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理论动态 >> 全国各地学习动态 >> 正文

理论动态与工作信息
(2012年第6期)

2012-03-26 11:33:34来源:中共福建省委讲师团

【重要言论】

      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  习近平同志在出席中央党校2012年春季学期开学典礼时指出:是否具有担当精神,是否能够忠诚履责、尽心尽责、勇于担责,是检验每一个领导干部身上是否真正体现了共产党人先进性和纯洁性的重要方面。要在推进干部队伍建设和人才队伍建设中大力倡导担当精神,努力形成勇于担当、敢于负责的用人导向。要特别注意选拔那些原则性强、对群众感情深、一身正气、敢抓善管和工作中有思路、有激情、有韧劲、有实绩的干部。

      坚定文化自信、文化自觉  贯彻落实六中全会精神  刘云山同志在《论文化建设——重要论述摘编》出版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文化自觉、文化自信,反映着一个政党的理想追求和精神面貌,是一个政党是否成熟、是否有生命力的重要标志。深入贯彻落实全会精神,首要的就是提高对文化地位作用的认识,保持强烈的文化自信心和自豪感,坚定崇高的文化信念和文化追求。要更加自觉地认识到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马克思主义政党思想精神上的旗帜,努力构筑精神文化高地,充分展现先进文化的强大感召力和吸引力。要更加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建设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总体布局的重要组成部分,关系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和中华民族复兴的历史进程,把文化建设放在全局中来认识来把握,让文化真正成为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强大力量,成为促进社会文明进步的重要引擎。要更加自觉地认识到文化在综合国力竞争中的独特作用,积极抢占文化发展的制高点,不断增强国家文化软实力,扩大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

【工作动态】

厦门市委讲师团召开专题学习会研讨合作开展十八大精神的理论宣传

3月6日,厦门市委讲师团召开专题学习会,邀请厦门日报社高级编辑、专副刊中心主任王耀杰作专题讲座,就如何借助厦门日报平台,合作开展十八大精神等重大主题的理论宣传进行深入研究探讨。王耀杰主任长期从事厦门日报理论版的编辑工作、承担社评时评和通俗理论文章的撰稿工作,其策划的重大主题宣传和撰写的理论文章多次获得省市相关奖项,在厦门市理论宣传普及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在关于如何做好理论普及工作的专题讲座中,王耀杰主任根据他长期从事理论宣传普及和撰写通俗理论文章的经验,结合自己多年来撰写理论文章、理论时评的选题策划和具体写作中的生动案例和心得体会,深入浅出讲解了开展理论宣传普及要如何从大视野中寻找切入点、如何从理论热点中寻找前瞻性的切入点、如何结合最新的时政焦点寻找切入点以及如何与本土特色结合起来等关键环节,并与全体人员特别是年轻同志作了深入交流。(厦门市委讲师团)

漳州市委讲师团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取得开门红

      近年来,漳州市委讲师团努力搭建理论教育平台,承办《漳州宣传》刊物,开设理论频道网站,参与举办“芝山讲坛”等,全方位开展理论宣传和学习辅导。2012年,漳州市委讲师团在确保“理论频道”、“芝山讲坛”等阵地正常运转情况下,着力加强《漳州宣传》刊物办刊力度。《漳州宣传》刊物每个月一期,经费自筹,稿源自组,压力较大。为改变这种现象,我团副团长黄瑞土带领部分干部于2月份深入到各县(市、区)以及漳州台商投资区、招商局漳州开发区、漳州发展股份有限公司开展调研活动,商讨《漳州宣传》合作办刊事宜。经努力协商,《漳州宣传》刊物2012年12期、12个合作单位现已全部确定,理论宣传阵地建设取得了开门红。(漳州市委讲师团)

【经验交流】

福州市委中心组“月读一书”  两年阅读30本书籍

      从2010年初以来,福州市委中心组开展以“强素质、作表率”为主题的“月读一书”活动,截止到今年第一季度,中心组成员先后阅读了《马克思恩格斯文集》、《列宁专题文集》、《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马列主义经典著作选编学习导读》、《中国共产党历史第二卷》(上下卷)、《论党的群众工作—重要论述摘编》、《马克思主义为什么是对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核心观点解读》、《聚焦中南海:党和国家发展大局至关重要若干问题解析》、《理论热点问题面对面•2010》、《从怎么看到怎么办》、《聚焦2011党员干部关注十大经济问题》《谁在拯救中国经济》、《中国模式:经验与困局》、《治理中国》、《2030中国迈向共同富裕》、《中国大趋势》、《中国震撼》《2011中国都市化进程报告》、《提问2010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提问2012中国百姓关注的十大民生问题》《信心与希望:温家宝总理访谈实录》、《气候变化的政治》《论文化建设》等30本书籍。“月读一书”活动收到良好的效果,对扩大中心组成员的理论视野、增长新知识、优化知识结构、促进工作有很大的帮助。为增进学习效果,今年,福州市委中心组秘书组增加学习服务项目,每月提供“读书提示”、“推荐书目”,供中心组成员参考,以进一步增进“月读一书”学习效果。(福州市委讲师团)

漳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确定今年十个学习专题

      日前,中共漳州市委办印发《中共漳州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2012年学习计划》。该《学习计划》由漳州市委讲师团负责起草,确定了十个学习专题:第一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精神,把思想和行动统一到党的十八大精神上来。第二专题:深入学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中国化时代化大众化。第三专题:深入学习贯彻《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实施纲要》,扎实推进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建设。第四专题:深入学习领会全国“两会”精神,凝聚推动漳州经济社会又好又快发展精神力量。第五专题:深入学习贯彻党的十七届六中全会精神,全面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第六专题:深入学习领会中纪委十七届第七次全体会议精神,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和“作风建设年”活动。第七专题:准确认识和把握国内与国际发展形势,在更高起点上谋划漳州科学跨越发展。第八专题:加强国防教育,进一步提高领导干部国防理论水平和战略思维能力。第九专题:加快城镇化进程,促进城乡统筹协调发展。第十专题:加强生态文明建设,着力打造具有田园优美风光的城乡环境。(漳州市委讲师团)

【理论信息】

      法制发展新里程碑: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  十一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表决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刑事诉讼法修正案(草案)》,对刑诉法进行“大修”:1、尊重和保障人权写入总则;2、防止刑讯逼供,不得强迫“自证其罪;3、明确逮捕条件,严格限制采取拘留措施后不通知家属的例外情形;4、死刑复核更慎重,落实“少杀、慎杀”原则;5、辩护律师介入提前,涉嫌伪证需“异地”侦办;6、审慎把握刑事和解,防止“花钱买刑”;7、贪官外逃面临“人财两空”。 修正案草案总结了司法实践经验,完善了刑事诉讼中各司法机关的权力配置,坚持惩罚犯罪与保障人权并重等原则,有望成为中国刑事诉讼法制发展的新里程碑(摘自《新华网》、《人民网》2012“两会”专栏)。

      面临世界大变局的第四个十年  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国的发展大体每十年是一个大段落。第一个十年,开辟了战略机遇期的起点。第二个十年,全面推进改革开放。第三个十年,打开了更大发展的新局面。今天正处于第四个十年,面临世界金融危机后的大变局:我国国力空前增长,西方大国却陷入空前困境,对我们施加更大压力;周边国家高度依赖我国的发展,却对我们更深疑虑。如何对待这些矛盾和冲突?无非三种作为:一是继续冷战思维,二是发动局部热战,三是谋求共同发展。我们反对前两种,坚持第三种,即在努力搞好自身力量建设的基础上,走和平发展道路,全方位地与世界各国各地区发展“利益汇合点”,构建不同内容不同层次的“利益共同体”(摘自《环球时报》)。

      网络文化——新的文化形态与文化建设新领域  南开大学杨永志教授在《发展健康向上网络文化的三个着力点》文中提出:网络文化作为一种全新的文化形态,是面向广大人民群众的文化,共建共享是其本质特征。网络文化虽然产生时间不长但影响广泛,在文化建设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是文化建设的新领域。当今时代,互联网日益成为文化交流、思潮交汇的平台,成为正确思想与错误思想交锋、先进文化与落后文化较量、意识形态领域渗透与反渗透的新战场和主阵地。健康向上是我国发展网络文化的基本目标,在网络文化这一文化建设的新领域,一定要树立网络阵地意识。网络这个阵地马克思主义不去占领,各种非马克思主义和反马克思主义就会去占领。发展健康向上的网络文化,必须树立网络阵地意识,占领网络信息传播制高点,积极进行正确的舆论引导,旗帜鲜明地应对各种挑战。在社会意识多元和文化多样的背景下,网络不仅要成为文化繁荣发展的手段,也要成为传播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防止思想文化“走偏”的工具(摘自02月06日《人民日报》)。
 
      软实力概念并不新奇  美国哈佛大学教授小约瑟夫·奈提1990年在《政治学季刊》和《外交政策》杂志上发表《变化中的世界力量的本质》和《软实力》等一系列论文,并以此为基础出版专著《美国定能领导世界吗》,“软实力”(Soft Power)一词由是风靡世界。对此,中宣部理论局原副局长、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中心主任张国祚在《如何理解国家文化软实力的作用》文中提出:软实力这一概念说起来好像很新鲜,实际上其内涵对于我们中国共产党人来说并不新奇,以往我们说以科学理论武装人、以正确舆论引导人、以高尚精神塑造人、以优秀作品鼓舞人,强调加强思想道德教育,树立良好的国际形象,大力发展文化产业,以德治国,树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想信念,弘扬以爱国主义为核心的民族精神和以改革创新为核心的时代精神等等,就是文化软实力建设(摘自《新华微博》)。
 
      媒体过分渲染腐败加剧公众焦虑情绪  人们对腐败的印象,大体源于两个方面:一是本人或身边人的亲身经历,切身感受;二是新闻媒体“重构情境”传递的信息。媒体分寸把握得好,有利于达成反腐共识、遏制腐败现象、增强反腐信心。相反,如果过分渲染阴暗面,甚至炒作“日记”、“情人”等腐败细节,即不可避免地加剧公众的焦虑情绪,激发更多“腐败猜想”,让人产生“越反越腐”、“无力回天”的错觉。这提醒我们,在报道敏感度很高的反腐新闻时,不能为了吸引眼球,把严肃的反腐新闻变成八卦新闻、娱乐新闻;不能为了迎合猎奇心理,把反腐报道情色化,以耸人听闻的手法满足低级趣味;更不能挑战法律和道德的底线,制造和传播虚假新闻(摘自03月01日《人民日报》)。

责任编辑:胡小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