等等,将在这里再现。同时引进文化用品、印刷材料、动漫、乐器等企业公司。不断发展壮大的文化产业,将成为古邑闽侯又一文化特色,推动着文化的大繁荣大发展。(中共闽侯县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