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剧艺术在福州
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乾隆皇帝弘历做八十大寿,原在南方演出的安徽的三庆、四喜、春台、和春四个徽班(其中三庆曾在福州演出,颇有名声)被调到北京作庆寿演出。它们与来自湖北的汉调艺人合作,互相影响,接受昆曲、秦腔的部分剧目、曲调和表演艺术,并用北京话演出,于是逐渐形成了京剧。
清朝末年,京剧开始从上海传入福建,徽班便被京班所替代。到了民国六、七年间(1917—1918年),上海的“天声”、“天蟾”、“上天仙”和“南华”四大京班同时来福州。不少名演员如“天声班”的冯子和、“天蟾班”的刘玉琴、马连良;“上天仙班”的芙蓉草、小杨月楼、曾玉堂;“南华班”的林颦卿均在福州的舞台上献艺,一时轰动了榕城。由于他们演的多是本戏,历史性强,故事情节生动,服装华丽,道具新巧,加上武打戏真刀真枪,演员表演十分认真,于是闽剧艺人纷纷组织前往观摩,学到不少功夫,而且将原来闽剧伴奏乐器文武场不分的旧规,也改换成京剧的文武场面,这在当时算是一大革新。
在四大京班中,著名演员“芙蓉草”(即赵九龄的艺名)于民国七年(1918年),在福州演出时间长达半年之久,被誉为“申江第一名旦”,重金聘请。他在福州留下了许多鲜为人知轶事:
当芙蓉草甫达榕城,立即受到戏剧界同行以及广大戏迷的热烈欢迎:“蓉郎至之日,阖城闻其名尽为-轰动。”一个名叫“剑冶”的观众把当时的情景作了这样的描绘:“彩云一片闽江来,满城士女轰如雷;是何腰身善结束,迷离扑朔看登台。”数月演出,留下盛事,传为佳话。
时值辛亥革命后,清王朝土崩瓦解,民主空气初开,作为省会的福州,在南台与城内相继兴建了“瀛洲戏园”、“大舞台”、“乐舞台戏园”、 “大世界戏园”、“游艺戏园”、“三山座戏园”等新剧场。芙蓉草一来福州,便被安排在这些上等戏院演出。他先后献演了《昭君出塞》、《孽海缘》、《红蝴蝶》、《喜荣归》、《纺棉纱》、《新安驿》、《盗御马》、《洪羊洞》、《落马湖》、《机房训子》、《花田错》、《霸王别姬》、《梵王宫》等十几本,本本打响,出出走红。这些剧目,既有文戏,又有武戏;既有悲剧,又有喜剧;既有旦本,又有生本,芙蓉草皆京昆不挡,文武全才,甚至反串须生,样样得心应手。当时有一个戏曲爱好者,作了这样评价:“蓉郎演剧有以哀怨胜者,有以风流胜者,有以贞烈胜者,有以义侠胜者,一登场无不曲尽其妙。一位自号“达摩长老”的戏迷,看了《红蝴蝶》后吟了一首诗:“英英侠气逼人来,巾帼须眉亦壮哉;正是冰霜桃李概,一般冷艳费疑猜。”芙蓉草在《霸王别姬》反串霸王项羽,一改妩媚常态,把项羽演得刚中有柔,以情带烈,人称“有时装束作英雄,刚健全含婀娜中,始信霸王真妩媚。虞姬未必胜重瞳。”
《花田错》是一出轻松活泼、逗人喜爱的花旦戏,芙蓉草演来眉目传神,维妙维肖,出现了“满城争说柘枝颠,风月名仍属少年;知有使人怜惜处,天真一段唱花田。”一位名叫肖洁的女士,看了芙蓉草演出后,赋诗一首道:“满城仕女说芙蓉,多少新诗纪玉容;为问钟情谁最甚,行人笑指马如龙。不但把当时行人争观、车水马龙的情景表现出来,而且表达了所有女观众的心情。
那一年除夕,芙蓉草在福州过年,戏友们聚集在他的下榻处,举杯痛饮,高度赞赏他的才艺。翌年元宵节期间,又适芙蓉草生日,许多戏迷邀集在以“佛跳墙”闽菜闻名的聚春园菜馆为他庆贺。席间,一位诗人即兴吟道:“蓉郎生日多佳话,喜见春风第一枝,只恐彩云容易散,明年此会最留思。”由于芙蓉草聘期即满,大家都流露出这种惜别之情。
清明时节到了,伤春最是别离时。许多戏友纷纷到台江码头送行。一位戏迷触景生情,脱口吟出:“别意深宵孰短长,雨声门外自柳浪;小堂烛尽还归去,不送君行恐断肠。”大家都希望来日能再次欣赏到芙蓉草的精彩表演:“闽江清且涟,闽山巍复嵲;愿将赵璧归,再以瓣香熟。”由此可见,七十多年前,芙蓉草在福州留下了荡人情怀的梨园韵事。
在上海京班的影响下,民国期间福州开始出现许多京戏爱好者,俗称“票友”,如上世纪20年代人籁票房,演出《人面桃花》等剧目。民国十九年(1930年),赛凤韶第二代演出《三叉口》,名噪一时。
新中国成立后,1953年中国人民解放军十兵团京剧团奉命转为地方剧团,改名“福建省京剧团”。1954年,获华东区首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65年6月,我国著名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率中国京剧院演出团来福州演出《白蛇传》等剧目。同年,由省京剧团团长李盛斌主演的《武松打虎》,获华东地区首届戏曲会演演员一等奖。1965年,姚颖华执笔的《红色少年》,参加华东区京剧现代戏会演。改革开放后,京剧在福州进入了繁荣发展的新时期,仅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创作了《东邻女》、《五颗明珠》、《郝摇旗》、《真假美猴王》、《陈嘉庚》等大量新剧目。其中《真假美猴王》先后在北京、上海、天津、济南、杭州等地巡回演出,仅二年时间爆满400多场,并为在京的外国驻华使节作专场演出,这在福州京剧史上是史无前例的。随后该剧被珠江电影制片厂拍成舞台艺术片。上世纪九十年代创作的现代戏《山花》,荣获国务院文化部第二届“文华新剧目”奖与“五个一工程”优秀戏剧创作奖。《雷锋之歌》从1991年至1993年连演300多场,受到中宣部领导的赞扬。1995年9月19日至11月,省京剧团首次到日本,为青少年演出《穆桂英》、《拾玉镯》、《孙悟空八戒斗强徒》等。
值得一提的是,作为国粹的京剧艺术,受到了中央领导人的重视,我市教育部门还把京剧引进校园,作为学生的课外文化。在福州实验小学,有个京剧小票友的课余兴趣小组,他们在老师的指导下,前往省京剧团参观学习,回校后先后编排了《苏三起解》、《都有一颗红亮的心》、《国粹宝贝》、《京腔京韵惹人爱》等节目片断,还到台湾与多所小学开展交流活动。同时,在福州民间,有的离退休人员自发组织业余爱好性质的“京剧票友”活动,有的人还被抽选参加重大节目的文艺晚会,大大丰富了省会城市福州的文化生活。
进入新世纪后,省京剧院更加重视新剧目的创作与新人才的培养。2008年岁末,他们携带在第五届中国京剧节中获得金奖的剧目《北风紧》晋京展演,再次获得首都戏剧界专家的一致好评。
2009年6月6日至8日,在我省举行的第九届戏剧“水仙花”中,省京剧院青年演员田磊获“水仙花大奖”。同时他荣获中国第24届戏曲演员最高奖“梅花奖”。
为宏扬与传承京剧艺术,加强榕台文化交流,今年8月7日至16日省京剧院参加“福建文化宝岛行”团组活动,这是我省京剧院首次进入宝岛演出,为台湾同胞送去新编历史剧《北风紧》、《杨门女将》等节目,并与台湾国光剧团结成“姐妹剧团”。
11月20日至12月20日,文化部组派京津沪和吉林省四地的国家重点京剧院团来福州举办优秀京剧剧目展演活动。作为第四届福建艺术节重要内容之一的京剧展演活动为期一个月,共有国家京剧院、北京京剧院、天津京剧院、天津市青年京剧团、上海京剧院、吉林京剧院和福建京剧院等七大院团先后在福州献演《四郎探母》、《蜈蚣岭》、《四进士》、《赵氏孤儿》、《霸王别姬》、《西厢记》、《断桥》、《游六殿》、《孙安动本》、《状元媒》、《花田错》等13台经典传统剧目。各院团均派出最强阵容,可谓名家荟萃、名团汇聚、名剧竞演,各派纷呈空前壮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