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从安居乐居美居到宜居

2011-01-17 09:22:24来源:文化生活报

      安民巷旧居,从爷爷位起至今有百余年了。爷爷善细木,手艺不俗,小有名气,他制作的红木大橱和楠木椅桌至今还在用。爷爷之所以从长乐偏僻的大山脚下迁到安民巷,想是三坊七巷居多大户人家,精致的细木物品更容易得到赏识,活接得多些的缘故吧。三坊七巷这个名词,我少时已耳熟能详,近十几二十年来声价倍增,被誉为中国明清建筑博物馆,成了金灿灿的福州名片,不久前又获中国历史文化名街之殊荣,名噪遐迩。我生于斯,长于斯,度过半百人生。

      安居三味

      三坊七巷中属于保护的名宅有130余座,当年号称曾半街的大宅是其中之一。听专家说,这是一座明代建筑。寒舍就在这曾乐大宅里,确切地说,只是大宅的一角落。从寒舍前半部分一根顶梁柱,竟没顶位屋脊横梁(短了三四尺)看,足见当时爷爷捉襟见肘的经济窘境。这般简陋的旧居,竟能历百年风雨而安然自在,亦属不易。

      建阁楼,不能不说爷爷高明。这阁楼,平时放杂物,做大水——福州人称发洪水叫做大水——时便是安身之所了。大约是1948年吧,一日早上,大水从文儒坊北边漫来,转眼间寒舍即被淹没,福州顿成泽国。一家人躲上阁楼,靠小土灶烧饭配橄榄咸,与大水对觑。这次大水可谓大矣,不少大孩子把木板甚至棺材板当船划,在巷子里撑来撑去嬉戏一番。待大水退去,木壁上留下水痕有一米高,多年不褪,地上土油(淤泥)有一寸厚。

      新中国成立,新社会取代旧社会,人民当了家,社会生态根本改变了,一派欣欣向荣景象。福州修筑了防洪提坝,大水从此成了福州人的历史记忆。

      寒舍还是那寒舍,因为人口增多了,也就变小了。十口人住三个小房间,只好把阁楼当卧室住上了。寒舍仅足容身,却不言苦,因为心中明白,百业待兴,国家还穷,全国人民艰苦奋斗,一心只想为社会主义大厦添砖加瓦,安贫乐道,没有什么物质欲望。然而,寒舍的麻烦并不因为你以苦为乐而消失。比如,有两只猫上屋顶打斗,麻烦就来了。遇到猫儿叫春,几只猫上屋顶打打闹闹,就更苦了。一场打闹下来,屋瓦只要破碎三五片就够你受了。修补一片瓦,得翻一大片,还落下一堆瓦砾和尘土,真是牵一发动全身。一年来这么几次,既花工又花钱,你说烦不烦累不累?再说夏季下大雨,小小天井盛不了便往上漫,加上外面大天井水满倒灌进来,屋里就成一片汪洋。砌在小天井上金鱼池的金鱼游了出来,小儿女乐了忙捞鱼,大人急死了得抢搬冰箱什么的,一夜难眠。这样的水漫“金山”情景,每年都会有一两次。

      最叫我惆怅的是1976年那场冰雹。那一日,夏日炎炎,骄阳似火,瞬间乌云密布,冰雹从天而降,小如珠,大如鱼丸,砸得屋顶噼噼啪啪响个不停,短短几分钟,屋瓦破碎,仰望上去百孔千疮。一会儿大雨瓢泼,寒舍无处不漏水,活脱脱成了水帘洞,惨不忍睹。来不及寻物盛水,床铺已湿透,睡觉成了奢望。不由想起杜甫“安得广厦千万间,大庇天下寒土俱欢颜,风雨不动安如山”诗句来。

      乐居得意

      人的居所叫房或屋,动物的居所叫穴或巢或窝。可见,房屋的历史跟人类一样古老。“居者有其屋”。对居屋的选择,反映出社会生态状况,人的生存状态。于是乎,帝王居所称宫殿,权贵居所称侯门、官邸,平头百姓居所称平房,富人居所称豪宅,贫民居所称茅屋、蓬门云云。

      共和国航船在邓小平操舵之下,驶进改革开放新时期,全党全国以经济建设为中心,聚精会神谋发展,让人富起来,社会生态日益优化,国变富,百姓腰包鼓了起来,乐道不安贫了。很明显的一点,安居已不满足,乐居的热望萌生。顺乎此,一片片住宅楼如雨后春笋破土而起,蔚为壮观。我怦然心动了。儿女读中学了,一家四口只能挤在二个房间的旧居毕竟小了,老了。

      上世纪八十年代,如愿以偿迁入新居,一家人可高兴了。新居不大,但有二大一小三间卧室,一厅一厨一卫,比之旧居,自有一种“美哉轮矣,美哉奂矣”的喜悦。新居地处繁华商业圈内,更是锦上添花。杜甫那千年美梦,如今变为了现实。杜甫倘若有知,必定吟出感慨万千的新诗篇来赞美。

      迁入新居,最高兴的,莫过于老伴了。就拿这间小小卫生间说吧,已让她发出“解放了”的赞叹。住旧居日子里,不论盛夏还是严冬,不论刮大风还是下暴雨,天天夜里她不得不做的一件事,就是提马桶到几十米远的指定点倾倒,回来还得露天洗刷一番。如今真解放了,结束了,不让老伴不高兴都不行。此事看起来很小,其实不然。告别祖祖辈辈离不开的马桶,意味着千余年来落后贫穷的生活方式宣告终结,现代文明生活方式深入百姓家,意义非同凡响。改革开放开辟出一条走向现代文明社会的新通道。

      美居怡然

      住了十年,对新居不高兴了,嫌面积小,卫生间才一个,阳台不大,光线不足;嫌小区没绿地,无草无木无花,没有公共活动空间与场所;嫌外部环境嘈杂,空气不够新鲜,像活在水泥树林里……反正新居在心中也变“老”变“旧”了。

      细想起来,这样的不高兴是正常是好事。人的心理需求是与社会发展水平相互动的。心理需求是层愈提升,表明社会愈进步愈和谐安定愈繁荣昌盛。共和国诞生之后,人求安居乐业;改革开放了,乐业而求乐居;步入新世纪,“以人为本”旗帜高扬,进而求美居,心理需求层次迅速提升,一次比一次来得高。这由低到高的三个层次,生动地标志着我们国家在迅速发展,社会有长足进步。

      一家人商议后买了新房,于是,举家东迁。新房东靠著名的鼓山风景区,南近北光明港公园,没了闹市商业圈的喧闹,多了安谧,空气明显新鲜了,即使炎夏也有绿叶般的清新,惬意着呢。如今我退休了,“放丝竹之悦耳,无案牍之劳形”,有了书房,读书、看报、爬格子、看电视随心所欲,舒心啊。刚迁入新房,儿女、媳妇唯嫌上班不方便了,公交路线不多,但各自买了小车之后,剩下的多是欢喜了。

      六十年来,从安居到乐居到美居,我和老伴满足了,可儿女们的心理欲望尚未停歇,话语间流露出新的需求:向往宜居之所。人心没有新愿望,社会要凝固的。我相信,改革开放一定会给他们带来好运, 心想事成。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