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美景醉人 游客纷至沓来
——“十一五”期间我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700多万人次
核心提示:“十一五”期间是我市旅游业发展较快时期,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8747.38万人次,比“十五”期间增长113.5%;旅游业总收入1055.64亿元,比增68.1%。其中,接待入境游客307.94万人次,比增106.9%;累计创汇33.53亿美元,比增209.3%。
2009年,我市接待国内外游客总数首次突破2000万人次,旅游总人数和国内游客数量居全省第一位。“十一五”期间,旅游经济正成为我市国民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在产业结构调整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大力培育特色品牌旅游核心竞争力增强
“十一五”期间,我市先后组织编制了《福州市旅游发展提升策划》《福州市温泉旅游总体规划纲要》《旗山旅游总体规划和控制性详细规划》等,仓山、晋安、鼓楼和福清、长乐、闽侯、连江、永泰、闽清等县(市)区也先后组织编写了旅游业发展总体规划、旅游区(点)规划等。“十一五”期间,我市还加大旅游业重点项目建设力度。2006年以来,全市共推出旅游招商项目53项,签约项目15项,总投资金额达98.96亿元;旅游在建项目21个,总投资金额达53.65亿元。“十一五”期间,福州市旅游业新增一批国家级特色旅游品牌,增强了旅游核心竞争力。
2008年,永泰县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县。
2008年,永泰县、连江县被评为中国温泉之乡。
2009年,三坊七巷被入选中国十大历史文化名街。
2010年,长乐市被评为中国优秀旅游城市。
2010年,三坊七巷历史文化街区、鼓山、于山被评为国家4A级旅游景区。至此,我市共拥有国家森林公园、青云山、石竹山、三坊七巷、鼓山、于山等6个国家4A级旅游景区。
2010年底,国土资源部公布首批中国温泉之乡(城、都)和地热能开发利用示范单位。福州市与重庆市、天津市同时获得中国温泉之都称号,我市也成为全国省会城市中率先摘取中国温泉之都的城市。
另外,我市还有长乐董奉山被评为国家森林公园,晋安寿山被评为国家矿山公园,天门山景区被评为国家水利风景区,福清天生林艺园和永泰天门山农业观光园被评为全国农业旅游示范点,马尾造船厂被评为全国工业旅游示范点,永泰县嵩口镇被评为中国历史文化名镇。“十一五”期间,我市充分利用丰富的旅游资源,启动了三坊七巷保护修复工程、船政文化开发建设工程、闽江游工程、昙石山遗址保护工程、福建寿山国家矿山公园核心园区工程、贵安温泉旅游度假区工程、云顶旅游开发工程等一大批项目,在加强资源和环境保护的前提下,加大开发和整合力度,初步创建了若干品位高、特色突出、配套完善的国家级旅游景区,初步形成了旅游产品体系。
注重先行先试谱写对台交流新篇章
“十一五”期间,我市抓住闽台“五缘”优势,注重先行先试,在“海峡旅游”品牌培育上取得了明显突破,谱写了海峡旅游交流和合作的新篇章。
2006年以来,我市先后启动本市居民赴金门、马祖、澎湖地区旅游,拓宽了两地人员交流的渠道。
2009年,通过“两马”航线的往来人数达到9.9万人次,成为“两马”直航开航以来全年客流量最多的年份。
2008年12月和2009年3月,实现“福州—台北”空中客运直航和“福州—马祖—基隆”海上直航。
2009年5月,启动福州暂住人员赴台湾旅游首发团,开展在榕暂住1年以上的大陆居民经福州赴台旅游试点,突破了原来只有已开放的25个省市居民可以赴台旅游的限制,有力推动了榕台旅游业的交流合作。
2010年5月,我市赴台举办旅游交流会,重点推介福州温泉旅游线路,扩大了福州温泉在台湾的影响力。推介会上,福州7家旅游团体与台湾25家旅行社分别签订了业务合作协议。
加大宣传营销打造福州旅游形象
“十一五”期间,我市旅游业在旅游市场开拓、旅游宣传营销、旅游协作推介等方面成效明显。
——与中央电视台、东南卫视、台湾东森电视台、福建高速大巴网等媒体合作,制作了一批有广泛影响的福州旅游宣传品,推介福州旅游品牌。
——开办《玩转福州》电视专题节目,实现了旅游宣传在本土媒体上的创新。
——2009年5月,福州日报社等单位联合开展“十佳旅游景区”、“十佳旅游线路”评选活动,吸引众多市民参与投票,产生巨大反响。
——开展福州旅游主题口号和形象标识征集工作,确定“温泉古都,有福之州”旅游主题口号,还赴重点客源市场城市,成功举办上百场福州旅游宣传推介会,扩大了福州旅游影响。(记者 祁正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