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理论动态 >> 全国各地学习动态 >> 正文

长乐市着力建设公共文化推进乡风和谐文明

2010-05-04 12:08:38来源:长乐市委宣传部

      近年来,长乐市围绕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以建设和谐文化为基础,在促进农民群众走进文化﹑走向文雅﹑文明的过程中取得了积极的探索。

      一、点线面建设阵地,承载社会文明

      打造出一个以城区为中心、辐射乡镇和农村,点线面结合的“半小时文化圈”,让农民与公共文化设施相邻而居,让广大群众在家门口就可以享受各种文化资源。这个经验做法编入了中宣部《全国文化体制改革100例》一书。一是城区成面。在城区重点建设了博物馆、南山体育休闲公园等30多处文化体育设施,并把城区建设成“一路一树一灯一文化”的文化景观交相在其中,使之连片成面,使市民群众全方位地感受到浓厚的文化气息,有效发挥了城区文化场馆在三级文化阵地的龙头示范作用。二是沿路连线。依托全市深厚文化底蕴,在全市镇村各主要干道和沿江海景观带,建设文明风景旅游设施使之连成一线。闽江口文化景观走廊、福北线、龙玉线等4文化走廊,有力带动了沿线镇街的精神文明建设,涌现出洋屿村、岱边村等一批国家省市级文明村。三是乡镇布点。充分考虑乡村农民的需求,把董奉山国家森林公园、郑忠华烈士纪念馆等都规划建设在农村。有力推动了农村文化从单纯的建祠堂、礼堂到建文化广场、纪念馆等文化活动场所的转变。目前全市城乡已拥有各类文化展馆60多个,主题文化公园(广场)200多个全国绿化城市(含文体健康),不同规模的文化中心、礼堂、老人活动中心600多个。

      二、城乡企活动互补,促进社会文明

      通过城区文化、乡村文化、企业文化的互带互补互融,有力促进了城乡公共文化建设的一体化建设。一是城区文化带动。《大爱暖千秋》、《长乐城市图文细节》、《长乐乡土文化》等系列丛书的编撰、长乐原创歌曲的征集以及《长山乐水》、《长乐乡韵》等诗乐舞的演出,生动再现了长乐文化的博大精深,让市民群众在艺术的薰陶中得到教育。参与摄制的电视剧《郑和下西洋》获得精神文明建设“五个一工程”奖,创作的闽剧《舞龙女》、《功德碑》、《长乐公主》等屡获省级大奖。 “爱之声”合唱团在海峡两岸合唱节中荣获金奖。同时,依托中国作家创作基地、中国人民大学国学基地、中国戏剧梅花奖基地开展形式多样的文化活动,邀请易中天、于丹、郎咸平、夏斌等知名人士开办各类讲座和吴航书院国学讲坛,收到了良好的社会效果。二是乡村文化带动。以先进文化进祠堂和“五进农家”为载体,举办了民俗文化节、闽剧会演、乡村文艺会演,使群众足不出户就能欣赏到高水平的文艺演出;结合科技文化卫生“三下乡”和“激情公园大家唱”,并依托“爱乡家园”行动、“平安家园”建设、文明村镇创建等活动,从而促进家民文雅。三是企业文化带动。借助长乐丰富的民力民资,通过无偿捐建、有偿冠名、对口援建等方式,开展一系列文化体育活动。仅2007年开始至今的四届读书节期间,全市企业家主动捐资1375万元用于市图书馆增购图书。一批以力恒锦纶科技有限公司、宏顺型材公司等为代表一大批民营企业积极开展企业文化活动,设立了功能齐全文化设施,与所在村级农民共享文明成果。

      三、情礼德交融传导,引领社会文明

      通过用先进文化、和谐文化引导广大市民改变文化心态、生活形态和思维方式,努力形成良好的人文环境和文化生态,形成与传统美德相承接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文明内核。一是激发了干部群众情感的共鸣。做到因情施策,把挖掘文化渊源和内涵与现代农村文化建设结合起来,把名人古迹修复与改善农村生态生活环境结合起来,引起群众的情感共鸣,带动了农民群众自发建设文化主题公园、自发管理健身广场,形成了全社会共建和谐文化的生动局面,体现了农民从文化共鸣到文明养成过程。二是促成了干部群众理念的提升。出台相关的《文化建设纲要》,积极按照“政府规范引导、社会化运作、市场化筹资”的思路,文化涵养发展,探索了1/3由政府投入,1/3由社会捐赠,1/3由市场运作得三三制文化建设投入模式。从社会筹资6亿多元,开发建设文化设施和举办各类大型文化活动,形成一道独具长乐特色的从文化到文明的风景线。三是培育了干部群众崇德的氛围。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融入到文明建设中,涌现出了张爱清、谢文钦、陈祖卫等道德先进模范,全市营造出了“风正气顺、崇德文明”的良好发展氛围。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