榕城小巷深处存古迹
锦巷与赵真君庙
人们一般只知道福州城里有“三坊七巷”,而对于南街东侧有三坊五巷却鲜为人知。尤其是在锦巷里,有一座古老的赵真君庙,不但历史悠久,而且是为纪念我国一位历史名人而建造的古迹。
赵真君,俗名赵昱,字促明,隋朝四川青城人,年青时隐居山上,习经学法。隋炀帝得知他很有才能,便请他出山做官,赵昱不愿意。隋炀帝又通过别人动员他,于是只好前往京都。隋炀帝要他留在身边任职,他不从,要求到嘉州当太守,隋炀帝只好同意。
嘉州有一条河,河里有一条巨蛟,经常兴风作浪,过往船只翻沉无数,严重危及老百姓生命安全,于是年仅26岁的赵昱便挺身而出,带领七位勇士,手持刀剑,潜入水中与巨蛟搏斗,终于杀死巨蛟,为民除害。自此百姓十分感激赵昱的功劳,视为神人。
隋朝末年天下大乱,赵昱弃官隐去,不知去向。到了宋真宗皇帝赵恒时(998—1022年在位),封赵昱为“清源妙道真君”,这便是民间尊称赵昱为“赵真君”的来历。由于赵昱一生为官清廉无私,为人秉性正直,政绩卓著,又勇于为民除害,所以嗣后民间便立庙以作怀念。福州锦巷的赵真君庙就是在这时期建造的,已有九百多年的悠久历史。由于赵昱当年曾带领七位勇土参加除害,故福州百姓便在赵真君前加上“七圣”以示集体观念。《福建通志》、《闽侯县志》、《榕城考古略》等地方文献,均将赵真君载入史籍,可见受到历代之重视。
赵昱是一位贤人。所以宋代时锦巷称为“通贤境巷”,因福州方言“境巷”与“锦巷”谐音,所以清末以后才将境巷改为锦巷,但至今仍保存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的“通贤境”古牌匾石刻。
闽山巷与三官堂
在文儒坊里,有一条幽深清静的小巷,叫闽山巷,俗称“三官堂”,那是因为该巷古代建有三官堂而闻名。据清朝道光年间林枫《榕城考古录》卷中“坊巷第二”记载:“三官堂,在文儒坊南闽山巷,南有小巷通光禄坊,西口达常丰仓河沿。大抵皆以寺而得名也。而此则以闽山保福寺名也。”由此可见,三官堂与保福寺之密切关系。是在宋朝至少已有七八百多年以上悠久历史。
“三官”者,即天官、地官、水官。天官赐福,地官消灾,水官解厄。它反映出我国人民对于天、地、水,这种自然界天人合一的尊重观念,没有天,也就没有地,没有地,也就没有水,没有水也没有人,它们三者的关系,直接反映出人们希望风调雨顺,平安幸福的生活。
文儒坊三官堂原为二层50多平方米的木结构建筑,楼下可通行人,楼上供奉三官塑像。可惜“文革”前曾被人破坏拆除,当地乡老将古物收藏后暂寄于乌山妈祖天后宫里。然而,“文革”期间,历史古迹再次遭受破坏,文物散失各地。改革开放后,民俗文化得到尊重,当地居民将自己住屋偏厢腾出,供奉三官,以恢复文儒坊的历史古迹。
花园巷与曾公祠
在福州南门于山北麓花园巷通向法海路的巷口拐弯处,有一个古老而又奇特的地名叫“牢堆口”。原来,这里是古代福州府属闽县关押犯人的监牢所在地的路口。明代时,曾在这里建有一座曾公祠。它是为纪念一位传奇式的历史人物而兴建的。五十年代初,因当地建设需要,曾公祠便迁移到对面一条花园巷里。
笔者曾前往访问,只见正门上方“曾公祠”四字楷书系原省政协副主席温附山亲笔题写的。内塑一尊曾公坐像。承蒙一位别号“初航”的老先生指引,登上小楼参观。只见墙上贴着一张简介。原来这位曾公名叫公扬,湖南省安仁县人。他于明代万历年间来福州担任闽县典狱长,负责看管犯人。由于他为官清廉,处事严正无私,深受百姓敬爱。尤其是每逢春节期间,他大胆决定从农历十二月廿五日开始到正月初四下午,让犯人回家与父母妻儿团聚。许多犯人感恩不尽,不但都能准时返回监狱服刑,而且经亲人的教育,也都改变了态度,起到了感化的作用。
在“牢堆口”监狱关押的犯人中,有一个尚干乡人名叫林玉。他在家里是个孝子,因一次上山砍柴,不慎柴刀脱手,误伤人命而被捕入狱。当他被放回家过年时,正逢老母病重,他无心过年,四处求医寻药,到了正月初四下午约定返狱时,经过乌龙江渡口时,因突遇风浪,一时渡船无法开航,于是误过了准时返狱的时间。这时,又恰好有官员前来检查监狱,曾公眼看林玉未返,自己犯了失职,难于交代,于是便自杀了,时年37岁。第二天,当林玉赶回监狱时,见曾公为他而殉职,抱尸痛哭,最后撞死在曾公尸旁。
狱中众犯人见状哀痛不已,并立碑以示哀念。至今,曾公祠里尚保存一方石碑与一个石炉,上刻有“闽邑牢堆口”字样。事后,乡民深为曾公事迹所感动,便建祠以资纪念。
雅道巷与圣君亭
在福州鼓楼区著名的双抛桥旁,有一条古老而又幽静的小巷,美名叫雅道巷。左与三坊七巷相连,北与杨桥路相通。就在这条小巷里,建有一座古色古香的小亭,亭的当中作为行人通道,亭里两侧置有廊椅可供行人休息,亭的墙壁上,设有龛位供奉一位为民除害、为众治病的历史人物张慈观。因张慈观逝后被人尊称为“圣君”,故此亭取名为“圣君亭”。
张慈观,是福州市永泰县嵩口镇月洲村人,生于南宋绍兴九年(公元1139年)。少年时以放牛砍柴制造锄头柄为生,所以当地人俗称他为“张锄柄”。年青时张慈观到闽清县金沙村打工,随后云游福州、尤溪、德化、永春、莆田、仙游等地,为老百姓治病驱疫。其事迹与传说被记载入《福建通志》、《永泰县志》、《闽清县志》、《德化县志》等多种地方史志里,并在台湾以及东南亚华侨旅居地都有一定的影响。
雅道巷里的“圣君亭”,大约建于明代,已有数百年之历史。亭内经常举行评话、清唱、演戏等民俗文化活动。1993年,因改造三坊七巷,雅道巷“圣君亭”属于折迁范围,故由政府拨款异地移置,新址在今西门外金牛山公园对面西河坡下新村里。尽管“文革”期间,不少文物受到破坏散失,但据管委会主任林原生介绍有幸的是至今尚保存“古迹圣君亭”横匾一面,长三尺,宽一尺半左右。另有乾隆甲戍年(公元1754年)字样石炉一座,距今已近250多年之久,为难得文物。
山头角巷与泰山庙
在福州市鼓楼区华林路屏山之东麓,有一条小巷叫“山头角”,内有一座泰山庙,规模宏伟壮观,结构布局严谨,保存不少古迹文物。其中前殿左右两边的墙上,画有巨幅壁画,为其它地方古宫观所罕见。壁画的内容为福建九个府的官员形像,其中有一个“台湾府”,特别引人注目。
原来,福建在元朝时行政区域称为“路”,元朝之前福建均简称为“七闽”,到了明朝,福建行政区域改称为“府”,这时全省有八个府,即福州府、兴化府(今莆田地区)、泉州府、漳州府、延平府(今南平)、邵武府、建宁府(今建瓯)和汀州府(今长汀),故称“八府”为“八闽”。
到了清康熙二十二年(1683年),清政府收复了台湾,第二年设立“台湾府”,归属于福建省管辖。这时,“八府”(八闽)加进了“台湾府”,便成了“九府”,这就是“九闽”别称的来历。这时的福建省与台湾同为一省。闽台同省的省会设在福州。
中法战争中,福建巡抚刘铭传,奏请清政府要求加强台湾防务,确保祖国领土完整,防止外国势力入侵。他在奏本上说:“台湾为我国东南七省门户,各国无不垂涎,一有衅端,辄欲攘为根据。今大局虽云初定,而前车可鉴,后患方殷,一切设防、练兵、抚番、请赋,诸大端,均须筹办。”这份奏章很有远见,它从政治形势、地理位置、历史教训等方面强调了台湾防务的重要性,强调了台湾是祖国神圣不可分割的领土。于是在内阁大学士左宗棠的支持下,清朝政府于光诸十一年(1885年),决定台湾单独立省治。从此,台湾开始成为我国的一个省份。其间,台湾属于福建管辖的时间长达201年之久,它充分说明了福建与台湾在行政区域上的密切关系。这种关系,清朝时有人用壁画的形式,绘画在山头角泰山庙里,如今成了难得的历史见证与珍贵文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