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剧掌故话之最
最早的“时事戏”
闽剧最早的一出“时事戏”,出现在约二百年前的清代乾隆末年,剧名叫《伍老与周良显》。它是根据当时在福州发生的一件震动全国的大贪污案编演的。
闽浙总督伍拉纳、福建巡抚浦霖、库吏周经、布政司伊辙布、按察使钱受椿等贪官污吏,狠狈为奸,贿赂公行,草菅人命,贪污库藏巨款达85000余两白银。案发后,百姓纷纷要求严办这批罪大恶极的贪官,声势极为浩大。清朝皇帝慑于民愤,不得不把为首的罪魁伍拉纳、浦霖、周经等人判处死刑,其它同谋者予以革职或降职处分。这时消息传来,闽剧的前身“江湖班”(有的地方称“平讲班”)的艺人们,立刻抓住这个社会现实生活中的大事件,编成剧本上演,迅速反映当时官场的黑暗和封建制度的腐败。
《伍老与周良显》中的伍老,剧中名叫“伍三达”,实际上暗指伍拉纳;而“周良显”则是周经的别名。这出戏反映了当时民众的愤怒心情,在福州地区首演后,立即受到广大观众的欢迎,老百姓称之为舞台上的《官场现形记》。当时福州民间流传着这样一首民谣:“伍老冠不正,两狮要金钱。两台乌暗暗,惟有烛光明。”其中的“伍”是指伍拉纳,“冠”是指“官”,两“狮”是指“布政司”与“巡抚司,”取“狮”与“司”谐音。两“台”指制台与抚台。“烛”字隐喻“祝”字,即剧中的福州知官祝光明。他是戏里惟一的清官。但是,查遍乾隆末年、嘉庆初年的福建省府、县官名录,都没有“祝光明”这个清官的名字,说明这个人是戏剧虚构的,以取与民谣中的“乌暗暗”相对应,用以表达当时广大民众预祝早日见到社会光明的一种愿望。
这出戏共11场,对封建官吏鱼肉百姓、作威作福、搜括民脂民膏的罪行做了辛辣的讽刺,由于各戏班竞相上演,轰动一时。
最早的闽剧刊物
闽剧最早的刊物是《闽剧月刊》,创刊于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六月十日,由田剑光任主编,陈肇英封面题签。由福建省闽剧改良会出版,福州民友印书馆印刷,福州各书店与剧场发售。由于“七·七卢沟桥事变”,日本侵略者大肆入侵我国,抗战全面爆发,于是《闽剧月刊》只出3期,至民国二十七年(1938年)初被迫停刊。
《闽剧月刊》一创办,就得到各文艺界名人的支持与广大读者的欢迎。著名作家郁达夫,不但喜欢到剧场观看闽剧,而且还积极写稿,先后写了《看闽剧》、《说闽剧的布景》等。除了赞赏名艺人的表演艺术外,也十分中肯地指出闽剧舞台上的一些陋习,诸如当时演员流行镶金牙,或用黄铜套作假金牙,演员知识不高、随地吐痰,演悲剧人物却装出滑稽样子等等。他建议闽剧要编演如闽王开国、蔡襄造洛阳桥、郑成功东渡、梅妃谢赐珍珠、郑和下西洋等,建议闽剧要开发地方题材,真是慧眼独具,很有指导意义。
《闽剧月刊》开辟许多栏目,有剧本,如刊登严天铎的《蔡松坡》、林琴舫的《墦间祭》、《上金台》,叶邦香的《凤仪亭》等;有随笔,如陈启肃的《改良闽剧的一些意见》,曹挺光的《闽剧为什么需要改良》,唐守谦的《戏剧与教育》等;有音乐,如唐崇煊的《紫玉钗全剧词谱》;有演员介绍,如张江水、林芝芳、陈芝卿、谢意涛、江传柱、潘逸铮、黄珊惠、黄奇惠、叶秋芳、关传胜、何生瑜、唐生佛、朱小妹等。此外,还有剧界消息,幕后人语等,内容十分丰富。
最早的闽剧小说
以闽剧艺人为题材,以福州社会为背景,以民俗文化为载体的第一部闽剧小说《闽海歌儿》,是民国三十年代由杨湘衍著作。
杨湘衍(1892—1968年),原名尚炎,福州人,他热心闽剧,抗战时期参加过省戏剧改良委员会、省民众教育处联合举办的闽剧从业训练班,从艺术理论上提高闽剧编、导、演人员的艺术修养,并与闽剧著名艺人郑奕奏、黄荫雾以及编导严天铎等人过往甚笃。同时悉心搜集清末民初福州“达云霄”等10余家儒林班艺人的传闻轶事,加上自己多年从事戏剧活动的所见所闻,编写成闽剧小说《闽海歌儿》。
《闽海歌儿》以章回体形式创作,共有10回,于民国三十六年(1947年)陆续在福州《林森日报》上发表,引起广大读者的关注,并建议集编付梓,于是该书于民国三十七年二月由福州左海书局出版。
该书由林钟与陈沂两位先生分别作序。林序说:“《闽海歌儿》系一戏剧历史,详述梨园之进化,情节离奇,笔墨圆润,趣闻轶事,无不备载,其描写柔香艳哀怨痴迷之情态,神乎其妙,足为开闽剧一小天地,实创福州小说界未曾有之新记录,乃歌坛之春秋,亦社会之缄砭也。”而陈序则评价说:“莽以闽剧言之,台词隽颖,曲调清新,益以表演之奇,伴奏之妙,诚可谓出乎湛纯精练,亦奚克臻此。今者闽海歌儿一书,乃闽剧之历史,而详述其进化,为有系统有条理之记载,并说明其形成与演变,洵足与秦腔、昆曲、徽调、平剧相颉顽……余阅是篇后知闽剧可为福州百年来社会风俗之象征,又可谓东南戏剧之代表。”这两篇序文,对《闽海歌儿》一书评价很高,虽然文体属于小说,但可作为闽剧史、艺人史、演出史以及福州社会民俗史的一个侧面来认识。更为难得的是,该书附有名小生李小白扮演的吕布、林芝芳在《凤仪亭》中扮演的貂蝉、董小狐在《天豹图》中扮演的施必露、叶秋芳在《八美楼》中扮演的沈月姑,黄荫雾在《梅龙镇》中扮演的李凤姐、刘小琴在《凤仪亭》中扮演的貂蝉、李旦在《八美图》中扮演的朱大姐、黄奇惠在《甘露寺》中扮演的黄国太以及何生瑜、肖梦尘、陈平等11幅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舞台剧照,尤为珍贵难得。
最早出现的闽剧名称与别称
许多地方剧种的名称,诸如江西的赣剧、山西的晋剧、甘肃的陇剧等,都是建国后才取名的。因此,闽剧这个名称,也曾经被人们误认为它是建国后才出现的。
其实,早在民国十二年,闽班“三赛乐”赴沪公演时,在观众口头的称呼上,已把“闽班”改为了“闽剧”。随后,“闽剧”便开始出现在报刊杂志上。仅现在知道的民国二十三年(1934年)在福州出版的《华报》上,就刊登有署名“渔阳”的《闽剧漫话》,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在福州成立有“福建省闽剧改良会”,并于同年6月10日出版该会的刊物《闽剧月刊》。可见,在上世纪三十年代之前,“闽剧”这个名称就已经存在了。但民间观众一般仍习惯叫某某班,这种情况一直延续到解放初期。
闽剧除了俗称福州戏外,历史上曾先后出现过榕腔、闽腔、闽班、土路等别称。
“榕腔”一词,目前所见最早系清光绪年间,福州举人卓棪在《惜春斋词话》中的记载:“闽人演唱曲本,土音曰榕腔,正音曰啰啰。”这里的“闽人”不是泛指福建人,而是专指福州人。其所演唱系用福州土话,故称“土音”,而与“土音相对而言的“正音”,则指用“官音”演唱的徽班。
“榕腔”之称,从清末一直延续到辛亥革命后。1912年福建教育司第三科曾兴函警务厅,请实行禁演淫戏:“本司第三科审查应禁‘榕腔’戏曲数十种,当经先后照请贵厅严行禁演在案……”
“闽腔”一词,今始见于清光绪三十年(1904年),福州进士林苍《天遗诗集》“己未集”里的一首观剧诗:“衣冠从宦亦逢场,肯为伤春一断肠,冷落枉随杨学士,是非任唱蔡中郎。天花四散因人着,水月相看与世忘。千偈澜翻吾岂敢,乞君玉尺细裁量。”这首七律诗的题目就叫《戏仿闽腔十劝曲·肖洁有诗见许·依韵奉答》。
“闽班”一词,也曾出现于清末。1984年春在闽侯县大湖乡郎官村的郎官庙戏台的灰壁上,发现有“宣统二年二月十九日闽班庆天然到此”的题识。这一时期的“闽班”,是与“徽班”相区别而言的。辛亥革命后,上海的京戏传入福州,民间称之为“京班”;于是,这时期的“闽班”则系与“京班”相对而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