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福州的“獬”

——林白水

2011-01-14 15:12:17来源:文化生活报

      林白水(1873—1926),福建福州青口乡青圃村人,是辛亥革命时期报界的先驱,著名的报人。只因他蒙上不白之冤,建国后又受“左”的干扰,有人也就见风使舵,批评他“拿军阀的钱去办报”,“有奶便是娘”,“偏激乱骂人”、“死不足惜”,而不说他为真理而战斗,为革命而牺牲。1985年7月30日,民政部已正式追认林白水为革命烈士。林白水是广大新闻工作者心目中的人杰和鬼雄,是新闻工作者敢于说真话实话的榜样,是敢于与封建军阀作坚决斗争的代表,是中国新闻界和福州的骄傲。

      名字涵义

      林白水,原名獬,字万里,号少泉,晚号白水,笔名有白话道人等20多个。不管是名,还是字、号,都值得推敲,都有其内涵。

      獬,是古代的野山羊,传说能辨别曲直,专用头角顶坏人,帮助好人。他的父亲林钧给他起了这个怪名,用意很清楚,林白水实践了父亲的希望。

      万里:是奔腾万里或志在万里的意思,显示雄心壮志,展现钢强意志。

      少泉:父亲林钧号剑泉,他是儿子,故号少泉。泉水清纯,即使是“少”,亦属难得稀奇。

      白水:“泉”字上下分开,即白水。他曾说:“吾乡青圃的白水山是我他日魂魄之所依也。”他留恋故乡的白水山,眷念清纯的白水,象征他“生平不作亏心事”。也有人分析说,“泉”字分成两半,寓意身首分离,以身殉报之意。

      白话道人:无疑是倡导白话文的意思。他在“五四”前的1901年,就用几乎是口语化的白话文写作。

      家教春风

      林白水从小就受到良好的家教。他的父亲林钧中过举,但不满官场腐败迫不得已去当私塾先生。母亲黄玉芝是书香门第的大家闺秀,学史通经,知书识礼,精工刺绣,善做女红,操劳家务。而林白水天赋聪颖,读书过目不忘,14岁就读完十三经,记忆力强,理解力更强,被亲友长辈誉为神童;作诗填词也受到名家赞扬。他母亲认为应该找一个良师教导,才不辜负这天赋的才能,所以就把他送到娘家,与表兄黄翼云、表弟黄展云一起拜当时著名的文士高啸桐为师,接受严格的教育。

      1894年(甲午年),林白水的叔叔林履中带领扬威舰与敌血战,失败后蹈海殉国,这对林白水震动很大。面对清贫的家境,他只好写对联,作寿联,换取报酬,补贴家用,又到浙江知县林伯颖家担任私垫教师,林纾主讲旧文学,他主讲新文学。同时,他也悟出改变弱国的必要。

      创办学校

      1899年,他与表兄弟黄翼云、黄展云,还有从日本振武学校毕业刚回国的方声涛,以及正在南京水师学堂学习的郑权等五人,创办福州第一所新式学堂,叫“蒙学堂”,校址设在福州文儒坊卢厝祠。学校的费用全由林白水筹措。这个学校是辛亥革命的摇篮,培养了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中的“福州十杰”。

      之后,林白水又在老家创办鳌峰学堂,后称青圃小学,现称青圃中心小学。

      到上海后,他又与蔡元培等人筹办“爱国女学校”,蔡元培任校长(那时称总理),林白水任教务主任(监督)。与此同时,林白水又与蔡元培等人创建“中国教育会”组织编写教科书,宣传教育救国,鼓吹革命。

      报坛先驱

      1901年6月20日,项藻馨先生创办《杭州白话报》,林白水为主笔,发刊词《论看报的好处》,就是他写的。之后,林白水又独自创办了《中国白话报》。他提倡民主,认为官吏“是替我们百姓办事的”,“天下是我们百姓的天下”,“倘使把我们这血汗换来的钱粮拿去三七二十一大家分去瞎用”,“又没有开个清帐给我们百姓看,做百姓的还是拼命地供给他快活,那就万万不行的”。这种民主思想在1903年就说得如此通俗透彻,真不容易!

      林白水写新闻报道尖锐深刻。1921年初,林白水创办《新社会报》,他想“树改造报业之风声,做革新社会之前马”,关注平民生活。《国闻周报》赞扬林白水是“苍头异军突起,报界风尚为之一变”,但这《新社会报》只办了一年多就被封闭,林白水只好砍头去掉“新”字,改名《社会日报》。1923年,林白水因揭露曹锟贿选而被软禁在侦缉处三个多月,直到曹锟“胜”选后才被送回家,《社会日报》也才复刊。

      以身殉报

      1911年10月10日武昌起义后,他回到福州,提出立法、司法、行政三权分立的主张,被公推为法制局局长。1913年,因袁世凯久慕其大名而被聘为总统府秘书,利用其职务驱逐了福建的混世魔王彭寿松,揭露了贪脏舞弊的财政总长陈澜生和交通总长许世英,为百姓说话办事。

      林白水从1901年到1926年,驰聘新闻界26年。他写文章,犹如风驰电掣,洋洋洒洒,一大篇文章顷刻立就,内容深刻隽永,犀利诙谐。他以独特的敏感、深邃的观察,发端于苍蝇臭虫之微,而归结于时局大政,不管是唾骂挖苦、冷嘲热讽,信手拈来,自成妙谛;嬉笑怒骂,皆成文章。他歌颂理想,鞭笞庸陋;他既擅长文言文,又娴热白话文,难怪有人称赞他是“文运中的骄儿,舆论中之飞将”。

      他写了很多文章,据他的女儿林慰君教授说,现在“能找到,也不过十分之一”。现再选几篇说明他文风之犀利和殉报的精神。

      贺慈禧七十大寿联

      1904年,慈禧太后七十大寿,全国上下准备“万寿庆典”。大小官员和拍马小人想方设法讨得慈禧欢心。这时林白水也作一对联在上海《警钟日报》上发表:

      今日幸西苑,明日幸颐和,何日
     再幸圆明园?四百兆骨髓全枯,
     只剩一人何有幸!
     五十失琉球,六十失台海,七十
     又失东三省,五万里版图弥蹙,
     每逢万寿必无疆!

      上下联既对仗又对比,通俗灵巧,列数慈禧只管自己享受,不顾百姓死活,更不顾国土流失,读后,真是令人拍案叫绝!

      揭发潘复的两篇文章

      潘复是位很有心计而卑鄙无耻的政客,听说要去山东当省长,林白水写了一篇题目很长的文章,题目是《山东全省好矿都要发现了,矿师潘大少爷恭喜山东人发财》:

      你们山东人应该知道,你那位贵同乡潘大少名复,快要做山东省长了。讲起这位潘大少,他做官成绩,实在可惊。他统共做了一年零几个月的财政次长兼盐署署长,在北京就买了两所大房子,连装饰一切,大约花去十万块钱。又在天津英界,盖了一座大洋房,光是地皮,就有十亩之大,一切工程地价,统共花去十五万块钱。你想,一年半的次长,能有二十五万买房子的大成绩。……

      林白水指名道姓,具体揭发;潘复看后气急败坏!到了1926年8月15日,林白水写《官僚之运气》,潘复看后,恼羞成怒,迫不及待要下毒手。潘复自诩为军阀张示昌的高级智囊,他深通时务,长袖善舞,为了敛财不惜低三下四。潘复字馨航,馨航与肾囊谐音,所以林白水就灵活地调侃说他是张宗昌的肾囊。这篇文章不短,引几句如下:

      狗有狗运,猪有猪运,督办亦有督办运;苟运气未到,不怕你有大来头,终难如愿也。某君者,人皆号为某军阀之肾囊,因其终日系在某军阀之袴下,亦步亦趋,不离晷刻,有累于肾囊之累赘,终日悬于腿间也。此君热心做官,热心刮地皮,因是有口皆碑……

      这个绰号一出,“馨航”,也就变成“肾囊”了。潘复看到这篇文章后,拿着报纸向张宗昌哭诉,张宗昌一听,怒不可遏,以“通敌有据”罪,立即逮捕枪决。林白水好友立即想方设法援救。杨度、叶恭绰、蒋大可等人不遗余力找到张宗昌苦苦哀求,张宗昌应允暂缓执行,但命令送到宪兵司令部,借口说时间晚了,已被枪决了。其实,这是潘复搞的鬼。据叶恭绰记述:张宗昌下暂缓令是夜里两点钟,而林白水写遗嘱是“夜四时”。当时明明还活着却说已被枪决了。林白水的“遗嘱”如下:

      我绝命在顷刻。家中事一时无从说起,只好听之!爱女好好读书,以后择婿,须格外慎重。可电知陆儿回家照应。小林、宝玉和气过日,所有难决之事,请莪孙、淮生、律阁、秋岳诸友帮忙。我生平不作亏心事,天应佑我家人也。

                                           丙寅八月七日夜四时万里绝笔两斜街宏庙二十号

      林太太、外玉器两件,铜印一个,又手表一个。书信末,盖一印章,上刻“上莞张次溪藏”,魏体朱文。据林慰君教授说:“这信封不是原物,‘遗嘱’两字是另写的。”由林白水生前好友张次溪保藏,张次溪“文革”前逝世,此物转交给他的儿子保管。1984年,林慰君回国后,才从张家取回。另外,还有一处不容易看清楚,即落款“万里”两字中间,盖个篆体的“林万里印”。

      林白水就义后,北京报人,发表宣言,召开追悼会,还有一千多人到林白水家里吊祭。1928年8月19日又在全浙会馆召开林白水追悼会。大堂正面悬挂“国家正气,革命先驱”的横额。对联是“以身殉报,为国捐躯”,对一代报界巨人的评价,倒也正确,并不过分。

      1984年,林白水的女儿林慰君教授返乡,在青圃召开林白水就义五十八周年座谈会,她的表弟吴启训找她,交给她一幅孙中山写的横幅,上书“博爱”两字,上款:“少泉先生正”,下款“孙文”。这幅墨宝是林慰君的族叔林建书在“文革”期间托他的外甥吴启训保存,现在“完譬归赵”。

      如今,林白水纪念堂已座落在青圃白水山麓,苍松修竹映绿,金桂茉莉飘香。这位救国图存的革命志士、实说直言的报界先驱,历史会铭记他,人民会纪念他。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