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建议三坊七巷扩建博物馆 打造闽都文化产业
三坊七巷顺利当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其脱颖而出的优势是什么?当选后如何进一步挖掘、展示其文化内涵?昨天,记者采访了省文史馆馆长卢美松和闽江学院副院长赵麟斌教授。
卢美松:
建一些博物馆
再现当年场景
卢美松提出3点建议:
一是包括9个国家级文物保护单位在内的众多文物保护单位,要很好地宣传、展示,让世人了解它们的文物价值、科学价值和名人效应。
二是保护下来的159座古建筑,应发挥文化单位、民间社团使用和管理的功能。像省姓氏源流研究会的陈氏和卢氏研究会都提出对三坊七巷陈氏宗祠、卢氏宗祠的使用权。让文化单位和民间社团有组织、有领导、有保护地使用和管理,可以发挥这些古建筑的作用,传播文化,也有利于保护。文物部门可以监督管理。
三是可扩建一些博物馆和展览馆。像名人故居搞名人宣传,听雨斋、陈衍的匹园、光禄吟台,原先是文人聚会吟诗的地方,还有新四军办事处,可以创设一些场景进行再现,文人的好作品可通过书法展示出来,丰富展览的内容。不要仅满足现有的严复、林觉民及沈葆桢纪念馆,还有一些藏书家、名流学者的故居都可宣传,内容多一点,可看性强一点,这样游三坊七巷的时间就不只半天。
赵麟斌:
以古籍书店为龙头
打造闽都文化产业
“三坊七巷成为全国历史文化名街后,应该在保护、挖掘、还原历史上加大力度。特别是文化底蕴方面,要充分挖掘。”赵麟斌说,比如南后街,切忌变成纯粹的商业街,应在历史、文化建设上多做文章,多加体现。
为此,赵麟斌和福建师大易学研究所所长张善文教授邀请市新华书店的同志,与师大、闽江学院的专家、教授策划恢复南后街的古旧书店,并以此为龙头,打造闽都文化产业。
具体说来,就是设想在南后街闽都古旧书店的基础上,成立三坊七巷历史文献研究民间学术机构,广收建国以来影印的、点校的、整理的重要古籍,展示、收集福州历代珍稀旧版文献资料,成为介绍闽都文化的博物馆和重要展示窗口。
赵麟斌说,明清时期,南后街有20多家书店,还有刻书坊。我们有文化内涵、底蕴,掌握了历史文脉,才有信心打造福州文化产业品牌——即闽都古籍书店要以最高的标准,打造成东南沿海闽台地区中国古籍线装书、旧版书、近60年来新版古籍书交易、交流中心,成为与北京琉璃厂的“中国书店”、上海福州路上的“上海书店”齐名的三坊七巷品牌的闽都古籍书店。
此外,要将三坊七巷名人在历史、学术上的贡献、闽台姻缘与关系考证、整理出来,在名人故居展示。让来三坊七巷旅游、参观、学习的人,了解闽都文化内涵。
成立古籍书店,弘扬闽都文化,政府不单要有必要的物质投入,还应发挥高校专家、学者的智囊库作用,让其参与福州重大文化建设,为三坊七巷的旅游、申遗、福州传统四大书院的恢复出谋献策、提供学术上的支持。要以三坊七巷入选十大历史文化名街为契机,在全国、全世界打造一枝独秀的闽都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