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起大桥
桥的天职是跨越。
福州地区自古以来水网稠密,河道纵横,沟壑如织。因此,福州人爱修桥造桥,古桥也特别多,素有福州桥梁甲天下的美誉。不过,这些桥都集中在内河之上。而在福州人民的母亲河闽江上面,直到解放时才仅有解放大桥、洪山桥两座桥。老人们至今还说,抗日战争时,他们逃难都是向洪山桥、解放大桥外的方向走。
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闽江上的桥多了起来,目前包括建成、在建的已经有25座。这些桥的造型千姿百态,各有千秋,承载日日夜夜在桥上穿梭的车辆行人,也为我市的山山水水增添了光彩和美丽,为来福州旅游的人们,提供了新的旅游景观。一桥之便,通的不仅是民生便利,更是福州的未来与希望。桥是社会进步、经济发展的象征,桥是人类生活品质的纽带。
近年来,随着“两江四岸”蓝图的逐步实施,福州主城区与各新兴区域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桥既是交通纽带,越来越方便过江的需求;也是城市空间拓展的载体,桥修到哪里,哪里就变成了另一个新区。
天堑变通途。如今,巍然矗立在闽江上的座座大桥,已成为福州人心中的一座座引以为傲的丰碑,也为闽江口这座古城架起前进的风帆……
记者 贺鹏 杨莹/文 俞松/摄
鼓山大桥
一桥飞架南北,寄托的是人类跨越障碍的梦想。
作为福州人民的“母亲河”,穿城而过的闽江在滋润着两岸人民的同时,也带来了天然的阻隔。于是,跨越母亲河,在闽江上架桥,2000多年来始终是祖祖辈辈的一个祈求。
然而,湍急的闽江水从西往东,狂奔而下,到福州城时,已是江阔水深浪大,要在她上面造桥并不那么容易。以至到福州解放时,江上仅有两座大桥。那就是解放大桥(万寿桥)和洪山桥。因通行能力有限,即使有了桥,南、西两方向往来的物流、人流,仍然摆脱不了轮渡之苦。
一直到1970年,闽江大桥建成,闽江上终于有了第一座能通行重载的跨江桥梁。此后,尤其是上世纪90年代后期起,福州桥梁建设突飞猛进,闽江之上几乎每年都能矗立起一座新桥。这时的福州人,在建桥上考虑的不再是战胜天险,而是便捷过江,美轮美奂。于是,桥越建越大,越建越长,越建越宽,越建越美,规模越来越宏伟。随之而来的是,福州城也越建越大,越建越美……
三朝努力建成万寿桥
闽江建桥始于北宋年间。如今的解放大桥,即闽江最早的跨江大石桥,即始建于那时。
解放大桥,旧称万寿桥,又俗称大桥,实际上由万寿桥、中洲岛和江南桥三部分组成。人们熟悉的台江区的“大桥头”便由此而来。由于该桥是当年台江通往仓前山的必经之桥,大桥头也因之形成早年间福州最为繁华的街市之一。至今,福州老人们还认为解放大桥是进城的标线,从南向北,一过桥就算进城了。
万寿桥的修建并不是一帆风顺,从浮桥到石板桥,前后历经了北宋、南宋、元三个朝代。据历史记载,过去闽江北港白龙江江面比较开阔,从仓前山一直到现在的小桥头由于流沙淤塞,冲积成一块愣岩洲(中亭街),白龙江水因此分为南、北两派。宋元祐八年(1093年),福州郡守、闽县琅岐人王祖道见交通不便,便为民办事。他招募工匠,以愣岩洲为中心,南北各造浮桥一座。1103年,王祖道再任福州太守时,南浮桥所处位置已淤沙成洲,这是中洲岛。王祖道又因地制宜,设3座浮桥,还置田发租以备修桥。
当时的浮桥是什么样子,我们已不得而知。不过,曾任福州决曹的南宋诗人陆游曾过此桥时,留下《渡浮桥望南台》一诗,云:“九轨徐行怒涛上,千船横系大江心。”
浮桥毕竟不是长久之桥。在洪水暴发时节,常常被洪水冲垮。到了元大德七年
(1303年),负责管理浮桥的万寿寺僧人王法助决定改变这一状况。他奏请元朝廷建造石桥,得到同意。不幸的是,法助奉旨募建石桥,工程中途便逝世了。这项使命落到了他徒弟们的身上。历时20年,于元至治二年(1322年)石桥终于建成。
后人为了缅怀王法助的功绩,便把所修石桥命名为万寿桥。此后,万寿桥虽又经毁、建,但名字一直沿袭。1949年以后,为了纪念解放军冲过大桥,追击南逃的国民党军队,此桥改名为“解放大桥”。
解放大桥前身——万寿桥(资料图片)
解放大桥新姿
“接二连三”传下洪山桥
与万寿桥的“身世”一样,洪山桥也是“历经坎坷”。至今,该桥的修建还流传一段故事,这也成了洪山桥桥名的由来。
洪山桥所处的这段闽江,福州人称之为洪江,约有9里长。由于闽江刚出文山里峡谷,到洪山桥时,江面水流变得湍急,建桥难度很大。据史料记载,北宋咸平三年在怀安大桥头和闽侯荆溪小桥头之间曾建起洪一桥,石桥长350米,有16个桥孔,明万历十三年被洪水冲毁;宋绍兴七年在万安山下和怀安郑白顶之间建造洪二桥,桥长60米,水中独墩,明成化十一年被洪水冲毁;明万历六年建起洪三桥,后来也多次重修。传说当年修桥请求拨款,皇帝心存疑问,御批:“九里何用三桥”。为了消除皇帝的疑虑,也许是为求平安,不要“接二连三”毁桥,当时的主事就在奏折上将洪三桥改名为洪山桥。
这是哪朝的皇帝,后世已不可考。不过,洪山桥却踉踉跄跄地传了下来,发挥着交通要道的职能。在福州人心中,洪山桥的位置丝毫不逊于万寿桥。
如今,大家所能看到的洪山桥已是1981年另外建造的一座现代化的大桥。在下游相隔60米的地方,那座“命运多舛”的旧洪山桥仅剩下几个古老的桥墩,静静地目睹着时光如桥下的流水逝去。
座座大桥飞架两江
旧洪山桥历史上屡建屡修屡圮,人们无法从根本上找原因,于是迁怪桥西端的鸡母(母鸡)寺(原洪山小学旧址)。说旧洪山桥像一只蜈蚣,蜈蚣在鸡母嘴下怎能不常常被啄断?
今天,大家都知道,过去在闽江修桥建桥难,是因为财力、技术不足。但也说明,那时的人们,是多么希望闽江上能多建几座桥梁。
随着经济的发展,经贸活动的频繁,两座石板桥的通车能力已显得严重不足。一辆大货车如南下闽南,得先从台江摆渡至南台岛,等开到乌龙江北岸,又被水深流急的乌龙江拦住去路。在乌龙江渡口等轮渡,一等就是两个小时,甚至半天。福州车辆西进也令人苦不堪言,从洪塘到上街,靠的也是轮渡。从福州到永泰的车辆,只得先从仓山湾边乘渡船到闽侯南屿。
跨越的梦想终于要变成现实了。
1970年,闽江大桥(二桥)建成,这是福州城第一座预应力钢筋混凝土大桥。人们终于可以直接跨过闽江,直达福州南大门——白湖亭。
1971年,当时全国同类型跨度最大的大桥——乌龙江大桥(跨度144米)飞越乌龙江天险。这里江水因受清凉、金牛两山截阻,形成峡口,江面收缩,水深流急,又加濒临海口,风大浪高,潮差悬殊,向来被视为“天堑”。专家介绍,此种水文复杂情况,超过武汉长江大桥,仅次南京长江大桥。但乌龙江大桥成功地完成桥墩工程,仅仅用了1年5个月大桥建成通车。这也是第一次在乌龙江架设长虹,从此结束了福厦公路通车几十年来依靠轮渡接渡车辆的历史。
1991年,当时全省最长的公路桥——洪塘大桥通车,连接了具有战略意义的316国道。
此后,闽江上大桥竞相亮相,不管南港北港,不论铁路桥、公路桥,一桥比一桥现代,一桥比一桥雄伟。时至今日,闽江福州段通车及在建的桥梁总数已达25座。
闽江上的桥,风采各异,有双塔双面斜拉桥、独塔单面斜拉桥、钢管混凝土中承式拱桥、空腹式刚架拱桥、T形刚构桥、连续刚构梁桥、混凝土衍架桥、衍架刚构桥……简直就可以组成一个“桥梁博物馆”。
当海外游子被问起家乡的变化时,他们往往指着闽江上的桥说,“只要数数闽江上的桥,就知道家乡的繁荣与发展了。”
桥,是发展的丰碑。没有实力,谈何美观;没有实力,谈何技术;没有实力,谈何规模。
三县洲大桥
大桥拓展城市新空间
福州的桥梁建设速度在加快,建桥周期在缩短。从几百年建一座桥到几年建一座桥,现在是一年里同时在建好几座桥。“一桥”、“二桥”、“三桥”……桥越建越多。
桥,每天都在见证一个城市的日新月异,我们的生活在不经意中也因桥而改变。习惯用数字来称呼身边大桥的“老福州”们,也不禁自嘲起来,“这桥再建多了,脚趾头搬出来都不够数咯”。
跨在南、北两港上越来越多的桥梁,还带来福州城的格局之变,将福州城市空间进一步拓展。此时,桥成了东扩南进西拓的载体。尤溪洲大桥串联起整个二环路,形成福州第一条城市环形快速路,将鼓楼、台江、仓山、晋安四区从空间上有机地结合了起来;金山大桥见证了整个金山新区的发展;橘园洲大桥将城市的骨架延伸到上街大学新区;湾边大桥带着闽侯的南屿与南通投向大福州的怀抱;而鼓山大桥则是跨江向南串起东部新城。
如今,我市还正在建设几座大桥。其中,淮安大桥、林浦大桥为规划建设的三环路的两座跨江大桥。淮安大桥将连起闽侯荆溪与上街;林浦大桥则南起三环路二期,上跨南江滨路东段,向北越过闽江后上跨江滨大道,接机场高速公路二期及江滨大道。而螺洲大桥将把南台岛与闽侯青口连为一体。
就是这么一座座桥,使福州不断沿江向海组团式、跨越式发展,逐渐把闽江、乌龙江变成福州的“内河”,也将福州一把推进为“江在城中、城在江边”的魅力都市。
洪山桥
闽江建桥人
因为名字里的“桥”字,龚运桥笑言自己可能从出生起就注定与桥结缘。
1991年,作为铁道部大桥局第二桥梁工程处(现中铁大桥局二公司)的一员,31岁的龚运桥从杭州来到福州,参加鳌峰大桥(三桥)的建设。这是第二桥梁工程处在福州中标的首个项目。祖籍湖北的龚运桥没想到,因为这个项目,自己从此把家安在了福州这个美丽的滨江城市。
20年来,他先后参加鳌峰大桥、闽江大桥拓宽、解放大桥改建、乌龙江特大桥、尤溪洲大桥、浦上大桥、鼓山大桥等10个大桥项目的建设,见证了闽江两岸日新月异的变化。
龚运桥回忆道:“1991年,我们刚到福州的时候,闽江两岸除了码头和水厂,便是整片整片的农田。”当时,闽江上只有解放大桥、洪山桥和闽江大桥,无法满足城市发展及闽江两岸百姓出行的需要,建设连接晋安与仓山的鳌峰大桥显得十分迫切。“当年的机械、设备水平比较落后,施工效率低。”龚运桥说,而今,大型机械设备多、贝雷桁大量使用,桥梁施工显得简单许多,一吊一放,便严丝合缝。
鳌峰大桥的建设用了3年时间,创造了当时的速度奇迹。如今,在现代机械的帮助下,建桥速度更是大大提升。龚运桥说,以在陆地打50米深的钻孔桩为例,上世纪90年代,用老钻机打桩要半个月左右才能完成,现在用旋挖钻机一天就能完工。吊装建桥材料也有了汽车吊、履带吊、轮胎吊等“大家伙”助力。
1998年到2000年初,由于工作需要,龚运桥离开了福州两年,等他再回来时,新通车的城市景观大道——江滨大道给了他一个巨大的惊喜。“从那时起,福州城市发展的脚步越来越快,三县洲大桥(四桥)、尤溪洲大桥(五桥)、金山大桥(六桥)相继建成,一栋栋高档住宅楼拔地而起,沿江的风景越来越美丽。”
伴随着江水潮涨潮落,龚运桥和同事们在建桥的实践中不断创新技术,将一项又一项的全国之最收入囊中:在乌龙江特大桥建设过程中,破解水下光板岩基础施工平台搭建难题,填补国内桥梁施工空白,获国家技术专利;闽江特大桥创造国内新技术4项第一,为我国铁路客运专线建设积累丰富经验;浦上大桥设计开全国先河,首创三塔单索斜拉结构;国内单幅最宽的自锚式悬索桥——鼓山大桥创造了国内或世界同类桥梁施工的9项“第一”,打通了市区通往东部新城的重要走廊……
闽江两岸、金山片区、东部新城的繁华景象早已覆盖20年前的陈旧记忆,建桥的酸甜苦辣成为龚运桥最宝贵的精神财富。最近,龚运桥和同事们刚刚完成琅岐闽江大桥的栈桥建设,一幅更新、更美、更广阔的大福州图景正在徐徐铺开……
鳌峰大桥
资料链接:
大桥志
1.解放大桥,原名万寿桥,为纪念1949年8月17日福州解放改为今名,1995年至1996年拆除重建为现代化大桥。
2.洪山桥,旧洪山桥现已废弃。新桥于1981年10月动工,1985年12月建成通车。
3.闽江大桥,1969年8月动工兴建,翌年6月竣工,2003年7月拆除重建,新闽江大桥2005年2月通车。
4.乌龙江大桥,1970年4月20日正式动工,1971年9月26日建成通车,是福州通往闽南和广东、香港的重要桥粱。
5.洪塘大桥,1987年3月15日动工,1990年底建成,1991年1月投入使用,全长1849米。该桥的建成,把国道316线和324线在闽侯境内连接贯通。
6.鳌峰大桥,1991年12月动工兴建,1993年12月竣工通车,全长448.5米,是连接福厦公路的重要跨江桥梁。
7.乌龙江特大桥(高速公路桥),1995年10月动工,1998年7月竣工,全长2032米,双向6车道,是福泉高速公路重点桥梁。
8.琅岐大桥,1995年12月动工,1997年8月竣工,彻底改写以往只能靠舟船出入琅岐岛的历史。
9.三县洲大桥,1997年元月正式开工,1999年5月1日竣工通车,与六一路、湖东路、白马路等连接形成内环。
10.青洲大桥,1998年8月开工,2002年12月交工验收,是福州城区通往福州长乐国际机场的一座特大型桥梁。
11.金山大桥,1999年1月动工,2000年10月17日竣工,全长3311米,是连接金山新区与中心城区的重要跨闽江桥梁。
12.橘园洲大桥,京福高速公路福州连接线过乌龙江的通道,2002年12月建成通车。
13.尤溪洲大桥,2001年12月开工建设,2003年12月30日建成通车,全长1240米,是二环路三期的关键性工程。
14.竹岐大桥,2002年6月开工建设,2004年7月完工。起点位于闽侯县甘蔗镇101省道,自北向南跨越闽江后,至终点竹岐乡316国道。
15.浦上大桥,2004年9月动工,2007年1月1日通车,打通福州西南方向重要出城交通。
16.湾边大桥,2005年11月动工建设,2008年12月19日建成通车,全长3.9公里,是我省最长的跨江特大桥。
17.福厦铁路闽江特大桥,2006年7月开工建设,2008年9月合龙,是目前国内铁路客运专线最大跨度的钢性梁柔性拱桥。
18.福厦铁路乌龙江特大桥,2006年7月开建,2008年11月合龙。该桥建成解决了长期困扰我国大桥建设的倾斜光板岩难题,填补我国桥梁施工一项技术空白。
19.鼓山大桥,2007年9月开工,2010年5月17日通车,是福州南二环、东三环的接线工程,也是东部新城闽江两岸的重要过江通道。
20.林浦大桥(原称魁岐大桥),是福州三环路跨江的重点工程,2009年4月正式开工,预计今年下半年竣工。
21.螺洲大桥,串联南台岛与闽侯青口组团,横跨乌龙江江面。最长跨径168米,为目前国内同类桥梁中最大跨径。2009年8月动工,预计2012年2月竣工通车。
22.福州绕城高速公路闽江特大桥,绕城高速控制工程,位于闽侯县竹屿乡和荆溪镇之间的闽江上,桥长1555米。2009年底开工,预计今年下半年完工。
23.向莆铁路闽江特大桥,位于闽侯县上街镇和荆溪镇境内,2009年2月动工,预计2011年6月建成。
24.乌龙江大桥复线桥,位于老桥下游50米处,2009年8月动建,有望今年国庆节实现竣工通车。
25.淮安大桥,福州三环路跨越闽江的重点控制性工程,大桥全长640米,2010年动工,预计2012年8月底建成通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