闽江两岸翰墨飘香
自古及今,闽江所赋予的灵气哺育了一代又一代的英才。即使福州偏居东南一隅,仍是人文荟萃,贤才辈出,古有“七科八进士”、“三世五尚书”,今有伯侄院士、父女院士,为福州赢得了“海滨邹鲁”的美誉。
追溯历史,唐以前福州尚被视为“蛮荒”之地。仅仅过了300年,到了宋代,这片化外之地,转瞬之间变身成全国经济繁荣、文教昌盛的“礼仪之邦”。对此,朱熹情不自禁地写道:“天旋地转,闽浙反居天下之中。”究其原因,福州人兴文重教不得不提。
此后,千年的文脉从未断过。步入近代,这段历史则更加浓墨重彩。一大串在中国近现代舞台上风起云涌的人物,他们的生活背景或多或少与福州有关,稍一数,竟达近百人之众。因此有“晚清风流属侯官(福州)”之说。而当代福州还是我国著名的“院士之乡”,福州籍的两院院士人数位居全国前茅,更被世人传为美谈。
“若夫栽下梧桐,必来凤凰;植罢银杏,后世安享。”今人写的《福州赋》,激情讴歌了福州的历史人文和当今的繁荣景象。如今,福州正在通过各种举措,兴才、引才、聚才,促成大型企业与科研院所“联姻”、创新项目与权威专家“携手”,鼓励高层次人才攻克技术“瓶颈”,实现科研成果转化。
闽江这个育才的摇篮,又多了一重身份——聚才的宝地。
去年11月,第十二届中国科协年会在福州召开。闽江江畔,120多位院士聚首论道。这恐怕是福州人见到院士最多的一次了。对于许多院士来说,这次来榕也不仅是参会,还有另一个意义那就是畅谈乡情乡谊。因为他们具有双重身份,既是嘉宾又是主人,因为他们的祖籍就是福州。
其中,不少是来自“院士之家”,夫妻院士、父子院士、父女院士。要当院士很难,一门出两三个院士,更是难上加难的事。可对于福州人来说,院士并不陌生,他们可能谁家的亲戚就是一个院士。这种荣耀对他们祖上来说也一样,那就是对状元、进士的崇敬。他们打小可都是听着“五子登科”、“七科八进士”的故事长大的。
崇文重教源远流长
在南宋,永泰县的萧国梁、郑侨、黄定以“七里三状元”打破科举史记录。
福州的文教在全国来说是比较迟发展起来的。
汉以前,福州人还是“断发文身”,属于未开化的土著。西晋末年,中原士民陆续迁闽,史称“衣冠南渡”、“八姓入闽”,随之而来的还有中原文化。当时,朝廷委派入闽的官员,不少人本身就是文学家和诗人。据统计,两晋至六朝,入闽的名宦有郡守范缜、林禄、江淹等,不下40多人。福州的文化教育由此开了先声。
唐时,地处穷乡僻壤的福州士子开始脱颖而出。韩愈曾称道“闽越有长才、秀民通文书,与上国齿”,认为福州文化水准可与京都长安相媲美。五代时,王审知治闽,兴文重教,论才授职,八闽读书蔚然成风,出现了“千家灯火读书夜”的景象,闽中有了“文儒之乡”的美誉。
两宋时期,随着全国政治中心的南移,才学兼优的能员官吏云集榕城。如书法家蔡襄两度为福州太守,唐宋八大家之一曾巩、大词人辛弃疾、名相梁克家、大诗人陆游,也都曾先后任职福州。到南宋时,耕读之风尤盛。时人吕祖谦曾生动地描绘:“路逢十客九青衿,半是同胞旧弟兄,最忆市桥灯火静,巷南巷北读书声。”这时,福州已被誉为“海滨邹鲁”了。此时,福州本土还开始出现陈襄、陈烈、周希孟、郑穆等提倡道学的大学者,人称“海滨四先生”。他们所开创的学派,史称古灵学派。
闽都书院也随之崛起,不仅建设早、数量多,而且规格高、规模大。和吕祖谦同时代的郑元英,在福州修建巢经楼和尚友斋,算是我国最早的公共图书馆。福州石鼓书院与江西庐山白鹿书院、湖南衡山岳麓书院、江苏南京应天书院,同称海内四大书院。著名文人杨时、赵汝愚、朱熹都曾在此讲学。清朝书院兴盛,福州才俊辈出。他们结社唱和,编刊诗文集,文风盛于一时。福州著名的鳌峰、凤池、致用和正谊等“四大书院”,都是人才摇篮。而“读书社”、“诗钟”等文学活动盛行,使得福州文气盈城,文采斐然。
在旧时的科举制度下,长乐“一母二状元”、黄巷“五子登科”、闽县“七科八进士”、“三世五尚书”等等,皆使“海滨邹鲁”名邦生色。据不完全统计,历代福州籍进士达4100多人,其中文状元16人、武状元7人,位居全国各府州前列。宋乾道二年至八年福州永泰县曾七年蝉联“三状元”,宋嘉定元年状元、榜眼、探花“三鼎甲”均属榕籍,皆为中国科举史上的奇迹。
古代学堂。
正谊书院曾是人才摇篮。
福州状元和进士展现场。
晚清人物数侯官
时间的车轮滚滚向前,到了晚清,福州更成为东西方文化交流的汇集地,“开一代风气之先”的名人灿若繁星。在时代的大舞台上,一位位精英人物相继登场,诉说着一个风雨飘摇的帝国和一群救世英才前仆后继的风云往事。
有人说,一部中国近代史,如果抽去福州的林则徐、严复、沈葆桢、林纾等政治家、思想家、实业家,将黯然失色,乃至不成史。
林则徐禁烟不仅开启了一个新的时代,以他为代表的经世思想更标志着一个新的文化转型期的到来,成为“开眼看世界的第一人”。洋务运动的代表人物沈葆桢,总理马尾船政,是引进西方科技的先驱、近代海军的创始人,以沈葆桢等为代表的一大批福建籍精英更成为早期现代海军建设的栋梁。启蒙先声的代表人物严复,完成了著名的《天演论》的翻译工作,以“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生物进化理论阐述其救亡图存的观点。辛亥革命的先驱林觉民,留下情真意切的绝笔《与妻书》,为民主革命从容就义,史称“黄花岗七十二烈士”之一。新文化运动的先行者谢冰心,以“母爱、童真、自然”为主旋律的作品,被誉为繁星格与春水体。
除此之外,还有国学巨子、古文大家谢章铤,开职业教育之风气者林启,闽派诗首领陈衍等等,一个又一个闪耀星空。
从状元之乡到院士之乡
闽江公园的院士宣传栏。
福州历朝历代都是状元之乡,而今也丝毫不逊色。截至目前,福州向国家贡献的学部委员、院士,数量亦列全国各城市的前茅,是当之无愧的院士之乡。
到目前为止,福州籍的两院院士有57名,加上在榕工作的院士共有61名,占全省两院院士的半数之多。如论籍贯,福州院士数量居全国省会城市之首,在全国的城市里,也可排在前三名。
其中很多都是蜚声中外的著名科学家。如证明歌德巴赫猜想的数学家陈景润;首创常温下无血切肝法,被称为“中国肝移植第一刀”的医学家吴孟超;被称为“飞豹之父”的飞机设计专家、工程院院士陈一坚等。尤其在天文学方面,更是出类拔萃、人才辈出,如曾任紫金山天文台台长的张钰哲、北京天文台名誉台长王绶琯、云南天文台台长陈彪等。
在去年的中国科协年会上,“我是苍霞洲人。”陈一坚院士一句朴实的开场白,让众人感觉就像是一位慈祥的邻家长者。闽江河口的鳝鱼滩湿地,吸引着南来北往数以万计的候鸟来此栖息和越冬,这里正是中国鸟类学之父郑作新院士的故乡。闽江江畔的旗山,则拥有罕见的独特人文景观,先后走出6位院士——旗山北麓上街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侯德榜、侯虞钧,中国工程院院士许居衍;旗山东麓南屿镇的中国科学院院士唐仲璋、唐崇惕、庄巧生。其中,侯德榜和侯虞钧是“伯侄双院士”,唐仲璋和唐崇惕是“父女双院士”。
他们饮着闽江水,饱览闽江秀色,成长于闽江两畔。而今,他们向世人展示着闽江的风采与荣耀。
从“院士文化”到“院士经济”
院士风采励后学,人才高地助前瞻。
近年来,福州通过打造绿色通道,搭建宽广平台使得人尽其才。从2001年开始组织的“院士专家八闽行”活动,已经成为福州院士活动的品牌和亮点。随着该活动的开展,院士(专家)工作站相继在福州挂牌,去年又新增8个,今年将再建设5个。去年6月18日,中科院海西研究院在海西高新技术产业园落地建设。专家们表示,这些举措将对福州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人才集聚都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要吸引人才、凝聚人才、留住人才,归根结底,还是要以最好的服务来集聚最好的人才,以最优的环境来吸引最优的人才,以最大的诚意来留住最需要的人才。
去年10月,福州出台《福州市促进院士(专家)工作站建设的若干规定》,这既为科技领域引进领军人才奠定了坚实的基础,也为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大的智力支持。经认定的院士(专家)工作站,将由财政按给予设站企业建站补助,院士工作站补助30万元,专家工作站补助15万元。设站企业与院士(专家)联合实施科技成果产业化,取得显著经济社会效益的,或在福州市重点产业关键技术、共性技术、实用技术领域取得突破性成果的,经专家评定后给予奖励。
今年2月24日,《福州市科学技术进步若干规定》(修订)历经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获得通过,把对人才的服务写进了法规。今后,不仅对建立院士(专家)工作站或者博士后科研工作站的企业给予建站资助,对进站开展科研的博士后也将给予资金资助。
从点到面,从虚到实,从“行”到“站”,“文儒之乡”福州完成了从“院士文化”到“院士经济”的华美转身。专家们表示,这将对福州加速经济转型升级,推动科技创新,促进人才集聚都将起到重大推动作用。
闽江在育才的同时,势必又将成为聚才的宝地。
闽江名人录(摘选)
闽越有才,左海为盛。福州地灵人杰,俊采星驰,这方水土的先贤们在诸多领域“开风气之先”,作出开创性贡献而成为“中国第一人”。
林则徐,中国近代“开眼看世界第一人”,领导“虎门销烟”,掀开近现代炎黄子孙反抗外国殖民侵略波澜壮阔的第一页。
沈葆桢,清代洋务运动重要人物之一,首任福建船政大臣,被尊为“船政之父”,培养出的船政学堂精英,撑起了近代中国革新、自强的脊梁。
黄乃裳,著名的爱国侨领,创办福建近代第一张报纸《福报》,在马来西亚沙捞越诗巫创办“新福州”垦场。
林纾,一生译作180多部,他与王寿昌合译的《巴黎茶花女遗事》,是中国第一部翻译小说。
严复,近代中国系统介绍、传播西方政治学说和思想文化制度的第一人,翻译《天演论》,被誉为“中国西学第一人”。
陈宝琛,末代皇帝溥仪的老师,1907年创办 “福建优级师范学堂”,后发展成为福建省立师范专科学校,是福建省历史上第一所高等院校。建设漳厦铁路,开福建铁路建设之先河。
林觉民,《与妻书》作者,“黄花冈七十二烈士”之一,参加孙中山、黄兴组织的广州起义,受伤被俘后从容就义。
侯德榜,中国近代化工工业奠基人和世界制碱权威,揭开了苏尔维法的秘密,发明侯氏制碱法。
郑振铎,中国新文化运动中涌现出的全才型巨匠,在拓展中国文学研究领域以及挖掘、整理中国传统文化、文物考古等方面作出巨大贡献。
张钰哲,享誉国际的天文学家。1928年发现1125号小行星,命名为“中华”。新中国成立后,他长期担紫金山天文台台长。
冰心,20世纪中国杰出的文学大师之一,1923年发表中国儿童文学的奠基之作《寄小读者》,写下《小桔灯》《繁星》《春水》等影响了一代又一代青少年读者的文学名篇。
林徽因,中国首位女性建筑学家,也是现代著名诗人、作家,参与新中国国徽、天安门人民英雄纪念碑设计,发掘、抢救了国宝景泰蓝制作工艺,留下《你是人间四月天》等大量优秀作品。
高士其,中国科普事业的先驱和奠基人,全身瘫痪的他,以顽强的毅力奇迹般工作了60年,写下600多篇、75万多字的科学小品、科学童话故事和科普文章。
邓拓,新中国新闻事业的奠基人之一,创办了敌后抗日根据地最早的党报《抗敌报》,主持编辑出版中国第一部《毛泽东选集》。
吴清源,现代围棋大师,他纵横日本棋坛近20年难逢敌手,被尊为“昭和棋圣”。
陈景润,在哥德巴赫猜想的研究中,至今仍保持着世界纪录和领先地位。
吴孟超,中国肝胆外科的主要创始人之一,开辟了肝癌基础与临床研究的新领域,获2005年度国家最高科学技术奖,成为中国医学界获此殊荣的第一人。(记者 贺鹏 杨莹 俞松 文/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