挑灯夜战 精雕细琢
昨日下午6时,记者实地探访我市“五大战役”重点建设项目——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工地。
在光禄坊刘家大院,推开虚掩的木门,廊间的简易灯格外醒目。踏进宽敞的庭院,福州建工古今文物保护工程有限公司的工人正在各自的岗位上忙活。
铺斗底砖的工人正蹲在地上把砖块摆齐,做花格窗的大叔正在把木条和水泥支撑的格子一层层摞起来,木匠们正用锯子锯着木条……铁锤的“砰砰”声、电钻的“嗡嗡”声、锯子的“吱吱”声不绝于耳。
在大院里靠左边的长廊内,摆满了抛光干净、形状各异、大小不同的木料,空气中萦绕着淡淡的杉木香。原来,这是修复古建筑雕刻小组工作处。小小的廊间,摆着一张几条木板拼成的长条桌,桌上有200多把型号不同的刀具,分别为圆刀、平刀和三角刀。桌上还有大小不同的木槌,等待雕刻的木块以及电木铣、磨光机、三角尺、铅笔、锯子等工具。
组长陈建先正在给一段半米长的木头修边(即细雕)。在用铅笔画好形状之后,他又仔细对照图纸,核对数据,在确认无误之后,便用木槌和大号的平刀把周边多余的木料敲碎,再用中号的平刀把边边角角修理整齐,最后用小号的平刀抛光、去掉毛边和木屑。
陈建先的旁边,3名组员正在给一段梁木雕刻扇形吊兰(如图)。组员兰龙辉雕刻的吊兰已经进入画线条阶段了——即给花瓣和叶片添上脉络。他先用小号的平刀把花朵、叶片细细地打磨光滑,再用三角刀在花瓣上刻上深浅不一、粗细不均的几条细纹,反复6次之后,一朵盛开的花儿呈现在记者面前。
晚上7时,吃过晚饭的雕刻组成员重新坐在桌前,继续之前没做完的活计。“最近全市上下按照统一部署,大干150天,打好五大战役。我们不能落后,往常晚上9点半下班,现在延长到了10点。原定10月5日前完工,但通过延长工作时间、增加人力等措施,我们有把握在保证质量的前提下,提前至9月20日完成所有雕刻工作!”陈建先满怀信心地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