理论动态与工作信息
(2011年第12期)
编者按:4月19日,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在福州举行,省委书记孙春兰同志做重要讲话, 对构建符合当前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阶段性新特征、具有福建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做了纲领性部署。为更好贯彻落实这一部署,省委宣传部研究室向各设区市委宣传部、省社科联、福建社科院、省委讲师团发出了征集社会各界、专家学者评议、建议的约稿;4月21日出刊的第32期《舆情社情》编发了我省党委讲师团系统5则信息稿。现将有关信息稿整理印发,供同志们参考。请各单位在今后的工作中,结合中心组学习辅导服务、宣讲工作实际,充分发挥资源优势,继续支持做好舆情反映工作。
肖贵新(省委讲师团副团长、副教授):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促进社会管理及其创新。“天下之至柔,驰骋天下之至坚”。加强和改善社会管理,不仅要重事后,更要重事前;不仅要重“治标”,更要重“治本”;既要有“硬”办法,也要有“软”办法。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有利于坚定理想信念,有利于巩固道德规范,有利于增强全社会的向心力、凝聚力和创造力,既“至柔”又“至坚”,是建构社会主义和谐的重要条件。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过程中,我们宣传思想文化工作者要认真落实中央有关领导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文化产业发展“三个走在前头”的要求,切实加强和完善思想道德建设,持之以恒加强精神文明建设,增强全社会的法制意识,深入开展精神文明创建,增强社会诚信,充分发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作用和威力,为创新社会管理、构建具有福建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提供有力的思想保证、精神动力和社会心理基础。
黄瑞土(漳州市委讲师团副团长、副教授):孙书记提出加强和创新我省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要把夯实基层基础作为关键环节,具有很强的针对性和科学性。做好夯实基层基础工作,一方面必须要求各级党委政府把更多的人力、财力、物力投到基层,为基层百姓工作、生活提供更加和谐的社会环境;另一方面必须努力探索和形成基层百姓实现“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工作机制。在实践一套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过程中,重要的环节是做好教育群众工作。只有通过不断的教育,使基层百姓认识到他们是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主体、主人,才能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最大限度增加和谐因子、最大限度成少不和谐因素。
谢少才(龙岩讲师团团长、副教授):贯彻落实好全省领导干部社会管理及其创新专题研讨班精神重在“四抓”:一是重在抓学习。把思想统一到中央、省、市委的工作部署上来,增强社会管理创新的紧迫感、责任感,进一步解决在新时期对加强社会管理、做好群众工作的认识问题、责任问题和方法、思路、能力问题。二是重在抓落实。各部门要结合各自职责,总结做好社会管理创新、群众工作的经验、成效,分析存在的问题和面对的新情况、新矛盾,提出新的措施,相互协调配合,形成合力,不断实现好、维护好、发展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三是重在抓建设。要抓好党组织建设工作,为做好群众工作及社会管理创新提供坚强的组织保证。各级党组织是做好群众工作和社会管理的主体,各级党员干部是做好工作的责任人,当前要继续深入开展创先争优活动,围绕科学发展、构建和谐社会、服务群众,立足本职创先争优,进一步转变工作作风,提高党员干部素养,把以人为本、执政为民的理念贯穿到各级党组织和广大党员中去,推动社会管理创新及各项工作的落实。四是重在抓宣传。围绕社会普遍关注的教育、住房、就业、医疗、社会保障等社会管理和民生工作重点,认真开展舆论引导,着力宣传中央、省、市的一系列相关重要政策,宣传各级各部门关注和改善民生的举措、进展和成效,帮助人民群众正确、理性看待社会矛盾和问题,保持健康的心理状态,自觉维护社会和谐稳定。
肖永贵(三明市委讲师团综合科科长): 创新社会管理体制,在机制创新上建议要做到“五个转变”。即从重经济建设、轻社会管理向更加重视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发展转变;从重政府作用、轻多方参与向政府主导的社会共同治理转变;从重管制控制、轻协商协调服务向更加重视协商协调服务转变;从重事后处置、轻源头治理向更加重视源头治理转变;从重行政手段、轻法律道德等手段向多种手段综合运用转变,不断提高社会管理科学化水平。在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具体工作中,努力做到抓好“两头”。一是抓基础工程,要把保障和改善民生作为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的基础性、根本性工作来抓,统筹抓好就业、教育、医疗、住房、困难群体解困等重点民生工作;二是抓对社会管理和创新工作的领导,要把社会管理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把加强社会管理和创新作为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绩效考核的重要内容,进一步建立健全“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工作新格局。
郭焕昆(泉州市委讲师团理论教育室主任):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建议:一是创新管理理念。管理是手段,服务是根本,绝不能本末倒置。只有树立以人为本、服务为先、多方参与、共同治理、关口前移、源头治理、统筹兼顾、协商协调、依法管理、综合施策的理念,社会管理才能进一步与开放、动态、信息化社会环境相适应,才能增加社会活力,调动社会积极性,营造和谐有序的社会环境。二是要加强对社会管理重大问题的学习研究,努力掌握社会管理有关新理论、新知识,掌握科学分析社会形势的方式方法,把握社会管理的规律和特点,切实提高社会管理能力。三是要把社会管理创新纳入我省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十二五”规划中整体推进。同时,要注重挖掘各地新形势下创新社会管理的方式、手段和机制等新经验,通过典型示范带动,扎实推进社会建设。四是强化落实。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最关键、最重要的就是抓好落实。各级各部门要加强调查研究,加强形势分析,加强政策制定,加强工作部署,更要加强任务落实,特别是要与推进学习型党组织建设和开展创先争优活动结合起来,要与“继续打好‘五大战役’,大干‘十二五’开局之年”活动结合起来,以坚强党性来抓落实,以优良作风来抓落实,以正确的用人导向来抓落实,着力提高党和政府的凝聚力、创造力、战斗力,推动社会管理不断取得新成效,致力构建符合时代特征、具有福建特色的社会管理体系,开创我省新形势下社会管理的新局面,推进福建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蔡军青(中共泉州市委讲师团理论调研室负责人、讲师):社会管理是政府职能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结合泉州实际,我们认为,在推进社会管理创新中,有效地着眼全局,找准突破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关键所在。 一是从社会管理创新的理念上求突破。发动社会各方面的力量,创新管理工作的手段,实现由单一的行政手段向综合运用法律、政策、经济、行政、教育等手段的转变。二是从现有社会管理的整体机制上求突破。以加强社情民意汇集分析、全面准确地掌握社会治安以及社会成员的具体状况为基础和前提,以信息化管理技术和机制为支撑,注重运用新兴媒体,运用信息化建设成果,建立健全符合社会发展现状和趋势的新机制。 三是从社会管理创新的实效性上求突破。充分切实加强对社会面的管理,尤其是加强对流动人口、特殊人群、重点部位、行业场所以及网络安全等的精细化管理。
方赐德(漳州市委党校副教授):社会管理工作的目的是什么,长期以来并没有搞的太清楚。一直以来,在处理政府、市场、企业、个人的利益关系时,人的权利往往没有被重视、维护,致使社会管理中的各种矛盾更加复杂化,暴露不少新的问题。明确创新社会管理的目的是为了人,就是要在处理政府、市场、社会、人的关系时,把人放在最主要的位置,形成人是高于一切, 是社会的惟一主体,也是政府的惟一主体的理念。一切要从人的需要出发,以人的利益为目标和归宿是社会管理科学化的本质要求。创新社会管理应该围绕人的需要,人的自由发展来推进,在选择管理模式时要有利于实现人的全面发展。只有坚持改革创新的目的是为了人,社会管理的创新才能受到人民的拥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