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科学理论扎根基层
台江区科学理论进基层的实践与启示
2010-02-22 11:13:01
科学理论多进基层、常进基层,是完成新时期党的重大历史使命的迫切需要,也是经济社会快速推进过程中人民群众不断适应新形势发展变化的迫切需要。十七届四中全会强调“要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武装全党,开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学习教育,建设学习型党组织”。近年来,台江区紧密结合本地区、本单位、本部门的实际,始终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理论联系实际,坚持理论引导舆论、舆论宣传理论,不断增强理论宣传的针对性、实效性和吸引力、感染力,通过创新工作理念,突出工作重点,积极探索实现“理论三深入”的有效方法和途径,推动理论深入实际、深入基层、深入人心,使科学理论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接受,取得了理论武装群众、教育群众的实际效果。
创新载体 打造品牌 形成特色
为了使科学理论真正实现听众一小片、辐射一大片的效果,台江区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活动,使理论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易于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接受。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编写了台江区中小学生《十七大精神教育读本》,并在福州第十五中学举行了首发式,全面铺开了“十七大精神进校园”的强大声势。2009年10月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同志在我区十五中学调研时,对我区理论进基层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瀛洲街道瀛东社区设立了“读报沙龙”,引导社区居民唠正事、想正事、干正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群众,提升群众,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07年,瀛东社区“读报沙龙”被评选为群众喜爱的“福州市十大社区文化品牌项目”之一;2008年,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主编的《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近年来基层理论宣讲典型事迹选编》。
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不仅仅是培育一个点(单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抓点带面,用对一个点的解剖分析和实践中探索出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和推动基层理论武装工作,通过典型的感召力,带动其他理论点一起成长。目前,台江区73个社区基本上都建立了“社区读报站”、“党员读报点”,长期的读报、听报、交流和学习,党和政府的许多方针政策 “和风细雨”般潜移默化,渐入人心。鳌峰街道鳌峰苑社区的“百姓讲坛”作为福州市“闽都大讲坛”的分坛,通过“宣讲”和“论谈”的方式,把理论灌输到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处,通过“讲”开阔干群的视野,通过“谈”激活干群的思维,实现干群理论素质的提高,增强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使理论找到了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与干群结合的需求点,增强了理论工作的人情味。
同时,我们还以创建“台江宣传网络”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宣传阵地。出版了《台江宣传时报》和《台江理论研究》内刊,创办了“台江宣传网站”,并与省委文明办网站、福州日报新闻网链接,以灵活高效的宣传模式,促进先进理论文化进社区、进基层。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多样化的开展,充分调动了群众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拥护改革开放的热忱,推动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的开展。
有效针对 贴近实际 积极拓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台江区创立“4+1”理论队伍模式,成立了面向基层的百名政治理论宣传员、百名社区基层通讯员、百支精神文明宣讲队、百名“五老”宣讲员以及业余讲师团,定期举办基层理论骨干培训班,邀请省、市社科界理论专家、学者举办宣讲和专题讲座,有力地提高了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服务水平。
基层理论工作的重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键是要做到“一把钥匙解一把锁”。为了切实掌握各个层面存在的思想疑虑、理论困惑,找准干部群众对理论的“兴奋点”,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安排理论学习内容,台江区注意搜集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做到“社会关注什么,群众关心什么,报告会就讲什么”、“你要学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在机关干部中,重点学习了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等,使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当前的发展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社区中,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确定学习内容,在条件好的社区举行医疗保健、书画等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社区举办提高创(就)业能力的讲座、培训等,提高下岗职工及辖区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在企业中,重点宣讲科技创新发展和管理业务知识,提高干部职工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
这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安排的学习内容,逐渐拉近听众与宣讲成员之间的距离,通过面对面的讲理论、心贴心地谈发展、实打实地办实事,化矛盾、解难题、增信心,使基层理论宣讲更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科学机制 力求长效 不断完善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基层理论学习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科学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的各项机制,是保证理论学习有序进行的根本措施。台江区充分发挥区委学习中心组的带头示范作用,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若干规定,出台了全区开展理论学习的安排意见,确保理论学习做到人员、经费、场次、责任“四落实”。同时加大监督和激励力度,成立了由宣传部、组织部和纪检委等部门组成的学习考查组,采取“述学、评学、考学”等形式,把考核成绩作为选拔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了“党员干部学习制度”、“报告会制度”、“调研制度”等一系列理论学习规章制度。区法院以“两保证、两利用”保障理论学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反馈、有交流。“两保证”即组织保证、时间保证。“两利用”即利用与省、市法院长期的业务交流关系,聘请理论权威开展定期学术面授;利用自身资源,由院党组成员讲党课,提高全院干警的理论武装水平。区卫生局开展了理论素养、业务素质的岗位大练兵活动,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将平时学习纳入到考核中,与奖罚、评优直接挂钩,更好地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科学的、立体化的工作机制的建立,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抓好理论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疏通社会各方面参与基层理论宣讲的渠道,走出了一条促进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发展的新路子。
增强实效 着眼发展 促进和谐
学习理论必须与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相结合,把调查研究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全过程,不断拓展和延伸调研内涵,突出发展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才能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工作和决策的思想武器。
在深入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工作中,台江区坚持“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思路,突出理论学习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在国务院《若干意见》出台后,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对影响和阻碍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探讨和思索,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台江区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全面融入省会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心突破、两翼齐飞”的发展新思路,切实增强了理论武装工作的实效性。2009年,台江区共有10篇调研文章被市级以上刊物采用,其中《台江区科学理论进基层的实践探索与启示》被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正式立项为2009年度重点课题。同年12月份,瀛东社区“读报沙龙”和福州第十五中学被授予“福州市科学理论进基层示范点”荣誉称号。
在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台江区确立了人性化、亲情化的学习理念,对新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送学上门,讲解宣传理论知识;对离退休人员,通过社区市民学校理论讲座,开拓视野,充实头脑;对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尽力关心、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通过学习,干部群众的素质普遍提高,创业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发展意识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普遍增强,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系中共台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教育工委书记 林国强;中共台江区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 林 泓)
创新载体 打造品牌 形成特色
为了使科学理论真正实现听众一小片、辐射一大片的效果,台江区采取丰富多彩、生动活泼的形式,努力打造具有自身特色的品牌活动,使理论更具有吸引力和感染力,更易于为广大基层群众所接受。党的十七大召开后,区委宣传部牵头组织编写了台江区中小学生《十七大精神教育读本》,并在福州第十五中学举行了首发式,全面铺开了“十七大精神进校园”的强大声势。2009年10月份,省委常委、宣传部长唐国忠同志在我区十五中学调研时,对我区理论进基层工作给予充分的肯定。瀛洲街道瀛东社区设立了“读报沙龙”,引导社区居民唠正事、想正事、干正事,在潜移默化中影响群众,提升群众,收到了实实在在的效果。2007年,瀛东社区“读报沙龙”被评选为群众喜爱的“福州市十大社区文化品牌项目”之一;2008年,入选中共中央宣传部理论局主编的《做党的理论创新成果的传播者──近年来基层理论宣讲典型事迹选编》。
基层理论武装工作不仅仅是培育一个点(单位)的问题,更重要的是抓点带面,用对一个点的解剖分析和实践中探索出的带有规律性的东西,指导和推动基层理论武装工作,通过典型的感召力,带动其他理论点一起成长。目前,台江区73个社区基本上都建立了“社区读报站”、“党员读报点”,长期的读报、听报、交流和学习,党和政府的许多方针政策 “和风细雨”般潜移默化,渐入人心。鳌峰街道鳌峰苑社区的“百姓讲坛”作为福州市“闽都大讲坛”的分坛,通过“宣讲”和“论谈”的方式,把理论灌输到干部群众的思想深处,通过“讲”开阔干群的视野,通过“谈”激活干群的思维,实现干群理论素质的提高,增强动用理论指导实践的能力。使理论找到了与中心工作的结合点、与干群结合的需求点,增强了理论工作的人情味。
同时,我们还以创建“台江宣传网络”为载体,进一步拓展基层理论武装工作的宣传阵地。出版了《台江宣传时报》和《台江理论研究》内刊,创办了“台江宣传网站”,并与省委文明办网站、福州日报新闻网链接,以灵活高效的宣传模式,促进先进理论文化进社区、进基层。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多样化的开展,充分调动了群众学习的自觉性和积极性,激发了他们拥护改革开放的热忱,推动了建设和谐社区工作的开展。
有效针对 贴近实际 积极拓展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人们的生产、生活方式和精神面貌发生了深刻的变化,社会也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新情况、新矛盾和新问题。针对这种情况,台江区创立“4+1”理论队伍模式,成立了面向基层的百名政治理论宣传员、百名社区基层通讯员、百支精神文明宣讲队、百名“五老”宣讲员以及业余讲师团,定期举办基层理论骨干培训班,邀请省、市社科界理论专家、学者举办宣讲和专题讲座,有力地提高了基层理论宣传工作者的自身素质和理论服务水平。
基层理论工作的重点是贴近实际、贴近群众、贴近生活,关键是要做到“一把钥匙解一把锁”。为了切实掌握各个层面存在的思想疑虑、理论困惑,找准干部群众对理论的“兴奋点”,有针对性、分层次地安排理论学习内容,台江区注意搜集基层群众的意见和建议,积极了解群众最关心的热点、焦点问题,做到“社会关注什么,群众关心什么,报告会就讲什么”、“你要学什么,我就提供什么”。在机关干部中,重点学习了党中央和国务院一系列重要会议精神,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以及最新的国际、国内形势等,使基层广大党员干部对国家的大政方针、当前的发展形势有了更深刻的认识,增强了发展的紧迫感和使命感。在社区中,根据不同社区的特点确定学习内容,在条件好的社区举行医疗保健、书画等内容的学习活动,在下岗失业人员较多的社区举办提高创(就)业能力的讲座、培训等,提高下岗职工及辖区居民的生存与发展能力。在企业中,重点宣讲科技创新发展和管理业务知识,提高干部职工的经营管理水平和服务技能。
这些针对不同层次、不同行业安排的学习内容,逐渐拉近听众与宣讲成员之间的距离,通过面对面的讲理论、心贴心地谈发展、实打实地办实事,化矛盾、解难题、增信心,使基层理论宣讲更富有针对性和吸引力。
科学机制 力求长效 不断完善
完善的工作机制是基层理论学习取得成效的有力保障,科学建立健全理论学习的各项机制,是保证理论学习有序进行的根本措施。台江区充分发挥区委学习中心组的带头示范作用,先后制定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区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理论学习的若干规定,出台了全区开展理论学习的安排意见,确保理论学习做到人员、经费、场次、责任“四落实”。同时加大监督和激励力度,成立了由宣传部、组织部和纪检委等部门组成的学习考查组,采取“述学、评学、考学”等形式,把考核成绩作为选拔干部的一项重要内容;完善了“党员干部学习制度”、“报告会制度”、“调研制度”等一系列理论学习规章制度。区法院以“两保证、两利用”保障理论学习的有组织、有计划、有反馈、有交流。“两保证”即组织保证、时间保证。“两利用”即利用与省、市法院长期的业务交流关系,聘请理论权威开展定期学术面授;利用自身资源,由院党组成员讲党课,提高全院干警的理论武装水平。区卫生局开展了理论素养、业务素质的岗位大练兵活动,采取平时考核与年终考核相结合的方法,将平时学习纳入到考核中,与奖罚、评优直接挂钩,更好地激发了基层干部的学习热情和学习兴趣。
科学的、立体化的工作机制的建立,强化了各级领导干部抓好理论学习的责任感和紧迫感,疏通社会各方面参与基层理论宣讲的渠道,走出了一条促进基层理论武装工作发展的新路子。
增强实效 着眼发展 促进和谐
学习理论必须与运用理论、发展理论相结合,把调查研究贯穿于理论学习的全过程,不断拓展和延伸调研内涵,突出发展问题,明确发展定位,增强工作的主动性、前瞻性和有效性,才能使科学理论真正成为指导工作和决策的思想武器。
在深入推进科学理论进基层工作中,台江区坚持“学习一个专题,调研一个课题,解决一个问题,推动一项工作”思路,突出理论学习对实践工作的指导作用。在国务院《若干意见》出台后,区四套班子领导带队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对影响和阻碍本地区、本部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加强探讨和思索,在反复论证的基础上,出台了《台江区贯彻落实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决策部署、全面融入省会中心城市建设的实施意见》,明确提出了“中心突破、两翼齐飞”的发展新思路,切实增强了理论武装工作的实效性。2009年,台江区共有10篇调研文章被市级以上刊物采用,其中《台江区科学理论进基层的实践探索与启示》被福州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研究基地正式立项为2009年度重点课题。同年12月份,瀛东社区“读报沙龙”和福州第十五中学被授予“福州市科学理论进基层示范点”荣誉称号。
在贯彻学习科学发展观过程中,台江区确立了人性化、亲情化的学习理念,对新经济组织的从业人员,送学上门,讲解宣传理论知识;对离退休人员,通过社区市民学校理论讲座,开拓视野,充实头脑;对流动人口和进城务工人员,通过在企业建立党组织,尽力关心、帮助解决生活中的困难,促进了社区的和谐稳定。通过学习,干部群众的素质普遍提高,创业意识、创新意识、法制意识、发展意识等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思想观念普遍增强,实现了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作者系中共台江区委常委、宣传部长、区教育工委书记 林国强;中共台江区委宣传部理论科科长 林 泓)
责任编辑:肖建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