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常态学习圈为抓手 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
2009-10-16 13:18:38
近年来,长乐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坚持“四个重在”、“四求作为”,以常态学习圈建设为抓手,按照科学理论武装、具有世界眼光、善于把握规律、富有创新精神的要求,坚持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党员、教育群众,把党员干部模范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作为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重要任务,通过树立新的学习理念、构筑多元学习平台、完善学习长效机制,创建各类学习型组织,营造出良好的学习生态,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提高党员干部的思想政治水平,夯实海西省会窗口的发展基础。
一、浓厚氛围,营造良好学习生态
坚持把学习放在推进长乐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大力推进常态学习圈建设,着力营造人人关心学习、人人参与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点燃全民学习热情。
1、传导理念。市委、市政府以各种方式多次向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发出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新理念,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常态、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带头做读书的自觉实践者,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精心组织者、大力推动者,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借助市广播电视台、《吴航乡情》报等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全市开展读书活动动态信息,介绍读书的好经验好方法,宣传读书的好典型,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读书学习。
2、活动熏陶。组织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长乐精神”、“增强城市意识、建设海西窗口”和“解放思想、提升发展”大讨论活动,持续举办“书香吴航”读书节和“书香人家”、“读书之星”评选表彰,广泛开展“感受温暖,爱我长乐”、“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争当文明长乐人”和“读长乐历史、讲长乐故事、唱长乐歌曲”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国情、形势政策、警示教育和知识竞赛、读书演讲、公益性讲座,并结合行业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捐书、知书、爱书、读书、品书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熏陶。
3、宣传助推。整合全市理论工作骨干力量,建立市、镇乡(街道)、村居(社区)、企业、学校等各类理论学习宣讲队伍,发挥各级党校、老年大学、市民学校和基层党组织作用,围绕各阶段重大主题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十七大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主题讲座和形势报告会520多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达10余万人次。依托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理论宣传,市新闻媒体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专版,市图书馆每月定期在《吴航乡情》报推出“好书推荐榜”和“图书借阅排行榜”,各部门各单位也纷纷借助局域网、手机短信、宣传栏、黑板报、LED电子屏等制造强大宣传声势。
二、突出特色,深化理论武装工程
立足海西省会窗口生态城市发展实际,坚持以文化人,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和完善原有好的学习载体,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满足各层面学习需要的载体。通过大力实施理论武装工作“五大工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济、文化、法律、科技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养。
1、书香工程。坚持定期举办群众性读书节活动,通过青年论坛、主题讲座、专题报告会、读书会、好书推介会、知识竞赛等文化教育活动,吸引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加入学习行列。特别是近三年来,市里组织开展了三届“书香吴航”读书节活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资达1300多万元。同时,组织编撰出版《大爱暖千秋文化丛书》、《长乐乡土文化丛书》(全市18个镇乡街道各创作一本)、《长乐历史文化名人丛书》、《长乐城市细节图文丛书》、《长乐文献丛书》等五套乡土系列丛书,并引导党员干部认真阅读,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提升了城市的学习力。
2、国学工程。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长乐基地,持续举办“吴航书院国学讲堂”。自2006年3月份开办全省国学第一讲以来,先后邀请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央视《百家讲坛》知名专家学者开办哲学、文学、历史等各类学术讲座16讲,解读国学精粹,表达新知观点,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吸引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省、福州市社科界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台湾学子以及我市19600多名市民踊跃参加,并经各级媒体广为宣传,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吴航书院国学讲堂从创办至今,在弘扬国学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影响,已成为长乐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
3、提升工程。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出发,自2007年初开始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月学一书”活动,市委主要领导定期向各级领导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宣传部每月定时向市委中心组成员推荐赠阅一本书,并要求基层党委和市直单位参照开展读书活动。截至日前,共向全市领导干部推荐了包括《次贷危机》、《中国的自我探索》、《奥巴马经济学》等在内的高端读物30余本。举办包括理论学习在内的各种培训班50多期,各类读书会、座谈会、交流会120多场,并通过远程教育、专家辅导、交流研讨、调研考察等,深化读书活动,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坚持学习宣传、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市委每年都确定重点调研课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结合省会窗口生态城市发展实践,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全市共有60多篇调研文章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福建理论学习》等CN级刊物上发表或福州市级以上会议交流。
4、共享工程。市委、市政府深入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共建、共享、共管的建设理念,按照“一个展馆一本书”的构想,精心打造各类党员干部接受文化教育的活动平台,建成了博物馆、进士馆、廉园等62家文化场馆和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220多个文化主题公园为主的党员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形成了一个以市区为中心,辐射镇乡(村),集点线面于一体的富有乡土特色的“半小时文化圈”,被媒体誉为“博物馆之都”、“公园之城”。通过“万人看长乐”,免费开放所有场馆,提供义务讲解、演示等优质周到服务,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参观学习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市图书馆数字化及共享工程建设,建成了9个图书馆分馆、16个图书流通点和近百个农家书屋,初步形成市、镇、村三级图书服务网络,市图书馆藏书实现了“人均一本书”目标。通过举办郑和开洋节、“吉祥长乐”元宵晚会、大型诗歌舞乐“大爱暖千秋”、“长山乐水”、“长乐乡韵”等高雅文艺演出,创作和发行近百首长乐原创歌曲,开展舞狮、舞龙、腰鼓、戏曲等各类民俗文化和群众性文娱活动,大力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党员干部文化、文雅、文明起来。
5、示范工程。市级领导带头领学,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每月精读一本书、每年参加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为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市委学习中心组每月定期举办集中学习会,并经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示范带动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深入开展。积极推广市、镇乡(街道)和市直单位、村居(社区)三级互动式交流学习模式,市委中心组成员不定期参加挂点镇乡(街道)中心组和联系单位干部理论学习,镇乡(街道)中心组成员参加村居(社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市直各科局和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参加市委中心组集中理论学习研讨,村居(社区)主干参加镇乡(街道)中心组学习。同时,加强8个市级基层理论学习先进联系点规范化建设,总结推广基层党委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理论学习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管理,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制度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力求把“我要学”的自觉性与“要我学”的制度保证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中心组成员学习的“内动力”。
1、完善常态学习机制。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检查考评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联络员制度、学习调研制度、经验交流制度、自查总结制度、学习反馈制度、形势报告会制度、学习档案制度、理论宣传制度、个人自学制度等十项工作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全过程,并从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抓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理论工作长效机制。
2、制定中心组学习工作规则。对中心组成员的构成,每月的学习次数、全年集中学习时间、有关成员的责任、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等都作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规定,使中心组学习的组织机构、管理服务、指导检查、调研宣讲等更加规范,形成了比较有效的运行机制,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做到了“十个有”,即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完整翔实的学习记录、有专门的学习笔记、有清楚明了的考勤档案、有服务到位的学习秘书、有充足保障的学习经费、有汇编成册的学习成果、有定期规范的学习检查、有指导推进的学习通报。
3、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考评。制定《长乐市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百分制考评细则》,对党委中心组学习从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得力、经费保障、理论宣传、典型建设、经验总结、班子建设、工作实效、档案健全等十个方面进行明确量化规定,并定期组织考评,使中心组学习工作推进有措施、落实有标准。(中共长乐市委宣传部供稿)
一、浓厚氛围,营造良好学习生态
坚持把学习放在推进长乐发展的重要战略地位,大力推进常态学习圈建设,着力营造人人关心学习、人人参与学习、时时处处学习的良好社会氛围,点燃全民学习热情。
1、传导理念。市委、市政府以各种方式多次向各级党组织和领导干部发出要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号召,引导党员干部自觉更新观念,牢固树立工作学习化、学习工作化的新理念,真正把读书学习当成一种生活常态、一种工作责任、一种精神追求,自觉养成读书学习的习惯,真正使读书学习成为工作、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广大党员干部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积极响应,带头做读书的自觉实践者,做学习型党组织建设的积极倡导者、精心组织者、大力推动者,以自己的模范表率作用引领全社会形成崇尚知识、热爱读书的良好风气。借助市广播电视台、《吴航乡情》报等新闻媒介,宣传报道全市开展读书活动动态信息,介绍读书的好经验好方法,宣传读书的好典型,积极引导党员干部读书学习。
2、活动熏陶。组织各级党组织深入开展“长乐精神”、“增强城市意识、建设海西窗口”和“解放思想、提升发展”大讨论活动,持续举办“书香吴航”读书节和“书香人家”、“读书之星”评选表彰,广泛开展“感受温暖,爱我长乐”、“迎奥运、讲文明、树新风、争当文明长乐人”和“读长乐历史、讲长乐故事、唱长乐歌曲”等系列主题实践活动,深入开展党的创新理论、国情、形势政策、警示教育和知识竞赛、读书演讲、公益性讲座,并结合行业性岗位练兵、技术比武等,引导党员干部积极开展捐书、知书、爱书、读书、品书活动,在参与活动中潜移默化地接受教育熏陶。
3、宣传助推。整合全市理论工作骨干力量,建立市、镇乡(街道)、村居(社区)、企业、学校等各类理论学习宣讲队伍,发挥各级党校、老年大学、市民学校和基层党组织作用,围绕各阶段重大主题和干部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深入基层开展宣讲,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进社区、进企业、进农村、进学校,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十七大以来,全市共开展各类主题讲座和形势报告会520多场次,受教育干部群众达10余万人次。依托农村宣传文化阵地广泛开展理论宣传,市新闻媒体在显要位置开辟专栏专版,市图书馆每月定期在《吴航乡情》报推出“好书推荐榜”和“图书借阅排行榜”,各部门各单位也纷纷借助局域网、手机短信、宣传栏、黑板报、LED电子屏等制造强大宣传声势。
二、突出特色,深化理论武装工程
立足海西省会窗口生态城市发展实际,坚持以文化人,把公共文化设施建设作为学习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重要载体,充分利用和完善原有好的学习载体,不断创新和设计灵活多样、满足各层面学习需要的载体。通过大力实施理论武装工作“五大工程”,深入学习马克思主义理论和经济、文化、法律、科技和国际等各方面知识,不断提升党员干部综合素养。
1、书香工程。坚持定期举办群众性读书节活动,通过青年论坛、主题讲座、专题报告会、读书会、好书推介会、知识竞赛等文化教育活动,吸引广大党员干部积极加入学习行列。特别是近三年来,市里组织开展了三届“书香吴航”读书节活动,社会各界踊跃捐资达1300多万元。同时,组织编撰出版《大爱暖千秋文化丛书》、《长乐乡土文化丛书》(全市18个镇乡街道各创作一本)、《长乐历史文化名人丛书》、《长乐城市细节图文丛书》、《长乐文献丛书》等五套乡土系列丛书,并引导党员干部认真阅读,形成人人爱读书读好书善读书的良好社会风气,提升了城市的学习力。
2、国学工程。建立中国人民大学国学院长乐基地,持续举办“吴航书院国学讲堂”。自2006年3月份开办全省国学第一讲以来,先后邀请了易中天、于丹、纪连海等央视《百家讲坛》知名专家学者开办哲学、文学、历史等各类学术讲座16讲,解读国学精粹,表达新知观点,传播中华优秀文化,吸引了各级党员领导干部和省、福州市社科界许多知名专家学者、台湾学子以及我市19600多名市民踊跃参加,并经各级媒体广为宣传,在省内外引起很大反响,推动了中华传统文化的宣传普及。吴航书院国学讲堂从创办至今,在弘扬国学文化、促进文化交流等方面做出了不懈的努力与探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与影响,已成为长乐响亮的城市文化品牌。
3、提升工程。从优化知识结构、提高综合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出发,自2007年初开始在全市领导干部中广泛开展“月学一书”活动,市委主要领导定期向各级领导干部推荐学习书目,宣传部每月定时向市委中心组成员推荐赠阅一本书,并要求基层党委和市直单位参照开展读书活动。截至日前,共向全市领导干部推荐了包括《次贷危机》、《中国的自我探索》、《奥巴马经济学》等在内的高端读物30余本。举办包括理论学习在内的各种培训班50多期,各类读书会、座谈会、交流会120多场,并通过远程教育、专家辅导、交流研讨、调研考察等,深化读书活动,提升各级领导干部执政能力和水平。坚持学习宣传、调查研究、解决问题、推动工作“四位一体”工作机制,市委每年都确定重点调研课题,要求各级领导干部结合省会窗口生态城市发展实践,经常性地深入基层开展调研,提升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和水平。近年来,全市共有60多篇调研文章在《党建》、《思想政治工作研究》、《福建理论学习》等CN级刊物上发表或福州市级以上会议交流。
4、共享工程。市委、市政府深入挖掘丰厚的历史文化底蕴,通过共建、共享、共管的建设理念,按照“一个展馆一本书”的构想,精心打造各类党员干部接受文化教育的活动平台,建成了博物馆、进士馆、廉园等62家文化场馆和闽江河口国家湿地公园、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等220多个文化主题公园为主的党员教育基地(其中国家级1家、省级4家),形成了一个以市区为中心,辐射镇乡(村),集点线面于一体的富有乡土特色的“半小时文化圈”,被媒体誉为“博物馆之都”、“公园之城”。通过“万人看长乐”,免费开放所有场馆,提供义务讲解、演示等优质周到服务,让广大干部群众在参观学习中自觉接受爱国主义精神熏陶,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加快市图书馆数字化及共享工程建设,建成了9个图书馆分馆、16个图书流通点和近百个农家书屋,初步形成市、镇、村三级图书服务网络,市图书馆藏书实现了“人均一本书”目标。通过举办郑和开洋节、“吉祥长乐”元宵晚会、大型诗歌舞乐“大爱暖千秋”、“长山乐水”、“长乐乡韵”等高雅文艺演出,创作和发行近百首长乐原创歌曲,开展舞狮、舞龙、腰鼓、戏曲等各类民俗文化和群众性文娱活动,大力传导社会主义核心价值理念,使党员干部文化、文雅、文明起来。
5、示范工程。市级领导带头领学,坚持每天阅读一小时、每月精读一本书、每年参加一次读书心得交流会,为党员干部加强理论学习起到了很好的导向作用。市委学习中心组每月定期举办集中学习会,并经新闻媒体宣传报道,示范带动基层党委中心组学习深入开展。积极推广市、镇乡(街道)和市直单位、村居(社区)三级互动式交流学习模式,市委中心组成员不定期参加挂点镇乡(街道)中心组和联系单位干部理论学习,镇乡(街道)中心组成员参加村居(社区)党员干部理论学习;市直各科局和镇乡、街道主要领导参加市委中心组集中理论学习研讨,村居(社区)主干参加镇乡(街道)中心组学习。同时,加强8个市级基层理论学习先进联系点规范化建设,总结推广基层党委创建学习型党组织的好经验、好做法,以点带面,促进全市理论学习整体水平的提升。
三、加强管理,建立长效学习机制
近年来,我们在学习制度的建设上做了许多工作,力求把“我要学”的自觉性与“要我学”的制度保证有机结合起来,增强中心组成员学习的“内动力”。
1、完善常态学习机制。制定下发《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党委(党组)中心组学习的实施意见》和《关于进一步完善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检查考评制度的通知》,明确规定了党委中心组学习制度、学习联络员制度、学习调研制度、经验交流制度、自查总结制度、学习反馈制度、形势报告会制度、学习档案制度、理论宣传制度、个人自学制度等十项工作制度,把制度建设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全过程,并从经常性、基础性工作抓起,逐步建立和完善基层理论工作长效机制。
2、制定中心组学习工作规则。对中心组成员的构成,每月的学习次数、全年集中学习时间、有关成员的责任、理论学习的重点内容等都作了更明确、更具体的规定,使中心组学习的组织机构、管理服务、指导检查、调研宣讲等更加规范,形成了比较有效的运行机制,党委中心组理论学习做到了“十个有”,即有相对固定的时间、有切实可行的学习计划、有完整翔实的学习记录、有专门的学习笔记、有清楚明了的考勤档案、有服务到位的学习秘书、有充足保障的学习经费、有汇编成册的学习成果、有定期规范的学习检查、有指导推进的学习通报。
3、加强中心组理论学习考评。制定《长乐市党委(党组)中心组理论学习百分制考评细则》,对党委中心组学习从领导重视、机构健全、措施得力、经费保障、理论宣传、典型建设、经验总结、班子建设、工作实效、档案健全等十个方面进行明确量化规定,并定期组织考评,使中心组学习工作推进有措施、落实有标准。(中共长乐市委宣传部供稿)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