福州市以科学机制推动“三下乡”工作向纵深发展
2009-06-03 08:46:41
面对“三下乡”工作的新形势、新要求以及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进一步发挥“三下乡”活动在以工促农、以城带乡、统筹城乡发展、促进社会和谐中的重要作用,福州市委宣传部牵头组织有关部门深入基层开展调研,并广泛征求各成员单位意见,出台《关于加强文化科技卫生“三下乡”工作长效机制建设的意见》。从指导思想、工作制度、保障措施、组织领导等方面提出要求,旨在通过着力长效机制建设,完善各项跟进配套措施,逐步把临时性、分散性、情感性的援助帮扶,变成有组织、有制度、有保障的运转体系,用实实在在的举措,使“三下乡”为多下乡、常下乡、长在乡,服务新农村建设。
一、着力健全领导协调机制,组织推动。一是抓组织,强领导。建立和完善“三下乡”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有22个。形成各级党政分管领导负责,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分头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例会、重大活动通报、年度综合考评等制度,充分调动“三下乡”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抓示范,强指导。市直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到各县(市)区开展集中示范活动,按照“送建结合、以建为主”的方针,制定中、长期帮扶计划,对乡镇实施连续性的重点扶持。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每年安排到乡(镇)、村开展惠民活动。三是抓载体,强引导。结合“三下乡”活动安排,及时做好典型的遴选、培育、宣传、推广工作,要求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措施和成效。三是抓考核,强督导。把“三下乡”工作任务目标纳入本级和对下级有关职能部门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一项指标性内容,各级“三下乡”工作领导机构要通过定期听取汇报、交流经验、研讨方法、部署任务、督促指导等方法,切实加强对“三下乡”工作的监督检查。
二、着力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多方联动。一是增加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部门帮扶、社会筹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供需信息对接的畅通网络,探索和推行“菜单式(点菜式)”下乡服务模式,加强与农民群众的互动。三是拓宽参与渠道。允许和鼓励各种社会团体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有偿或无偿帮扶,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各类志愿者、民间力量等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参与“三下乡”工作的积极性。
三、着力健全队伍建设机制,人才带动。要求各级“三下乡”成员单位把“三下乡”工作纳入全年工作安排,结合自身职能特点,明确分管领导、职能处室、下乡队伍。各县(市)区要通过各种形式,培育一批长期活跃农村的“本土人才”,建起一支“不走的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农村“六大员”(农技员、治安调解员、计生协管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作用。根据“送、建、种”相结合的原则,变“输血”为“造血”,积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着力健全政策导向机制,激励驱动。在“三下乡”工作中,要求把“下”的业绩作为“上”的重要条件,坚持组织动员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制定相关措施,将专业技术人员“三下乡”工作实绩与其职称评定、评先创优、物质奖励、经济补贴等挂钩,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供稿)
一、着力健全领导协调机制,组织推动。一是抓组织,强领导。建立和完善“三下乡”联席会议制度,成员单位有22个。形成各级党政分管领导负责,宣传部门统筹协调,成员单位分头实施,社会各界广泛参与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工作例会、重大活动通报、年度综合考评等制度,充分调动“三下乡”成员单位和社会各界参与“三下乡”活动的积极性。二是抓示范,强指导。市直有关部门每年都要到各县(市)区开展集中示范活动,按照“送建结合、以建为主”的方针,制定中、长期帮扶计划,对乡镇实施连续性的重点扶持。各县(市)区要结合当地实际,每年安排到乡(镇)、村开展惠民活动。三是抓载体,强引导。结合“三下乡”活动安排,及时做好典型的遴选、培育、宣传、推广工作,要求新闻媒体要大力宣传“三下乡”活动的意义、措施和成效。三是抓考核,强督导。把“三下乡”工作任务目标纳入本级和对下级有关职能部门年度绩效评估考核的一项指标性内容,各级“三下乡”工作领导机构要通过定期听取汇报、交流经验、研讨方法、部署任务、督促指导等方法,切实加强对“三下乡”工作的监督检查。
二、着力健全投入保障机制,多方联动。一是增加资金投入。逐步建立健全政府投入、部门帮扶、社会筹资的多元化投入机制。二是加强信息沟通。建立供需信息对接的畅通网络,探索和推行“菜单式(点菜式)”下乡服务模式,加强与农民群众的互动。三是拓宽参与渠道。允许和鼓励各种社会团体和各类经济实体开展有偿或无偿帮扶,充分调动各类企业、社会团体、各类志愿者、民间力量等社会各方面支持和参与“三下乡”工作的积极性。
三、着力健全队伍建设机制,人才带动。要求各级“三下乡”成员单位把“三下乡”工作纳入全年工作安排,结合自身职能特点,明确分管领导、职能处室、下乡队伍。各县(市)区要通过各种形式,培育一批长期活跃农村的“本土人才”,建起一支“不走的服务队伍”。充分发挥农村“六大员”(农技员、治安调解员、计生协管员、国土资源和规划建设协管员、乡村医生、文化协管员)作用。根据“送、建、种”相结合的原则,变“输血”为“造血”,积极培养一批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
四、着力健全政策导向机制,激励驱动。在“三下乡”工作中,要求把“下”的业绩作为“上”的重要条件,坚持组织动员与激励机制有机结合,制定相关措施,将专业技术人员“三下乡”工作实绩与其职称评定、评先创优、物质奖励、经济补贴等挂钩,最大限度地激发专业技术人员的积极性。 (市委宣传部宣传处供稿)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