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将建滨河步行道,划定4个景观功能区域,中亭街至五一南路河段力争“5·18”前整治完成

达道河:景观廊道 古韵悠长

2011-03-21 09:43:08来源:福州日报

曾经的商贸水路——达道河。

      核心提示

      达道河开凿于明代,东北接光明港,西南至闽江,全长约3.53公里。其中,新桥仔水闸至三通桥原名新桥仔河,三通桥至中选桥原名达道河,中选桥至新港水闸原名新港河,新港河开凿于明弘治十一年(1498年),是为便利琉球贡船往来而开凿的人工河道。

      探访达道河,你总会被路边冷不丁出现的古建筑、古桥缠住脚步。她蜿蜒的身躯横穿台江数个繁华街区,却总能让你一旦身临其境,就感受到“小桥流水人家”的静谧诗意。古桥、古榕、古河道,共同见证了一段闽都水上商贸繁荣史。经过整治,这里将延续昔日辉煌,打造台江区重要的生态廊道和都市景观带,古朴与现代、人文与商贸将在这里相融相生。

      回眸:商船通航要道

      台江的义洲、帮洲、上下杭等地,因得闽江三面环绕之地利,唐宋以来便是我国东南沿海贸易口岸之一,也是本地农副土特产品和传统手工制品以及省内各地货物进出口的集散地。自元代起一度出现“城廓南有市,灯火夜眠迟”、“商人载酒晚移舟”的繁荣景象。当时,达道河岸宽水清,是上下杭街区与闽江相通的重要河道,也是商船通航往来的必经水道之一。

      台江区地方志办副主任郑敏良介绍,旧时达道河在丰水期可通航载重15吨~25吨的木帆船。往来船只多数运送木材、水果、大米等物资。俗称小桥头的沙合桥旁便是当时著名的“水果批发市场”,其繁华景象通过福州俗语“小桥左边摆鲜果,安民崎顶挂估衣”可见一斑。

      就连达道河的名称也被打上了水路商贸的烙印。“达道河”取自地名“达文里”的“达”和“下道”的“道”。“下道”指的是以前的内河小码头。别小看这些码头,当年有许多中下层百姓在此营生,跑船、运输、做生意。沿河民房没有卫生间、化粪池等设施,居民有倒马桶的习俗,也催生舟船停靠收集粪便,运到乡下发酵作肥料。

      现状:污水直排河道淤塞

      达道河的繁华景象一直持续到上世纪五六十年代。在河边住了一辈子的“老福州”方依伯回忆,旧时达道河沿岸有许多店铺,店面虽不大,但生意十分兴隆。方老先生回忆:“到上世纪70年代左右,水质还非常好,我儿子小时候经常到河里游泳。”

      上世纪80年代,沿河占岸搭盖、污水直排、垃圾丢弃等问题严重困扰达道河。河床淤积、垃圾堆积日益严重,水质越来越差。1987年,台江区组织人力、物力整治达道河,水道清淤与岸边施工同时进行,完成清淤量16200多立方米,修砌驳岸136立方米,建成栏杆1816米,拆除违章建筑1829平方米,打通道路300多米,修建绿化带182米。

      上世纪末,我市再次对达道河进行整治,禁止垃圾随意丢弃并加强内河保洁,翻新石质驳岸,同时清理河岸沿线的占道违章建筑,确保河边道路畅通。

      家住台江区图书馆对面(达道河旁)的一位依姆告诉记者,当年整治前,她家门前的河道散发出腐臭气味,一年四季基本不开门窗。后来,有关部门采纳了居民们的建议,将靠居民区一侧的1米宽河岸填高填平,栽种了树木、花卉,改造成小花园,脏臭现象得以缓解。

      昨日,记者从小桥头出发,顺水巡河,到五一南路约700米长的河道中,几十个大大小小的排水口,大部分都在往内河排放生活污水,几处河面还漂浮着垃圾。整段河道两侧都能看到厚厚的淤泥。

      对此次内河整治将带来的变化,方依伯充满期待,同时也有切身体会:“我觉得整治有两点最重要,一是污水一定不能再排到内河了,二是要花大力气清淤。”

      前景:将建市民休闲广场

      达道河中亭街至五一南路河段是整条内河首先整治的部分。目前,小桥头段封盖河道多年的百米水泥盖板已全部揭开,施工人员在沙合桥下用沙袋垒好围堰,开始截污清淤。河岸上,几组工人正在开挖地面,准备铺设管道,将沿岸排污口排放的污水全部通过管道,就近对接到市政道路已建和拟建的污水管。

      台江区达道河整治项目部工作人员介绍,达道河中亭街至五一南路河段驳岸较新,景观整治将在原驳岸的基础上,布置景观带和景观护栏。这段河道力争“5·18”前完成整治任务。

      此外,台江区文体局也将为此次内河整治“让路”,旧办公楼将被拆除改建成市民休闲广场。达江路君临天华旁的一处停车场已被围挡围住。据介绍,该处将改建街心公园。路口的公厕未来将被连片景观带取代。

      根据达道河整治初步方案,达道河岸将建设滨河步行道,星安桥、三通桥等7座桥梁将重新装饰,并在沿途添置公共厕所、灯具、分类垃圾桶、座椅等。在河道景观设计方面,达道河初步划定绿荫疏影、古桥烟雨、河畔笙歌、榕荫怀梦4个景观功能区域,并结合上下杭历史风貌区、南公园历史风貌区,保护沿河古桥、古树、古建筑,增设绿地、广场,建设具有福州自身文化与滨河特色的生态廊道和都市景观带。

      人文典故

      南台沙合出宰相

      这是福州古民谣里的一句,说的是每当达道河中亭街口这段内河的沙洲盖过水面,以至“沙合可涉”的时候,福州城便有人登居相位。据传,在宋朝该地“沙合可涉”的时候,福州果真出了一位叫余深的宰相。所以,此桥有了一个吉祥的名字——沙合桥。如今沙合桥畔立起了仿古牌坊,镌刻着“惠泽山下南台沙合出宰相,白龙江畔闽江户开迎英才”的对联。据介绍,“惠泽山”就是如今福州四中所在的大庙山,距离沙合桥不远,而“白龙江”则是闽江台江段。

      圣君殿水两头涨

      本来不管是闽江本身还是她的支流河,潮涨潮落流向都是归向一头的。只有下杭路南侧建于南宋的张真君殿前有两头涨潮奇观。殿前的星安河,涨潮时吸纳三通河(现达道河三通桥附近河段)与三捷河(现达道河星安桥附近河段)双向的水,形成“圣君殿水两头涨”的水文奇观。民间认为“圣君殿水两头涨”能够“涌出黄金滚滚来”,商人们便将张真君殿视为“福地”,尊张真君为“商神”。(记者 杨莹/文 郑帅/摄通讯员 陈晓)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