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弘扬闽都文化 焕发首邑风采

2010-06-25 09:38:44来源:福建日报

  近一个时期,研究、宣传地域文化渐成热潮。诸如陕甘文化、齐鲁文化、巴蜀文化、江淮文化、岭南文化、吴越文化、闽南文化、客家文化等等,常见书刊报端。如果说,正是这些多彩多姿的地域文化构成星河灿烂的中华文化,那么,闽都文化就是其中一颗璀璨的明星。

  闽都文化,滥觞于古代闽江下游出海口,覆盖闽江流域大部分地区和闽东多数市县,影响及于全省各地。她是在昙石山文化为根基的土著闽族文化基础上,不断吸收外来文化,如越文化、楚文化、商周青铜文化、儒家文化及佛教、道教文化、西方近代文化而逐渐形成和发展起来的。每一次与外来文化的接触、融合,都使得闽都文化的内涵更加丰富,积沉更加深厚。闽都文化在她成长的历史过程中,有过许多阶段和不同形态,其中最具特色也最为辉煌的是闽越文化、理学文化和船政文化。福州市郊闽侯县的昙石山文化遗址,反映了距今5000年到3000年闽族先民的生活状况和文化特征。遗址表明,闽族先民从氏族社会迈进了阶级社会门槛。大量出土的印纹硬陶器具反映闽族文化已经成型,并与中原商周时期青铜文化有过交流。战国时期,于越国为楚所灭。于越族部分后裔入闽,带来了相对先进的物质文化。汉朝建立,汉高祖刘邦于公元前202年封无诸为闽越王,都冶为城(冶城即后来的福州),建立闽越国。闽、越两族原本习俗相近,在结合和交融中形成了闽越文化。喜食海产、水行山处、断发文身、蛇为图腾、多种信仰等闽族文化一些特征,成为闽都文化的因子,长期保留下来。从晋末“永嘉之乱”到宋代,中原汉族士庶为躲避战乱,多次大举南迁。衣冠入闽,带来先进的生产力,也带来在中原长期占统治地位的儒家文化,以及佛、道文化。唐朝以后,福州作为八闽行政中心,经济文化逐步加快发展,倡学兴教渐成风气。王审知治闽,重农商,也重文教,福州文风由此益盛。宋代以后,福州书院林立,学子广布,文风鼎盛,登科名世者尤多。宋代福州有进士2247名,超过各州、军。南宋朱熹集理学之大成,开创闽学,广收弟子,理学文化在福州蔚然成风,“城里人家半读书”“路逢十客九青衿”是当时生动写照。理学成为中国封建社会后期的主流思想文化,深刻影响其后六七百年。鸦片战争之后,福州辟为“五口通商”口岸之一,成为对外开放的窗口。清朝洋务派左宗棠、沈葆桢等人本着“师夷长技以制夷”的宗旨,在福州马尾创办福建船政,设立船政学堂,引进西方办学模式,传授近代科技知识,培养应用型专业人才;同时,还派留学生到西欧学习。作为中国近代第一所高等实业学堂,船政学堂创办46年间,培养出600多名学生,人数虽少,但影响很大。这批学生,对中国社会的近代发展和现代化进程,包括军事、经济、政治、文化等方面,都发挥了巨大的推动作用。严复、陈季同、魏瀚、陈兆锵、罗丰禄、王寿昌、巴玉藻、王助、邓世昌、詹天佑、萨镇冰等等,这批船政学人成为时代骄子,传颂他们的名字,至今仍让人肃然起敬。他们赤诚爱国,有的大量翻译西方名著,以新知开启国人觉悟,呼吁救亡图存。严复因此被毛泽东称为最早向西方寻求真理的代表人物之一。有的引进西方先进科学技术,造舰船、造飞机、开矿山、修铁路、办电报,推动我国近现代工业和制造业的发展进步。他们奠定中国近代海军的基础。以福建船政为基础而孕育发展起来的船政文化,是中国由传统向近代过渡时期的崭新文化形态,是闽都文化发展史上的又一个高峰,也是近代中国先进文化的旗帜。

  闽都文化,也称福州文化。福州是历史文化名城,八闽首邑,素称“海滨邹鲁”。由于优越的自然条件和地理环境,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福州自汉初即为闽越国都,此后2200多年中,虽然建置沿革、辖区屡有变更,但作为八闽首邑始终处于福建政治、经济、文化的中心地位。崇文重教、修身齐家、为国家读书、为民族献身成为这个城市最显著的特征。生于斯、长于斯的闽都文化自然成为闽文化的典型代表。闽都文化是在儒家文化长期的全面的改造融合中发展起来的,所以她是中华文化的一个组成部分。但是,闽都文化植根于海边江畔,福州临海,海上交通发达,自古和台湾等外岛联系密切,闽都文化又具有海洋文化的某些特点。值得庆幸的是,闽都文化的历史载体,有许多至今仍保存于我们身边。昙石山文化遗址、三坊七巷、船政学堂是其中的瑰宝。我们漫步在这些遗址院落、坊巷宅第、工场学堂,仿佛穿越时空隧道,重见往日辉煌。闽都文化的历史信息和蕴积层面通过这些实物景观,不但可以心领神会,而且可以眼观手触,无疑更增添了她的光彩和魅力。

  近年来,中共福州市委、市人民政府大力推进文化建设,组织力量,研究宣传闽都文化。这有助于海内外各界人士更好地了解福州这座历史文化名城,也有利于推行文化强市战略,增加城市竞争力。福州把“开眼看世界”第一人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作为城市精神,形象地概括了福州人开放博大、兼容并蓄的精神境界,开风气之先、谋天下永福的思想品格,必将进一步激励闽都儿女虚心学习,与时俱进,开拓进取,把福州建设得更加美好!正是在这样的氛围中,“闽都历史文化研究中心”在闽江学院应运而生。即将结集出版的《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闽都文化》,是“中心”最近召开的闽都文化专题研讨会的丰硕成果。这些论文从不同角度、不同视野研讨闽都文化,既有具体细微的研究,又有高屋建瓴的宏论;既有历史轨迹的钩沉,又有对现实问题的探究;既揭示了中华文化的多样性,又彰显了闽都文化的独特性。有高度,更有深度,可喜可贺,但不可就此止步。闽都文化的内涵还须挖掘,意蕴有待阐发。希望有志于此的专家学者,继续努力,深入研究,以期取得更大成果,为推进福州乃至全省的文化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作出新的贡献。

  (本文是作者为《多元文化视角下的闽都文化》写的序言,标题为编者所加。)

作者:黄瑞霖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