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间公益社团探路前行
帮助了别人的志愿者和受助者都感到很开心。(资料图片)
3月5日是中国青年志愿者服务日,连江谷雨公益服务中心的50多名志愿者聚在一起,举办了一场优秀志愿者表彰会。4年多来,谷雨公益进行了很多助残扶老的公益活动。但在民政部门取得合法“身份证”后,更多的挑战和困惑还在等着他们——如何破解筹资难,如何让公益活动更专业。
记者走访发现,随着志愿者的身影频繁出现在公众生活中,众多民间公益社团在经过了初期发展后,还要面对身份、筹款难、专业化等困惑,努力扩大生存空间。
怀善心,志愿扶助残疾人
2008年被称为中国的“志愿者元年”。刚创立2年的谷雨公益也在这一年迈出了发展的步伐。
创始人王容余在当地民政部门工作,右腿有轻微残疾。2006年,在福建省第三届同人论坛上,一个“公益机构战略规划”的培训,激发了他创办一个以助残为宗旨的公益社团的热情。说到创办的动机,本身也是残障人士的王容余表示:“更多的是出于对社会的感恩。”很快,谷雨公益就吸引了10多名志愿者加入。
2008年,王容余撰写了《助残扶残志愿者倡议书》,发布在连江当地论坛,通过网络广为宣传,并发起为四川地震灾区募捐、为奥运加油等活动。谷雨公益的志愿者也迅速增至80多名,很多也是残障人士。
随着志愿活动增多,找政府部门协调、找企业拉赞助、募捐……均涉及法律问题,没有身份,没有公章和法人账户,合法性就会遭到质疑。
2009年5月,谷雨公益启动了民政登记工作。经过一个月的奔波,共青团连江县委终于同意作为谷雨公益的业务主管部门,8月份,连江县民政局给谷雨公益颁发了“民办非企业单位”的证书。尘埃落定,几个创始人却困惑于如何激发组织活力,争取社会资金。
在谈及自身状况时,王容余坦言“还远远谈不上专业化”,尤其在面对那么多的困难群体时,显得有些有心无力。
谷雨公益只是一个个例。每一个民间公益社团的发起人,背后都有不同的故事,或出于感恩,或抱着一颗善心。但在理想主义之后,如何让梦想照进现实,处理好志愿者、资金、身份归属、组织建设等现实问题,成了公益社团可持续发展的关键。
经费少,项目运作难持续
最初的“热闹”过后,谷雨公益陷入了“找活干”的焦虑中。在谷雨的QQ群内,经常有志愿者问:“这周有活吗?”由于长期没有项目和资金注入,活动少,有些志愿者失去了热情,因此流失。
2010年春节,谷雨公益协助别的公益社团,向连江8个乡镇的困难家庭送去新春慰问,每户人家收到了米、油、水果、年糖年饼、慰问红包等。很多贫困老人感动得当场落泪,志愿者尽管顶着寒风,依然兴奋不已发放物品。这是谷雨公益帮助人数最多的一次活动。即便如此,他们的筹资数额也才3000多元。王容余表示,经费问题,几乎是困扰所有民间公益社团的普遍问题。
另一家公益社团众人公益的负责人陈怀志谈起筹款时表示,每个团队都有筹款难这个问题。
作为非营利性组织,日常运营和项目运作也需要成本,因为没有固定经济收入,一些志愿者甚至出现“贴钱做公益”的情况。
谷雨公益的负责人之一郑自灵表示,要运作项目,就要走村入户进行探访,登记家庭、人口等信息,核查、筹款、运送款物等过程产生的费用,包括交通、运输、食宿、办公等开支,都需要自费来解决。面对重病、残疾和贫困人群,一些志愿者甚至自掏腰包,既出钱又出力。
和谷雨公益一样,众人公益的办公场所、办公物品和通讯设备等也是志愿者们自筹的。“一些热心的人捐赠了桌椅,还有的捐一些钱作为办公费用……”众人公益的干事徐国勇告诉记者,尽管他们的社团发展较为成熟,有了一定的口碑和运作能力,但筹款难、资金链紧张的压力依然存在,每年运营费用都要四五万元。
因为经费紧张,大部分的公益社团都无力聘请专职人员,全靠志愿者的无偿服务。据了解,活跃在福州的公益社团中,只有福建同人助残有力量聘请专职人员。
注册难,寻找“挂靠”求作为
谷雨公益是民间公益社团中的“幸运儿”。事实上,因为注册门槛等原因,大多公益社团都被挡在“合法化”的大门之外,陷入身份困惑。
对公益社团“叫苦”的现状,市民政局民间组织管理处郑处长表示,社团组织不是越多越好。未经民政部门登记注册的社团组织是不能开展社会活动的,可以加入已登记的社团组织和民办非企业单位,参加他们的活动。而在机关、企业事业单位内部经本单位批准成立的内设机构,也不在民政部门的登记范围内。
作为一个民间社团,众人公益的10年发展很有代表性。2000年,一批志愿者团结在众人公益旗下,在团市委青年志愿者协会登记,开展各种助残、助老、助学等公益活动,成为知名的民间公益社团。因为无法找到业务主管部门,众人公益发展至今仍未能在民政部门登记,长期以来通过挂靠在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志愿者联合会等机构,作为非法人的会员单位,开展公益活动。
记者了解到,公益社团适应的登记注册范畴有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3个类别,基金会门槛更高。根据相关条例,社会团体和民办非企业单位注册实行“双重管理制”,各级民政部门作为登记管理机关,还要取得业务主管部门的批准,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一般不能存在2家业务范围相同或相似的社团组织。
缺后劲,练好内功是关键
据了解,2008年,因为救灾、奥运会的需要,志愿者才真正展示了自己的力量,同时也开始作为一股救困扶老的慈善力量,发挥作用。根据资料显示,福州市已成立各类志愿者服务队伍68支,全市注册志愿者超过22万人。记者了解到,在福州,像简单助学、橄榄树、众人公益等,都是活跃在民间的知名志愿者社团组织。
在公益社团“合法化”的问题上,市青年志愿者协会负责人林巍认为,有公益社团自身的原因。首先,一些公益社团本身不规范,志愿者身份认定不严格,流动性大,自愿原则和社团的规范管理存在矛盾;其次,公益社团的想法多,方向多,业务范围不限于一事一地,地域和业务范围很难确定;再次,资金募集和管理上,也有发现社团负责人不过问捐款来路,为个人谋私利的现象,被不法活动所利用。
公益社团要规范化,这不仅是取得“合法身份”的前提,也影响到筹款能力和社团活力。林巍认为,公益社团的财务状况要公开、透明。
除了外部环境的因素,谷雨公益的王容余认为,筹资难的问题,还需要公益社团练好内功,向专业化发展,提供专业的志愿服务。
问明天,制度“破冰”探新路
由于身份归属上的困惑,一些民间社团在发展壮大后,往往要寻找“挂靠”,作为会员单位,加入市青年志愿者协会、市志愿者联合会等社团。
但“挂靠”制度也无助于解决公益社团的“规范化”。市志愿者联合会的工作人员承认,各个公益社团基本上各自为政,他们对会员单位不负有管理责任。
王容余表示,社会组织登记管理实行的“双轨制”,即登记管理机关和业务主管单位分别为2个部门的制度在北京已经“破冰”。记者了解到,北京民政部门从支持社会慈善角度,作为业务主管部门通过了北京“瓷娃娃项目”的申请,批准“北京瓷娃娃罕见病关爱中心”作为民办非企业单位。王容余认为,公益社团的身份问题,有可能在将来得到解决。而公益社团的经费问题,在解决了合法化、规范化、透明化、专业化的问题后,也有可能以政府向民间购买公益服务的方式来解决。
去年,江苏省率先公布了地方慈善条例,其他几个省市也在陆续跟进,为慈善行为和慈善组织提供法律依据。而民政部也在抓紧修订《社会团体登记管理条例》《基金会管理条例》和《民办非企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这3个条例修订出台后,会从法律层面为社会公益社团的组织建设和自身发展提供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