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乐创新理论进闽剧“三样式”
长乐老百姓素有酷爱闽剧的习俗和传统,每年闽剧演出量达5000多场次,闽剧观众达30余万人次。近年来,长乐市因势利导,积极探索,充分利用这一民间民俗文化活动大平台,进行党的创新理论与闽剧的有效嫁接,积极推进理论进闽剧的尝试和实践。通过与闽剧剧作家、编导和演艺人员的共同研究和攻关,着重围绕表现党的创新理论内容,从创作编导、内容形式以及演技上进行了改进创新,初步形成了党的创新理论进闽剧“三样式”。
一是片断式。也称以理论小戏带闽剧大剧,在专场闽剧演出开场前,以快板词、唱词、小故事等,采取闽剧配乐和表现形式,先演出闽剧小戏片断,长则10来分钟,短则3至5分钟,然后接着上演专场。如通过创作演出闽剧小型伦理剧《十劝郎》、《醉汉回家》、现代讽刺喜剧《福寿康宁》、闽剧小品《反假币》以及闽剧唱段《十七大精神暖人心》、《潭头好风光》等作品,把祝福祖国、建设家乡、构建和谐社会的美好心愿表演得情真意切、激情满怀,让观众在观赏中自觉地接受党的路线方针政策、社会文明和伦理道德的教育熏陶。
二是专场式。就是把新创作出的反映党的创新理论的剧本,以闽剧表现形式进行独剧演出。比如,新创作上演了反映廉政主题的《功德碑》、《德政碑》、《国法人情》及反映大爱精神的《长乐公主》等闽剧经典曲目。这些通俗易懂,又时时闪烁着人生的感悟和生活真谛的剧目深入到人物的内在心理和情感状态,展现出他们光辉的精神风貌和高洁的心灵,让创新理论通过闽剧从舞台上演到了群众心里,渗透到百姓的思想境界中。
三是穿插式。用当地百姓话说“打花演”,就是把党的创新理论的有关经典词句渗透剧中,再与闽剧剧情相柔,溶贯到全剧中,让观众在观赏闽剧的同时,自然而然地接受了党的创新理论的教育和熏陶。通过闽剧与党的创新理论的有效嫁接,使闽剧成为长乐市传播党的创新理论,传导社会新风尚,促进社会和谐的重要平台,成为推进党的理论宣传的一大优势资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