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居民群众间桥梁
――台江区积极推进党的创新理论进基层经验做法
大力推进党的创新理论普及,是十七届六中全会作出的战略部署,是建设学习型党组织的首要任务。台江区通过建立起“社区读报组”、“时事攀讲乐”、“南仙茶摊”、“妇女之家”、“百姓讲坛”、“民俗讲坛”等居民群众理论宣讲站,发动群众自己讲,讲给群众自己听,有效架起党的创新理论与居民群众之间的桥梁,收到好效果。
瀛东站——十载不绝读报声
欧大璋是瀛东社区读报组的发起者。老人家经常乐呵呵地说道:“人活着,总要做些大家欢迎的事。”从2002年“老欧读报”开始,经过区委、区政府适时引导、加大投入和推广创新,读报组场地开始扩大、人员不断增加、硬件逐步完善、氛围日益浓厚。群众性的读报、阅报、评报就这样十年如一日地开展着,既联络了邻里情,提升了精气神,又刮起了文明风、营造了和谐景。瀛东社区居民刘禄铭朴实地说:“通过读报,我们精神也好了,有事情大家互相通气,互相帮忙劝一下,就不会生气了。”也许,这就是基层理论宣讲最大的魅力所在。
两街站——每天召开“新闻发布会”
每天下午,在闽江大桥桥头,我们都会看到“新闻发言人”林礼升开设的“新闻发布会”。现场摆了100多张椅子,两三百名拥趸翘首以待。14时,老林的“时事攀讲乐”正式登场。“外交部发言人刘为民24日表示,中方要求菲律宾严肃认真对待中方关切,切实尊重中国领土主权。”老林地道的福州话,激情飞扬地讲述着最新的国际国内时事要闻,精彩的个人评述更是不时激起阵阵掌声。现在,做笔记、说新闻成了老林生活的全部,这一坚持就是近10年。手写稿纸堆了1000多份。如今他还成了社区道德讲堂的一名主讲人,除了说新闻,还向群众宣传精神文明建设、治安防范、减灾防病、邻里互助等等。“最苦的时候,想过放弃,可是真的放不下,每天一到点,看到大伙坐在桥下听的那股认真劲,我就有精神了,越讲越开心!”老林如是说。
金斗站——撑起理论学习“半边天”
在金斗社区“妇女之家”200米的场地里,设有培训讲坛、舞蹈排练室、书画室、电子图书室等,每天免费向社区居民开放。“我们天天往这儿跑,跳跳舞、聊聊天,多开心,每天都像过节。”已经60岁的毛桂香阿姨神采奕奕,挥舞着鼓槌扭腰昂头,摆了个漂亮的造型。“大伙都把这当娘家呢!”一旁的林秋英大姐抢着搭话,“上午跳舞健身,下午在这看书学电脑,平时还有医生、礼仪老师给我们讲课,生活充实着呢。”这里的“妇女学校”定期宣讲普法知识、科技培训、就业指导、心理疏导等各类理论知识,俨然成了金斗社区妇女共同的“娘家”。
阳光站——讲出诗意、讲出温馨、讲出情调
一把把老式藤椅、一缕缕茉莉花茶香、一句句福州俗语、一段段评话韵味、一场场民俗讲座……每周三下午,阳光社区南仙茶摊都会聚集数十名市民,饮茶、攀讲、啐喘(福州方言,意为闲聊、不停地讲)。把传统民俗文化宣讲活动引入茶摊的是福州茉莉花茶传统品种“狮子头”的第七代工艺继承人翁文峰。他说:“充满‘虾油味’的茶摊文化曾经是榕城一大特色,可惜现在已渐渐消失,希望有人能将这种文化传承下去。”福州传统茶摊文化、福州民间故事、福州民谣、拗九节典故、“评话单”和“评话书”、 好人好事“攀讲”比赛,成为近期南仙茶摊宣讲的主题,群众喜闻乐见,茶摊场场爆满,茉莉花茶香让理论宣讲更富悠长韵味。
鳌峰站——老百姓自己的讲坛
“中央电视台有个‘百家讲坛’,我们社区有个‘百姓讲坛’。场场都是直播,好听又实用”。鳌峰苑居民谢金海骄傲地说道。“百姓讲坛”位于鳌峰苑主题花园中心,是一个缩小版的圆形舞台。这些年登上讲坛的既有教师、医生、退休干部、企业家等,也有主动登台讲述身边人、身边事的街坊邻里。讲坛通过调查问卷、座谈交流等形式,面向大众,听取各方意见,精选讲座内容,努力实现“按需点题”。“亲子教育从根本抓起”、“爱与家庭和谐”、“ 孝顺感恩,迈向快乐人生”……每次的主题都能吸引众多居民群众参与其中。
从群众中来,到群众中去。从瀛东站、两街站、金斗站、阳光站到鳌峰站,理论宣讲的接力棒在居民群众的手里交接、流转,延续着理论的温度,传递着和谐的音符,引爆一场场自下而上的理论宣讲活动热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