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理论动态 >> 全国各地学习动态 >> 正文

理论动态与工作信息
(2011年第11期)

2011-04-05 08:48:45来源:福建省委讲师团

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与大众化

      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首先要从内涵和外延上梳理这两个概念范畴的逻辑关联。第一,大众化是马克思主义的内在本质,也是马克思主义理论思维的生命活力和灵魂之所在。所谓“理论掌握群众”就是理论思维在怎样的程度上能够被更多的社会大众所理解、所认可、所接受,进而成为大众改造旧世界、创造新世界的智慧资源。第二,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逻辑前提,只有在中国化的历史进程中,马克思主义才能逐步实现大众化的目标,才能使马克思主义大众化的内在本质外化为现实形态。第三,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都是当代中国现实的文化形态,都必须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的融合来实现。马克思主义虽然是针对西方发达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和问题而构建的思想理论,但通过与中国传统文化和本土文化的融合,马克思主义逐渐形成了中国大众容易理解和接受的话语模式。第四,理论思维创新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大众化相互促进的现实推动力量。(省团理论教育处摘自《中国社会科学报》)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避免几种误区

      实现马克思主义大众化要在理论宣传上避免几种误区。其一,对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阐释要防止庸俗化,更要反对概念化。理论阐释的目的是把问题说得简单明确、通俗易懂,而不是越讲越烦琐、越深沉,让人不得要领。其二,对群众不能空洞地宣传理论,对群众中的问题不能“顾左右而言他”。群众不是以抽象思辨掌握理论,而总是把理解理论问题与思考现实问题相联系。如果只是空洞地宣传理论,人们就会认为“不解渴”,甚至觉得理论“三没”:道理没错、听着没劲、生活中没用。其三,不能把群众当作消极、被动接受理论宣传的对象。理论掌握群众是宣传过程,更是思想过程,理论能否掌握群众取决于真理的力量,只有通过群众的思考和消化,理论才能被理解和掌握,进而转化为内在的信仰和价值观。(省团理论教育处摘自《北京日报》)

3月份网络热词:道德血液

      温家宝总理在与网友对话时表示,企业家身上应流着道德的血液,这是他第一次公开呼吁中国企业家应有道德心、流道德血。(南平市委讲师团摘自2010年3月31日互动百科)

正确看待我国文化发展面临的国际环境

      就国际环境而言,我国的文化建设与文化交流,既有中国国际影响力不断上升,国际社会对中国模式和中国文化高度关注所带来的有利契机,也有西方国家加紧对我国实施文化渗透,西方价值观冲击所带来的不利影响。两者纠缠在一起,相互影响。具体来说,主要有四个方面:一是在经济全球化、世界多极化的浪潮中,文化软实力竞争日益成为综合国力竞争的重要内容。文化软实力对内体现为民族凝聚力、创造力、发展力、向心力、感染力,对外则体现为国家影响力、亲和力、吸引力。二是构建和谐世界,开展不同文明之间的平等对话,维护人类文化多样性,越来越成为推动世界和平发展的潮流。在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西方强势文化企图一统天下,发展中国家则要竭力维护自己的文化特性。三是国际金融危机对国际社会经济发展带来的影响,进一步引起了各国对人类社会发展模式的深入思考。发展模式的背后,实际上蕴含着文化背景的不同,意识形态的冲突。四是在文化软实力竞争中西强我弱的状况没有根本扭转,我国文化软实力与我国国际地位不相适应,与作为文化资源大国的地位不相适应。中华文化“走出去”的渠道有待拓宽、方式方法还有待完善,文化贸易逆差有待进一步扭转。(省团理论教育处摘自《学习时报》)

中国能够跨越“中等收入陷阱”

      中国人均GDP2009年达到3600美元,中等收入发展阶段的各类陷阱已不同程度凸显,发达地区已经进入中等收入转型时期。规避“中等收入陷阱”关键是要坚持科学发展,从经济入手,加快转变经济发展方式,从低水平的发展转向高水平发展,从低质量发展转向高质量发展,从不公平发展转向公平发展,从不协调发展转向协调发展,从不可持续发展转向可持续发展。在跨越“中等收入陷阱”的过程中,只要我们谨慎地选择社会变革方式,就能促进现代因素发展,又能避免剧烈的社会冲突,减小社会动荡。(省团理论教育处摘自《北京日报》)

国际金融危机对当代资本主义的冲击

      由美国次贷危机在2008年引发的国际金融危机,对于当代资本主义的冲击,不只限于经济方面,还涉及了思想政治和其它方面:一是宣告了新自由主义的危机。此次国际金融危机是过去30年推行金融资本主义和追求浮华利润的必然结果,市场、追求利润和竞争等一系列政策理念,已经无法解决社会经济问题,相反,它本身成了问题的根源,转变新自由主义路线应该成为新时代的主流。二是重创了盎格罗-撒克逊模式。盎格罗-撒克逊模式是一种自由市场模式,认为市场万能,不应该受任何规定的限制。国际金融危机,使这种模式受到了严重的打击,国际社会开始把目光转向新的模式,而中国模式现在更多地被认为是未来的潮流。三是结束了美国化时代。国际金融危机中,美国和欧洲史无前例地不得不依赖新兴经济体来克服危机。有关美式资本主义导致经济衰退的看法使华盛顿共识失效,全球治理方案不再为西方所掌握,全球化即美国化时代已结束。四是动摇了美国单极霸权地位。这场动荡使世界舞台上的力量对比在迅速变化着,西方势力全面下滑,其他力量中心在发展,在变得越来越有力量,世界开始从单极转向多极。五是证伪了“历史终结论”。人们从国际金融危机中,感到了《历史的终结》一书对西方思想造成的严重破坏。中国的迅速发展尤其令世界更加确信,西方的民主制对实现繁荣不是最佳的选择。(省团理论教育处摘自《理论视野》)

中国“能源责任论”可以休矣

      去年7、8月份,美国媒体报道中国2009年超过美国成为世界第一大能源消耗国和第一大二氧化碳排放国,应承担更多的责任和减排义务,关于中国的“能源责任”再次引起国际媒体关注。而事实情况是,中国有13多亿人口,按2009年的统计数字是31亿吨标准煤,人均能耗仅为2.33吨标准煤,而美国2009年人均能源消耗为10.37吨标准煤,是中国人均能源消耗的4.45倍。中国还有不少农民没有用上电,能源消费的绝大部分用于生产,普通老百姓的能源消耗极少。2009年,中国能源消费对外依存度为9.67%。美国为26.76%,经合组织国家为32.06%。中国立足本国能源结构,与发达国家相比,较好地解决了自身的能源需求问题,早已承担了更多的环境压力;在节能减排、开发新能源方面,中国的态度及取得的成绩,也有目共睹。中国已拥有4个全球第一:即水电装机容量全球第一、太阳能热水器利用规模全球第一、核电在建革命全球第一、风电装机增速全球第一。中国已用行动证明了在节能减排方面是一个负责任的大国。(省团理论教育处摘自《光明日报》)

警惕美国滥用互联网掌控权

      通过控制互联网来控制世界一直是美国的主导战略。从克林顿时代的网络基础设施保护,到布什时代的网络反恐,再到奥巴马时代的“网络威慑”,美国的国家信息安全战略经历了一个“从预防为主到先发制人”、 “从控制互联网软硬件系统到控制互联网内容”的演化过程。美国国土安全委员会主席、资深参议员乔•利伯曼,日前向美国参议院提出题为“像保护国有资产一样保护互联网空间法案”的提案。根据该提案,在美国发生紧急状况时,总统可以命令谷歌、雅虎等搜索引擎运营商暂停互联网业务。其他以美国为基地的互联网服务提供商,在全国发生互联网安全紧急事件时,都将受到总统的管制,美国总统正式拥有开启和关闭“互联网按钮”的权力。(省团理论教育处摘自《环球时报》)

专家认为日本地震中国经济要筑“防波堤”

      中国是日本的近邻和主要贸易伙伴,应未雨绸缪,尽早筑起日本地震冲击中国经济的“防波堤”,化挑战为机遇,努力维护经济的稳定增长。日本大地震对中国经济带来了较大的冲击。日本是中国第五大出口目的地和第一大进口来源地,从短期来看中国对日进出口均会受到影响,进口的影响要大于出口。这虽然有助于缩小中日之间的贸易逆差,但对产业链处于下游的中国来说,诸多依靠日本进口的企业会受到技术和产品短缺的困扰。另一方面,日本大地震也使中国经济面临着不少的机遇。从贸易结构看,中国对日出口主要集中在塑料和橡胶制品、皮革及其制品、纺织原料及纺织制品、鞋帽伞、机电设备等。灾后重建对这些产品的需求应该会有一个较大的增长。此外,日本大地震也给中国企业赴日投资提供了更多的机会。经过大地震,日本还有可能加快汽车、电子等产业向周边国家转移的步伐,而中国无疑会是其中最大的受益者。因此可以说,面对日本大地震,中国经济是挑战与机遇并存。中国只有在大力提高产业核心竞争力方面下工夫,尽快实现发展方式的转变,才能以更强的实力参与国际竞争,才能有更强的化挑战为机遇的应变能力,这也是防止未来国际经济波动对中国冲击的最强“防波堤”。(延平区委宣传部 黄晨摘自3月21日《京华时报》)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