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谢氏民居

2011-01-26 10:52:51来源:文化生活报

      鼓楼区东街旧闽县系明代福州府辖“闽县”衙门所在地;清初河西街(五一路北端)被圈为满族人居住地,这里是“旗营汛地”的出入口,改称旗汛口。闽县遗址作为地名而保留下来。在旧闽县一排巷内有一座始建于清道光、咸丰年间的古建筑,原是清代一位官员的私宅。几经变迁,于20世纪30年代归福州老字号糕饼商“美且有”老板所有。后又被菲律宾华侨谢氏购买,居住至今,称之为“谢氏民居”。

      福州明、清建筑多为高墙庭院单层结构,屋宇高敞,强调通风采光。谢氏民居虽是单进单层,面积不大,整体布局却舒展开朗,小中见大。四面围墙,东向开门,两侧马头墙,整齐对称,两侧鞍形山墙鹊尾高高翘起。大门内为门头房,门厅中设插屏门,北侧小廊通大厅。厅面阔五间,进深两间,厅分前后,左右为房,全木构架,斗拱交叠,雕梁画栋,典雅大方。壁扇花窗,精雕细刻;前后天井,粉墙青瓦;临厅院墙正中泥塑“福”字,径大三尺,字圈塑12只蝙蝠,相映成趣。墙檐下彩塑八仙过海、双狮戏球等图案,体现了清代的装饰艺术。西侧有门通花厅,是子女课读的地方,门左右一幅嵌边楹联,曰:“一帘花影云拖地,半夜书声月在天。”使人如见明月疏影,如闻朗朗书声。可惜此联毁于“文革”中。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