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人文传千秋 福气暖榕城

——福州创建全国文明城市纪实

2010-11-17 08:27:56来源:新华网

    这是福建古代海洋文化摇篮和先秦闽族发源地的福州昙石山遗址新馆开馆现场(资料照片)

    新华网福州11月16日电(记者梅永存、沈汝发、涂洪长)这是一座美丽之城,鼓山苍翠,西湖澄澈,满城可见“长须美髯”的大榕树。这是一座文化之城,“三坊七巷”书声犹闻,“激情广场”欢歌不断。

  “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赋予这座城市追求发展与开放的魂魄。在日新月异的变化背后,是一座走过2200多年历史的古城对“开风气之先,创天下永福”的美好愿景。

  这里就是榕城福州——“有福之州”,文明之城。

文化传承:闽都古韵重构新人文

  文化,是一座城市的魂魄。翻开历史书页,榕城人杰地灵,文气沛然。今日的福州,闽都文脉传承不息,历久弥新。

  “走三坊,逛七巷,这里的故事不一样,三坊七巷都是景,一步一换一个景,三坊七巷古韵浓,一墙一瓦一首歌。”这首快板童谣唱的就是素有中国“明清古建筑博物馆”和“城市里坊制度活化石”之称的“三坊七巷”。

  “‘三坊七巷’是福州历史文化大观园,也是福州城市精神的发源地。”福州市三坊七巷管委会副主任叶子文说,“三坊七巷”是福州“闽都文化”的重要载体,对它的修复是对城市文脉的一种延续。

  2006年起,福州市投入40亿元,按照“修旧如旧,保持总体坊巷格局、风格、风貌不变”原则,全面修复“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2010年6月,“三坊七巷”以得票最多荣登由中华文化促进会等单位主办的“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评选榜首。

  福州人文资源丰富,文物古迹众多,现有市级以上文物重点单位200多处。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福州市积极推进旧城的保护与改造,挖掘其中的人文资源和历史内涵,以发扬和光大独特的闽都文化。

    近年来,福州市安排6亿多元建设船政文化主题公园,修复船政衙门等文物古迹;建成福建古代海洋文化摇篮和先秦闽族发源地的福州昙石山遗址新馆;投入3亿多元将脱胎漆器、闽剧、寿山石雕等传统表演艺术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列入保护范围;成立闽都文化研究会,举办闽都乡学讲习所,传播闽都文化。

  在文明城市创建中,福州市以提炼城市精神为载体,增强市民对城市的认同感和自豪感。2008年3月,福州市委文明办主办了福州城市精神评议活动。4个月内,征集了城市精神1700多条,经过3轮投票评选,林则徐的名言“海纳百川、有容乃大”被确立为福州城市精神。

  闽都文化的接力与创新也体现在日常生活中。“古节新过”活动在福州开展得有声有色。如“关爱孝敬老人,构建和谐社会”为主题的“拗九节”、邻里结缘互爱为主题的“邻里节”等。

  “传统节俗融入现代文明,在文明城市创建的不断创新、提升和拓展,让市民真正领略到传统文化与时代精神有机结合的深刻内涵,实现了新时期文明城市的人文重构。”福建省委党校教授林怡说。

  “我为人人,人人为我。”城市的发展是为了人,一个城市的文明合唱,市民群众的参与自然是不可或缺的声部。

  “6年多来,大家每天坚持来这里唱歌,我们歌友都非常热爱‘激情广场’,这是让我们老百姓能够快乐、健康娱乐的地方。”福州市民张海珍说起“激情广场”兴致高昂,“大家都来唱歌跳舞了,打麻将的少了,家庭纠纷也少了。”

  “激情广场”始于2004年,发端于几位喜欢音乐的市民自发组成演唱小方阵,在福州温泉公园自弹自唱、自娱自乐。这种新颖的草根文化活动很快得到市民的欢迎与青睐。2005年,福州各大公园相继免费开放,“激情广场”大家唱随之像雨后春笋般涌现在福州的各大公园和广场。

  福州市委文明办主任杨凡说,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福州市调动全民参与,让市民在积极投身文化活动中满足自身文化需求。

  从2006年起,福州市每年举办以“书香榕城”为主题的读书月活动。与读书月活动交相辉映的是一大批文化论坛在福州纷纷涌现。闽都大讲坛、乡学讲习所、国学讲堂、新知讲坛、少儿蒙学学堂等各类讲座,成为市民了解闽都文化、提高素质的阵地和窗口。2009年11月,在全国全民阅读活动经验交流会上,福州市获评“全国全民阅读活动先进单位”称号。

环境优先:“显山露水”宜家又宜业

  抬头见蓝天,推窗一片绿。一座让人依恋的城市离不开良好的环境质量。

  “早晨爬乌山,锻炼一下身体,呼吸新鲜空气;晚上吃完饭,和老伴到三坊七巷散散步;双休日,孙子回来了,带他们到白马河公园逛一逛,河边走一走。”这是福州市民郑铁焰退休后的幸福生活。

  这得益于福州市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持续改善城市环境的努力。福州市园林局局长刘晓明说,为了实现“显山露水”,福州市依据“山环水绕、面江向海”的自然条件,严格控制山水周边的城市建设,利用城市山水资源、建设山水宜居城市。

  刘晓明说,福州市持续加强植被和地貌保护,加大城市园林绿化投入力度,仅2008、2009年两年就投入12亿元绿化专项经费,采取规划扩绿、征地增绿、拆房建绿、拆墙透绿等多种途径来增加城市绿化量。

  “福州正朝着‘城在山中、山在城中、碧水入廓、古城拥翠’的山水园林城市稳步迈进。”刘晓明说,至2009年底,福州拥有公园景区45座,建成区绿化覆盖率达39.25%。

  同时,福州市加大环保基础设施建设力度,开展流域性、区域性、行业性环境综合治理工作,打造生态之城。近5年,福州累计投入环保资金140多亿元,生态环境质量各项指标持续位居全国前列,连续多年保持“国家环保模范城市”称号。

  闽江学院副院长赵麟斌教授认为,在创建文明城市过程中,福州市把城市规划建设与管理、保护生态环境、美化市容市貌作为文明城市创建的切入点和重要载体,走出一条传统与现代相交融、文化与经济相促进的宜居宜业城市建设之路。

民生为大:普惠工程奏响和谐音

  “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民生水平是对一个城市文明程度的重要考量。

  60岁以上的老人只要拨打一个电话,就能享受就医、送餐等一系列服务。这是福州市水部街道新推出的居家养老服务模式。“非常方便,让我们切身感受到社区的温暖。”68岁的社区居民郑景俊说。

  福州市是全国最早实施“居家养老”的城市之一。据福州市民政局介绍,2008年,福州市出台政策,在城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中心、街道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站、社区成立居家养老服务点,为70周岁以上、生活难以自理的低保老人提供服务。现已建立起以居家为基础、社区为依托、机构为补充的养老服务体系,保障市民老有所养。

  改革开放以来,福州经济持续高速增长,2003年起,福州城市综合实力已跃居全国省会城市10强之列。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市民对精神文明需求不断提高。

  福建省副省长、福州市市长苏增添表示,在文明城市创建过程中,福州市始终坚持以人为本、民生优先,着力改善民生福利,保障市民学有所教、劳有所得、病有所医、老有所养、住有所居。

  2010年7月,中国环境规划院发布调查报告,根据中国环境宜居城市监测指标体系,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位居宜居城市榜首。

  福建省委常委、福州市委书记袁荣祥表示,创建全国文明城市是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要求,是构建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是提升城市竞争力的必然选择,是持续改善民生的有效载体。福州市将以此为平台,进一步加快发展步伐,提升发展质量,让最广大人民群众更多地共享发展成果。

责任编辑:叶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