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疆社会发展》(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学术研讨会召开
10月5日,国家社科基金重大项目《“一带一路”战略与新疆社会发展》在新疆昆仑宾馆(乌鲁木齐)举行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共中央党校、中央民族大学、新疆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新疆生产建设兵团、新疆大学等高校和研究机构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教授、课题主持人赵磊致开幕词,并主持本次会议。赵磊表示,课题作为全国社科基金重大项目立项,凸显了国家在“一带一路”建设中对新疆发展的重视。他介绍了课题研究背景与研究框架,强调课题的研究不是为了结项,而是真正希望通过扎实的研究成果能够服务于“一带一路”建设、服务于新疆长治久安以及跨越式发展。
新疆自治区党委政策研究室副主任何国庆在发言中指出,中央对新疆高度关注和关心。“一带一路”首先是和平之路,新疆稳定就是对和平之路的最好诠释。在发展程度上,新疆同内地存在差距,但是因为有中央的重视和专家的支持,新疆人民有信心实现稳定和发展。何国庆建议,在“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过程中,中央各部委要增强统筹协调;深入了解其它国家的实际情况,尤其是要深入了解中亚国家的法律和文化;吸纳企业家的智慧,对“走出去”比较早的涉外企业加强走访力度和调研深度。
新疆生产建设兵团党校副校长强始学教授建议,课题应关注新疆的人口结构,以及南疆和北疆的区域发展协调问题,等等。强始学认为,兵团在“一带一路”和新疆核心区建设上具有人文优势、农业优势、地理优势、经济优势和开放优势,能够保障“丝路”的畅通和稳定。
中央民族大学中国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研究院严庆教授认为,中国的民族关系具有非均衡发展的特点,新疆民族关系发展在整个民族关系全局中具有重要意义。恢复民族信任,推进各民族居住格局互嵌,在反分裂的基础上促进民族团结、维护社会稳定是当前的重要任务。伴随“一带一路”项目的实施和进程推进,区域性的观念更新、社会开放、经济发展将有助于新疆民族关系的和睦增量。为了开展有效研究,子课题将选择90个不同区域和层次的客体进行深度访谈,分析一带一路促进民族关系和睦的路径与机理。
中央民族大学世界民族学人类学研究中心副教授袁剑指出,冷战之后中国周边最大的地缘政治变动是中亚,这一区域原本是参与苏联内部分工体系的,但是苏联解体之后这个区域重新进入现代意义上的分工体系。目前,中亚国家的法律、政治和地缘关系仍然处于转变过程之中。袁剑认为,“一带一路”建设需要对中亚从民主到民粹转变的窗口期进行评估,将其内部政局变动对我们国家的负面影响降至最低。与此同时,新疆媒体要在中亚发出自己的声音,将我们的理念和主张传播出去。
新疆大学政治与行政管理学院副教授杨梅认为,新疆需要明晰自己的定位和方向,课题研究要发现问题,为政府和企业提供能够解决问题的具有可操作性的政策建议。因此,杨梅建议对自治区的政策出台部门进行调研;前往实践前沿走访了解情况;重点关注乌鲁木齐国际医疗服务中心建设,将其作为课题的一个重点案例进行研究。
新疆大学新闻与传播学院副教授郑亮认为,“一带一路”倡议的实施是新疆媒体提升自身新闻传播能力的大好契机。目前新疆媒体行业较之内地同行,在硬件设施等方面有着很大差异和不足,同时缺乏专业人才,导致内地和国际社会对真实的新疆缺乏了解。郑亮建议,主流媒体要成为传播真实新疆的中坚力量,对西方媒体的歪曲抹黑要敢于亮剑和发声;与“一带一路”的沿线国家加强合作,从而形成主流示范效应;充分利用新媒体技术,创新传播内容和方式;提升新疆媒体从业人员的媒介素养和技术水平,加强对新疆形象建设重要性的相关教育。
阿拉山口市口岸管理办公室副主任褚超强调,新疆在参与“一带一路”建设过程中拥有得天独厚地缘优势、资源优势,是中国连接中亚、西亚、南亚的重要门户。目前重点建设的六条经济走廊中有三条通过新疆,特别是新亚欧大陆桥经济走廊,贯穿亚太经济圈、俄罗斯中亚经济圈及欧洲经济圈,辐射30多亿人口,开发潜力巨大。褚超指出,新疆拥有17个对外开放一类口岸,可以通过吸收借鉴国际、国内口岸发展先进经验,解决新疆在口岸建设中遇到的问题,以充分发挥口岸在新疆开放进程中的作用,助力丝绸之路经济带核心区建设和国家向西开放。
中共中央党校国际战略研究院助理研究员熊洁认为,考虑“一带一路”倡议下新疆的发展不能将其局限于“一带”或者“大中亚”的特定范围内,应该考虑全球经济中的新疆,想办法利用和调动全球的资金、技术、人才等资源,以全面提升新疆的开放程度。考虑新疆的发展还应当注意其两个特定身份,即边疆地区以及多民族地区,从这两点出发新疆可以充分借鉴国内其他民族或边疆地区的经验,
与会学者围绕课题的研究重点、难点,子课题的内容撰写以及研究方法等交换观点并展开热烈讨论,研讨会取得了圆满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