治水兴城
堤、路、公园,三者合一的闽江公园北园
核心提示:历史上,福州凭借闽江之利,以城促港、以港兴市而成为八闽都会。然而,福州既得江之利,也屡受江之害。
久居福州的人们,不会忘记时常光顾福州城的洪灾水患。每年汛期一到,闽江上游常常山洪暴发,不出一日,滚滚洪水就直逼下游的福州城。在防洪能力低下的年代,百姓最怕的莫过于“做大水”或“做溪水”。一旦发大水,房屋、街道统统要被淹。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治理闽江下游水患。经过60多年的加固、修建,如今福州的防洪堤围不仅“固若金汤”保障城市安全,而且成了城市靓丽的“金腰带”,成为人水和谐的一副生动写照。
治水是一项民生大事,人水和谐为发展保障。如今,市委、市政府正加大城区内河综合整治工作力度,打造“水清、河畅、路通、景美”的内河景观。这不仅将从根本上解决内河水污染问题,提升城市品质,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也将大大提升,可谓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
如果你来福州旅游,不得不提一个好去处——闽江公园。这里是市中心最大的生态型城市公园,由众多园林相连而成,绵延10公里长,仿佛一颗颗翡翠撒落在闽江两岸,有着“闽江明珠”的美称。一年四季,都是繁花似锦,游人如织,春意盎然。
而串起这珍珠的便是福州的江滨大道了。宽阔的大道与公园沿着闽江铺展延伸,就像是福州城的一条绿色腰带。
其实,无论是江滨大道还是闽江公园,在一定意义上说,它是一条防洪堤,它是一个沿闽江北岸顺流而下的提高防洪标准的建设工程。
堤、路、公园,三者合一;生命线、交通线、风景线,三线交辉,不断向世人唱响闽江儿女与母亲河“人水和谐”之歌,唱响着人们对幸福生活的企盼。
一段洪水的记忆
母亲河也有发脾气的时候。
翻阅《福州志》,频见闽江发大水的记载。据有关材料统计,在1470年~1969年的500年中,福州发生大小洪灾163次,其中严重的洪涝灾害就有50次。平均3年发生一般洪涝灾害1次,10年发生1次严重的洪涝灾害。大水一发,闽江流域哀鸿遍野,惨不忍睹。
明万历三十七年(公元1609年)的一次大水,是闽江史上有比较详细记载的一次大洪灾。
这次大水入城,“高二丈许,南门兜仅露一抹,如娥眉”,使大半个福州城淹没在洪水中。当时福州名士谢肇淛曾详细地记载了这场灾害:“方水至时,西南门外,白浪连天,建溪浮尸,蔽江而下,亦有连楼屋数间泛泛水面,其中灯火尚荧荧者;亦有儿女尚闻啼哭声者;其得人救援,免于鱼鳖,千万中无一二耳。人家粟米衣物为所浸渍者,出之,皆霉黑臭腐,触手即碎,不复可用”。据记载,闽江上漂浮的“浮尸败椽”,蔽江塞野,五昼夜不绝。水也因此成卤浊色,大水退后数月,人们仍不敢饮用闽江水。
清至近代,福州的水患几乎年无间断,其中又以清顺治十八年(1661年)和光绪元年、二年(1875、1876年)及民国二十六年(1937年)、三十七年(1948年)等为重大。
“延平水,鼓山平”
福州是洪涝灾害的多发区,这与其地貌以及闽江水文是分不开的。
福州地处闽江下游,属于典型的河口盆地,四周被群山峻岭环抱,“东鼓西旗,北莲南虎”。而位于盆地内的福州平原,除零星散布的孤山残丘外,地势低洼,海拔仅5米左右,城在山中,山在城中。地形主体也是西边高,东边沿海低,呈阶梯状分布。
自西向东流经全境的闽江,是福建省第一大江,流域面积占全省面积的一半,只要闽江全流域内3天平均降雨250~300毫米,下游福州就会发生大洪水。历史上福州水灾就大多发自闽江上游的延平府(今南平),故有民谚“延平水,鼓山平”。而且,这洪峰只需一天的时间,就从南平呼啸而至。
闽江流量变化大,洪峰、沙峰集中也是造成闽江洪泛和福州洪灾的重要因素。闽江的年平均径流量大,居全国第七位。流域面积比闽江大11倍多的黄河,水量只及闽江的92%。而且闽江汛期明显,洪峰集中。数据表明,闽江汛期(4~9月)径流量约占全年来水量的75%,其中5~6月份径流量占全年流量的41%。
这来自上游的水患主要是梅雨型洪水。出现时间一般是4~6月,谓之前汛期洪水。就暴雨成因而论,闽江洪水还有台风雨型。这种类型的洪水出现时间多在7~9月,谓之后汛期洪水。
此外,福州地处海河交汇的河口地带,呈喇叭型,属强潮型河口,潮差较大。常常是潮水顶托,推波助澜。闽江流经福州段时,不仅受径流作用,还受潮流左右,特别是闽江下游重重峡谷颈束左右,抬高潮位,阻洪滞洪,加剧洪患。闽江口又是台风暴潮增水的多发区和严重区,洪水若遇风暴潮,不仅延缓泄洪,而且洪峰水位更高,加剧洪害威胁。
盛世好修堤
堤坝是闽江两岸先民最早广为采用的防洪工程措施。
它的历史由来已久。闽王王审知治闽二十九年,就曾“修城固堤,大兴水利,筑罗城,砌水门,挖护城河,建夹城,开河通浦,引潮贯市,扩浚西湖,灌益闽、侯两县,复于福清诸县修堤筑坝,建陂凿塘,功于一役而利及百代”。
不过,历史上福州及闽因地处“南蛮之地”,穷山恶水居多。此外,闽江流域只有进入闽侯境内才始见平原,难觅成片万亩田,不像黄河、淮河流域,对于一个农耕国家而言,并非粮仓重地,历代中央统治者对其防洪建设支持甚少。民国6年(1917年),曾有有识之士提出筑堤浚河的设想,但未能实施。此后,时局动荡,资源匮乏,当时政府已无暇进行闽江的防洪设施建设。
一些村民、乡绅自发组织修建了“自救堤”,古人称之为“旱堘”。然因质量和防洪标准都很低,屡毁屡筑。一遇上洪水,照旧是淹没田屋,洪害未减。老百姓在抵御洪害时,也没有水文数据可供研判。直至1933年,福州市第一个水文站——竹岐水文站建立,闽江才开始有了自己的水文数据。
筑一道坚固的“沿江长城”,是福州人民多年的心愿!
为保障人民生命财产安全,1951年,人民政府开始着手治理闽江下游水患。1953年9月,闽江北港北岸防洪堤建成,为省会福州构筑一座“生命的屏障”。堤坝起于西河闸,利用金牛山余脉及祭酒岭天然高地,从西往东沿义洲、帮洲、瀛洲,再经鳌峰洲至魁岐(九孔闸),成为福州市最重要的防洪堤。同年,建成闽侯县荆溪、南屿、南通等防洪堤。1954年,建成建新南、北堤和盖山南、北堤及闽侯上街防洪堤。1956年,建成闽侯甘蔗及竹岐两处防洪堤。1965年,建成城门南、北岸防洪堤。至此,闽江下游建成了10大防洪堤,堤的总长度102.87公里,大规模的防洪工程体系基本完成。此后,不断维修加固,增高培厚,逐步提高防洪标准。
解放以来,福州先后发生超危险水位的大洪水约10次,闽江防洪堤成功抵御了历次洪水,有效保护了闽江下游人民群众生命财产安全。
1997年之后,福州城区堤防建设进入了快速发展期,而福州北港北岸防洪工程,实现了福州安全洪堤的再次飞跃升级。
1999年9月,被称为福州世纪之路的江滨大道堤路结合工程全线贯通。工程西起洪山桥,沿闽江北港顺流而下,东接马尾青洲大桥,全长26.2公里,具有“一堤四带”(即防洪堤和防洪保安带、快捷交通带、滨江景观带、经济开发带)的整体效益,将水工程与水生态、水文化有机结合,在保障城市防洪排涝安全的同时,为推动福州跨越发展营造了良好的水生态环境。福州市主城区的防洪标准也由原来的100年一遇提高到200年一遇。
城在水中水在城中
修筑大堤,只是治水的一个工程。对于福州而言,疏浚内河,保护好河道体系,也是有效保证防洪安全的重要措施之一。因为,河堤是一把双刃剑,把洪水堵在了城外,也把城区积水留在了城内。要同时解决洪、涝这对“难兄难弟”,只有打通闽江与内河之间的经脉。
今年,福州市力争年底前基本完成城区75条内河整治,治理措施包括河道疏浚、驳岸修葺、景观建设等。这些将大大提升城市的防洪排涝能力。比如晋安河,根据规划,它是福州市最重要的排涝河道,也是五四北片区的主排涝通道。整治中,将打通和拓宽连接琴亭湖的晋安河北段,整改跨河阻洪管线,拆除晋安河下游光明港远东桥等阻水桥梁。整治后,五四北片区防洪排涝能力将大大提高。
内河整治,还能还给市民“绿水绕人家”的美景。人们都说,福州是一个因水而灵气的城市,这除了闽江外,还有闽江的毛细血管即城区的内河。福州有100条内河,河道多为唐、宋以来城濠遗迹,形成白马河、晋安河、光明港、磨洋河、新店、南台岛6大水系,总长度约244公里,河道网之密在全国城市中极为罕见。“城中到处水河沟,垂柳人家夹岸幽,每爱水边凉意满,日斜来上酒家楼”,描写的就是福州古人闲适的家居生活。
可以试想,整治工程完成后,届时内河“水清、河畅、路通、景美”,有些河段还能与闽江互通游船,乘一艘船只,从福州城穿城而过,清泉流淌,鱼翔浅底,城在水中,水在城中,福州城的生活是多么惬意!届时,闽江也将掀开新的一页。(记者 贺鹏 陈敏灵/文 俞松/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