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理论动态 >> 全国各地学习动态 >> 正文

理论动态与工作信息
(2011年第25期)

2011-11-30 11:30:38来源: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

【重要言论】

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发展
切实推动文化产业成为我省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海峡通讯》第11期刊登省委常委、宣传部长袁荣祥同志《在更高起点上推动我省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署名文章,强调要“招引大项目、培育大企业、建设大园区、发展大产业”,加快文化产业集聚发展;提出要抓紧研究具体实施方案,细化工作目标、工作项目和工作措施,着力抓好十大重点文化产业,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加快培育骨干文化企业,打造重点产业园区基地,推动文化产业与科技、旅游、信息等产业融合,切实推动文化产业成为国民经济支柱产业。

【工作动态】

省委讲师团积极配合省委宣讲团开展工作
推动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热潮

      按照中央的部署和中宣部的要求,在省委领导下,省委宣传部从省教育工委、省委党校、省文化厅、省社科院、省委讲师团选调五位政治素质强、理论和政策水平高的领导干部和专家学者,组成省委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团,深入全省各地宣讲全会精神。

      根据省委的部署安排,省委讲师团提前准备,积极配合省委宣讲团开展工作。全会刚闭幕,省委宣传部就根据中央精神和省委的部署,安排省委讲师团收集资料编写我省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宣讲提纲的初稿;省委宣讲团成立的当天,立刻组织集中备课,由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委讲师团团长肖贵新同志传达全国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研讨班的主要精神,根据中央宣讲提纲对省委讲师团编写的宣讲提纲初稿提出修改意见,形成宣讲提纲(送审稿),经省委领导审定于11月5日印发。备课过程中,省委讲师团组织力量,收集、提供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文化发展最新资料,提供课件供宣讲团成员参考。11月2日到10日,省委宣讲团分11路在各设区市和平潭综合实验区、省直机关开展宣讲活动。宣讲团成员在这期间共宣讲19场,为县(市、区)党政干部或高校作专场报告8场。省委宣讲团的宣讲报告,全面、准确地宣传阐释了全会精神,坚持理论与实际相结合,共性与个性相结合,既有理论深度,又有现实针对性,催人进奋,受到干部群众的广泛好评, 有力地促进全省形成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的热潮,进一步增强干部群众致力福建文化改革、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自觉与自信。

      学习宣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重要任务。经省委领导审定的宣讲提纲已印发到全省供广大党员干部学习。党委讲师团各单位,正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良好的精神状态和恪尽职守的敬业精神,深入基层积极做好宣讲,进一步面向基层讲深讲透全会精神,进一步把学习宣传贯彻全会精神热潮持续引向深入,进一步扩大声势、扩展宣讲影响,营造浓厚的氛围,进一步推动福建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省团综合处)

省委讲师团、省委宣传部文改处
 联合举办学习贯彻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

      11月13日上午,省委讲师团、省文改办联合举办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座谈会。座谈会着重围绕深化文化体制改革、加快发展文化产业展开,由省委宣传部部务会议成员、省委讲师团团长主持召开,省委政研室、省统计局、省文联、海峡出版发行集团、福州市委宣传部、省公务员局人事人才研究所、省时代动漫产业机构等单位到会,省委讲师团、省委宣传部文改处全体干部参加了会议。座谈会对深入学习贯彻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深入了解我省文化改革发展的现状与发展态势,进一步推动我省文化体制改革和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起到了较好的促进作用。(省团理论学习编辑部)

福州市组织基层开展“党的创新理论”
认知认同状况问卷调查

      近期,福州市在全市集中组织开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认知认同“千人问卷调查”活动。共发放问卷1500份,覆盖全市县(区、市)机关、乡镇、农村、社区、学校、企业的党员干部和基层群众。问卷调查旨在解析基层党员干部群众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认知认同状况,寻找其制约因素,研究探讨不断提升基层干部群众“党的创新理论”的认知认同对策和新举措,进一步扩大基层对党的创新理论认知认同的影响力。(福州市委讲师团)

泉州市委宣传部领导到市委讲师团调研

      11月16日上午,泉州市委宣传部常务副部长王松柏同志到泉州市委讲师团开展工作调研,详细听取了朱林果团长关于市委讲师团近年来在理论宣讲、教育、科研、服务和干部队伍建设工作,以及近期深入基层开展十七届六中全会专题宣讲等有关工作的情况汇报,并同全体干部进行深入交流。王松柏同志对市委讲师团近年来紧跟形势、不断开拓宣讲阵地,较好地发挥理论轻骑兵作用的做法给予充分肯定,并对讲师团下一阶段的工作提出要求:一、市委讲师团作为党的喉舌,首先要把握好理论教育的政治导向,要确保党的方针政策能够及时准确有效地传递到干部群众中,推动理论进基层工作深入开展,不断拓展理论阵地;二、讲师团的干部要静得下心、深入钻研,努力提升自身综合素质,能够随时出色地完成上级交办的任务;三、要加强干部队伍建设,完善制度建设,在日常管理中要注重人文关怀,积极营造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泉州市委讲师团)

【理论信息】

      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的政策保障机制。财政部部长谢旭人在11月14日《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完善促进文化改革发展政策保障机制有以下几条主要措施:一是加大财政文化投入力度,确保中央与地方财政文化投入稳定增长。提高文化支出占财政支出比例,进一步拓宽文化投入来源渠道,中央财政通过以奖代补等方式对投入力度大、工作取得明显成效的地方予以重点扶持,中央对地方转移支付重点向革命老区、民族地区、边疆地区、贫困地区倾斜,强化省级政府文化支出责任。二是优化财政文化支出结构,进一步加强重点文化领域经费保障。中央、省、市三级设立农村文化建设专项资金,保证一定数量的中央转移支付资金用于乡镇和村文化建设;大幅增加对国家重大文化和自然遗产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等的保护投入;设立国家文化发展基金,面向全社会文化机构和个人择优进行资助;落实项目带动战略,努力发展新媒体和新的文化业态,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三是加强和创新财政资金管理,努力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采取政府采购、项目补贴、定向资助等政策措施,鼓励各类文化企业参与公共文化服务;通过贷款贴息、保费补贴以及设立产业投资基金等方式,引导和带动金融资本和其他社会资本投入文化产业。四是落实完善各项扶持政策,加快文化体制机制改革创新。支持加快经营性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稳步推进公益性文化事业单位改革;推动形成公有制为主体、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文化产业格局。
 
      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可期。文化部文化产业司司长刘玉珠在做客人民网理论频道时指出,六中全会提出文化产业成国民经济支柱性产业的目标完全可以实现。一、随着改革开放解决了衣食住行等物质生活需求,人民群众对精神文化产品的需求保持着特别旺盛的增长需求。二、文化和科技的结合是时代发展的趋势,文化和科技的结合越来越紧密,对产业发展起着巨大推动作用。三、目前各种社会资本,国有、民营乃至于外资都对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前景看好。四、各级党委和政府对文化产业非常重视,各种的规划、政策、措施、项目被陆续的提到了议事层面,推动整个产业的发展。

      衡量“文化强国”的五大标准。中国传媒大学文化产业研究院研究员齐勇锋10月22日接受《瞭望》新闻周刊记者采访时提出,衡量“文化强国”的五大标准:一是文化、艺术、哲学、社会科学高度繁荣,形成一批有世界影响力、广泛传播的文化艺术精品、作品和节目,而且这些作品不断涌现。二是文化产业的规模大幅提升,文化企业的竞争力大幅提高,文化企业的经济规模应该占到GDP比重的8%到10%左右,形成一批有国际竞争力的文化企业和文化产业集团,在世界文化产业发展中起到引领作用。三是文化人才辈出,涌现出一批有国际影响力的文化艺术大师,形成有中国风格、国际表达的文化艺术流派、学派,形成百家争鸣、百花齐放的发展局面。四是文化版权贸易由净进口变为净出口,具有较强的竞争力,在世界文化贸易当中发挥主导作用。五是国家文化软实力大幅提高,能够提出引领国际经济社会发展潮流的议题,在构建国际新秩序当中发挥作用。
 
     文化走出去须谨防六大陷阱。同济大学国际与公共事务研究院执行院长、中欧学术连线主任王义桅在11月28日《环球时报》发表文章提出:文化走出去既是一种文化自觉行为,也是文化自信的体现,是大国崛起的自然产物与必然要求,但须谨防六大陷阱。一、以中华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代替当代中国文化。孔子已成为全球的孔子,传统的中华文化,一定程度上已成为东亚共同文化遗产,并非为现代中国所独享。二、以现代文化为西方文化代言。现代中国文化受西方影响大,要谨防是“体”是现代中国文化,但“魂”仍是西方的。三,以全球文化服务于文化全球化。目前中国文化走向全球,只是中国文化生产的全球化,真正的中国全球文化走出去尚需时日。四、与东亚同质文化(即中华传统文化)展开出口竞争。中华传统文化走出去,常常遭遇来自韩日的同质竞争。只有不停留在简单推介传统、迎合西方的层面,才能超越同质文化竞争层面。五、中国文化输出威胁论。西方价值自近代以来的优越感和古希腊后期以来的非包容性,使得西方知识体系无法全面、客观、科学把握中国崛起,自然形成中国软实力威胁论。六、文化走出去不等于软实力。文化走出去是大国对世界贡献的必然要求、不见得立竿见影带来软实力的提升;不恰当地走出去,还会带来软实力伤害;文化走出去应是一个自然的过程,完全由政府操办或单纯市场运作反而伤害其效果。文化魅力不等于国家魅力,而国家魅力一般会带来文化魅力。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