商船帆影碧空尽现代游轮江上来
闽江兴,福州兴!
地处闽江口的福州,依江得势,依港而兴。在公路、铁路并不发达的时代,闽江水运曾是福州商贸物流赖以生存的生命线。
从福州出发,沿闽江上行可经大半个福建。闽江架起了福建山海相连的天然通道,沟通福州、三明、南平、宁德等36个县市。帆影点点,汽笛声声。茶叶、煤油、盐等各种货物,通过往来舟楫,运来福州,又被送到千里之外。
上世纪末,陆上运输特别是高速公路迅猛发展,水路运输因中转复杂、时间长、效率低,以及闽江航道未及时整治等原因开始萎缩。水码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冷落。如何重新审视闽江,让昔日曾托起一座城市的水运重放异彩?
闽江两岸青山如黛,风景宜人,尤其下游福州至闽江入海处,江面宽阔,水流平缓,风光秀丽,集自然景观和人文景观为一体,具有丰富的旅游资源。这样得天独厚的条件不被利用,就会错过!
在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下,福州从2006年开始重新规划闽江旅游的开发,花大力气改造闽江两岸风光。闽江水运开始以另一种形式复兴,并和三坊七巷、马尾船政等旅游品牌一起,向世人诠释温泉休闲、生态山水、滨江滨海等福州特色。
如今,全市又在认真谋划推进游艇产业发展、闽江北港驳岸和航道整治改造、游艇码头建设等工作,确保重塑闽江“名片”在一年内初见成效,两年内较大改善,三年内实现质的飞跃。
从一部电影讲起
1959年,天马电影制片厂(现上海电影制片厂)携当时的影界“一哥”中叔皇来到福州,以闽江为背景拍摄了《地下航线》。伴随几代人成长的《南征北战》《鸡毛信》《铁道游击队》等红色经典影片均出自该制片厂。《地下航线》讲述的也是一段红色岁月的故事。解放前夕,以闽江轮船公司“福州号”司机、共产党员林森官为代表的一批革命先辈,利用闽江航道,开辟了福州与闽北革命游击区的“地下航线”,多次安全地输送人员、物资,传递情报,有力支援了闽中游击革命斗争,为配合大军南下解放福建作出积极贡献。《地下航线》把这段故事搬上了荧屏,闽侯人林森官的故事一时间传遍全国,闽江航道、江边的几个码头均给观众们留下了深刻的印象。
林森官所走的闽江航道,自古以来就是连接闽北山区和福州的“黄金水道”。由于福州面向大海,境内高山逶迤,与内陆交通阻隔,长期以来,只能仰赖水运与外界交流往来。
唐朝诗人周朴曾作诗《南涧寺阁》:“万里重山绕福州,南横一道见溪流。天边飞鸟东西没,尘里行人早晚休。晓日春山当大海,连云古堑对高楼。那堪望断他乡目,只此萧骚自白头。”诗句中满溢旅人跋涉之苦、游子思乡之切。而“闽道难行”也成为秦汉以降2000多年来闽人与入闽者的共同感慨。
虽然水路艰险,但走闽江航道已是当时福建最通畅便捷的出行方式。因闽江流域广,只要沿闽江上行,便可进入全省近70%的腹地。米、茶、木材、竹、香菇、桐油、生漆等土产品,源源不断地从闽江上游各县运往福州出海,时称下行货。从福州输往闽江上游各县的上行货,如食盐、洋布、百货、煤油等,堆满了络绎不绝的船只。
水运的便利也带动了频繁的人员往来。当年入闽者,由京城出发,一路舟行南下,至浙江江山清湖镇,始舍舟登陆,再经100多公里的“仙霞古道”至浦城后,便可再次上船,沿南浦溪、建溪,至南平,而后便可顺闽江东流而下,直达福州;而闽省进京仕商者,则反之而行。
昔日水运的繁华
在那个水运最为便利的年代,有“母亲河”闽江这样丰润的水系,福州自然而然地成为当时商贾集聚的八闽都会。到了唐宋时,闽江的水运业已相当发达,河上舟楫往来,江潮吞吐。宋代词人龙昌期禁不住为此写下“百货随潮船入市,万家沽酒户垂帘”的名句。
闽江北岸的台江,当年就是这样一个码头,街边开着大批的会馆、商行、钱庄、货栈、囤仓。1930年,民国福建政府顺势在解放大桥东侧沿江岸建成第一至第六码头6个码头,并砌起1公里的石岸。因为码头,福州也自古就形成了“北有东街口,南有台江道”两大商业圈。时过境迁,今人仍能从附近的南星澡堂、中平旅社看出当年的繁盛。
14世纪末,一些商人看中闽江南岸的地理交通优势,在天宁山北麓开设盐仓码头,使这一带自此后数百年间一直是福州乃至闽西北的食盐航运中心,从此这一带称“盐仓前”,“仓前山”由此得名。
“一水可通红茶产区”的天然优势也被西方侵略者看中。茶叶产地遍及闽北各地,以武夷山为盛。但在1853年前,清朝廷禁止茶叶从福州港出口。因此,茶叶运输路线是从产地雇人挑运出分水关,借道江西再从广州或上海出口。为了给红茶出海找到一条捷径,第一次鸦片战争后,福州被迫成为最早开放的5个通商口岸之一,且是唯一未被占领过的城市。
开埠之后短短十几年间,福州一跃成为一个世界性的茶叶贸易大港。在中外贸易拉动下,闽江航运无论在运输方式上,还是在规模上都发生了变化。
福州成为五口商埠后,西方的侵略势力主要集结在仓前山。自l844年起,先后有英、法、美、荷等17国在仓前设立领事馆。这些国家的商人在不平等条约的庇护下纷纷在仓前山开洋行,从事进出口贸易,输入鸦片、工业品等,输出以茶叶、木材为主的土特产品。一时间,闽江南岸货仓连片,码头遍布,江上轮船穿梭如织。1861年,英国在泛船浦设立海关,垄断了外贸管理大权。至清末,仓前山有30多家洋行,年出口贸易总值达1500万两银以上,成了福州的外贸基地。不仅白天人流不断,夜晚也灯火通明,车来人往,一派繁华景象。
新中国成立后,因水上客运需要,解放大桥东侧又新建拥有4个泊位的台江客运码头。1960年后,码头建设继续向鳌峰洲发展。1975年,鳌峰洲建块石岸壁50吨级泊位9个。伴随着闽江航运的发展,闽江沿岸各码头相继成为繁荣港埠,那鳞次栉比的商店、货栈、码头、市场无不折射出闽江航运的繁荣。
重塑闽江“名片”
“闽江游”备受追捧
进入20世纪90年代以后,随着经济社会的飞速发展,陆路交通越发通畅便捷,闽江航道的货运和客运功能则逐渐衰弱,台江码头也告别了以往的兴旺繁荣,渐渐淡出了人们的生活,并因年久失修而破败不堪。
也难怪,当年陆路难走,从这里坐船到南平,需要一天一夜,可还是一票难求;如今,走高速公路只要2个多小时就到了,还有谁愿意再坐船?在闽江上走的客货轮越来越少,2002年左右,客轮已算是停航了。
如何振兴闽江水运,让母亲河再现船艇穿梭的美景?
2006年,在充分挖掘闽江历史文化、自然生态和休闲旅游价值的基础上,福州市委、市政府作出了整合开发闽江沿岸旅游资源,引进实力强、经验丰富的水上旅游营运企业,高标准、高起点推进闽江游项目发展的重要决定,并将原台江客运码头更名为台江旅游码头。
有人说,闽江福州段长约140公里,几乎浓缩了闽江所有的故事。这是“母亲河”对福州的馈赠。市民从台江码头上船,途中可见到闽江公园、船政文化景区、闽江口旅游文化走廊、琴江满族文化村和闽江口海防遗址等各个景点,还能聆听到闽江上龙潭角、罗星塔、五虎礁等优美传说。如今,闽江风情早已让游人陶醉。游闽江、赏闽剧、品闽菜,游客可乘船观赏两岸美丽的滨江夜景,体验“水上老福州”的风土人情。
为了提升闽江游的品牌,按照闽江南港以货运为主、北港以旅游休闲为主的规划目标,闽江历史上的行船惯例将被打破。历史上以“台江码头”闻名于福州的闽江北岸,将被打造成“文化观光、亲水休闲”的福州旅游新亮点。
我市还将力争通过若干年的努力,逐步将福州建设成为我国重要的游艇旅游、停泊和展示基地之一,以全面提升闽江旅游的规模和档次。我市拥有江、海、湾和岛等发展游艇产业的独特自然条件和历史悠久的航海文化。今后,福州将根据城市发展总体规划,统筹规划布局各类游艇码头,同时加快引进一批档次高、技术先进的游艇制造和管理企业,抓紧制定涉及推动游艇产业、码头建设、旅游开发的各类相关配套优惠政策,推动福州市游艇产业跨越发展。
届时,涛声依旧,而码头可能已变身成另一种风情,江上的客船也已成另一种繁华。
台江旅游码头日渐兴旺
闽江两岸夜景迷人
心醉闽江游
福州人强仪还记得2年多前,他刚加入福建八方海上旅游客运有限公司,成为“闽江游”导游时的情形。
当时,公司仅有“闽江之韵”和“金外滩1号”2艘游船,共170客位。虽然闽江夜游几乎每天开航,但乘船游览的客人经常只有几个人。
随着闽江两岸景观、夜景灯光工程的不断推进和流域综合整治的开展,闽江风光更加秀美,“闽江游”的硬件、软件水平不断提升,“闽江游”备受追捧,节日时更出现“增开班次”“一票难求”的火暴景象。
目前,“闽江游”游艇(船)增至8艘、720客位,可承接大型团组接待、高端商务接待、休闲文化游等各种形式的旅游业务。去年,福州市开辟闽江夜游新航线和船岸互动的“水上巴士”航线,“闽江游”接待人数同比增长85.56%。
强仪介绍,“闽江游”有一日游、夜游、“水上巴士”游3种基础线路。每逢旅游旺季,还会推出特色游项目,去年曾把闽剧表演和福州特色小吃带上游船,受到许多外地游客和外国游客的喜爱。
白天畅游闽江,游船将带你到闽江口看江海交汇的壮丽风光;途经马尾,体味在中国近代史上留下厚重一笔的船政文化;途经长乐,瞻仰郑和公园雕像、金刚腿,品味旅游文化走廊;去壶江岛游览天妃宫、民俗文化馆,品尝海鲜美食……
你也可以选择乘坐“水上巴士”,静静欣赏南北江滨的秀丽风光。解放大桥历经沧桑,解放福州最激烈的一役在此打响;沿江两岸,新建住宅区显示着福州这座水岸城市的活力;闽江公园的原生态植被、城市雕塑与江水相映成趣;三县洲大桥畔,飞檐寺庙排布,陈靖姑信俗文化延续千年不断;泛船浦天主堂,见证昔日通商口岸的繁华……
倘是夜游,你又将看到另一番让人如痴如醉的美景。夜幕之下,江面开阔,树木葱郁,现代高楼鳞次栉比;沙滩上的市民赤脚踏沙漫步,岸边的住宅小区亮起万家灯火,桥上的车辆川流不息。两岸的灯光、桥上的灯光、岸上的建筑,倒映水中,游船驶过,满目炫彩。再加上江风拂面,乐音清脆,令人身心俱醉、醉在江中……
城市的飞速发展,也让强仪的导游讲解内容不断丰富。沿岸的高端住宅、万达广场城市综合体,还有鼓山大桥、林浦大桥等一座座气势恢弘的跨江“飞虹”,都成为强仪为游客们介绍的闽江新景致,让游客们在了解闽江悠久历史与风土人情的同时,感受省会中心城市福州沿江向海发展的精气神。“有很多外地游客赞叹,福州的闽江不亚于珠江和黄浦江!身为福州人的我听了,特别自豪!”强仪高兴地说。
■相关链接
闽江两岸景点介绍
龙潭角:位于仓山区仓前街道,是仓山以前的古渡口,本名“龙潭窟”。相传古代有白龙居住于此,陈靖姑在此地为普罗大众祈雨,便有了目前依然存在的“陈靖姑祈雨处”。
泛船浦天主堂:装有从法国进口的报时大钟,据说连闽江下游鼓山脚下的魁岐码头都能听到钟声。整座教堂可容3000人。神父楼是泛船浦天主堂的附属建筑,现为神父的办公与居住场所。2008年因道路建设需要,泛船浦教堂神父楼进行迁移。经过1个多月平移80.7米后,安全抵达指定位置,逆时针方向90度“转身”。
马尾造船厂:创建于1866年,是中国近代第一家专业造船厂,厂内遗留船政绘事院等众多人文景观,被誉为“中国近代史的活化石”。
罗星塔:俗称磨心塔,相传为宋代柳七娘所建,故又名七娘塔。位于马尾港罗星山上,是国际公认的航标,是闽江门户标志,有“中国塔”之誉,塔下已开辟成罗星公园。
闽江口旅游文化走廊:位于长乐市闽江口环江路,与马尾隔江相望,由郑和广场、郑振铎公园、云门寺、金刚腿公园、月亮湾公园、绿色明珠公园等名胜古迹组成。
金刚腿:位于闽江下游长乐航城镇的石龙山峭壁之下,是一条从山麓一直伸到江面的花岗条岩,形如金刚天王的大腿,脚底穿靴,脚尖跷起,被人们视为洪水峰高水位和闽江航行的天然标志。
双龟把口:从“五虎礁”入闽江口,迎面有两块青黑色的大石礁,一南一北,像两只大乌龟在爬泳。传双龟原为一对配偶,白天分开,晚上厮守。宋末益王赵昰率臣顺海南下,夜进闽江口,适逢双龟相悦不能行舟。益王大怒,挥剑砍去,大喊:“南龟归南,北龟归北!”自此双龟归位,彼此分离。
长门炮台:位于福州连江琯头镇长门山上,始建于明崇祯年间,现保存的炮台,是清道光十四年(1834年)民族英雄林则徐重新规划督建的,为目前中国保留下来最古老、最大的炮台。该炮台历经了数次战火洗礼,中法马江海战中,长门炮台主炮击中法国侵华远东舰队司令孤拔的旗舰。之后,中国军民又在这里浴血奋战,顽强抗击日军侵略。
壶江岛:位于连江县南部闽江入海处,岛上庵堂寺观错落有致,碑台亭榭洋洋洒洒,可游览妈祖文化中心、民俗文化馆等景点,领略当地独特的舅缘文化、渔村文化和旅游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