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和林寺

——喧嚣背后的宁静

2011-04-13 17:09:23来源:文化生活报

      福州是宗教文化丰富的城市,素有“佛国”之称,著名的佛教寺院有涌泉寺、西禅寺、林阳寺、万福寺和雪峰寺,为全国城市之首。抑或是久居仓山的缘故吧,茶余饭后,我常关注仓山南台岛一带的寺庙古刹。

      近日翻阅《仓山风物志》,其中记载了一段和林寺的历史。和林寺座落在南台岛洋洽街联建村,距洋洽街仅300米,始建于明末清初,昔日开山祖师鼓山涌泉寺云游高僧,曾神游到时称“和尚洲”的沙滩浮岛上,见该处微妙仙境,闽江、落日、沙滩,风景美不胜收,便决心建造一座寺庙,取名为“和尚洲益心堂”,清末寺院住持大有广纳志向相同僧侣同住,以弘法是家务,意和同林住之意,遂更名为“和林寺”。

      查看地图,原来这个名不见经传的和林寺就在离寒舍不远处,颇有“待字闺中无人识”之憾。我于是按图索骥,决定前去探访一番。

      从尤溪洲大桥底下穿过,沿着闽江大道东行,漫步在林阴路上,鳞次栉比的高楼、枝繁叶茂的行道树、川流不息的车流、竞相绽放的黄花槐……可谓走过一路风景。片刻我便来到联建村公交车站,向右进入一条小路,四五十米开外,琉璃瓦和红院墙构成的和林寺便呈现在眼前,走近却是朱门紧锁。

      在福州这座迅速扩张的城市里,联建村成了典型的城中村,村里四周是一眼望不到边的水泥丛林,村民们的房子和菜地零零星星、很不齐整地分布在和林寺周围。与村边繁忙的南二环快速路、闽江大道相比,和林寺显得有些落寂。

      我轻轻叩响和林寺的山门,一位中年人开门将我引入。和林寺占地约4亩,内有大殿、西归祠、后殿偏殿、斋堂、香积厨、宿舍、观音殿、迦蓝殿等。周围数棵参天古荔,浓阴蔽日;大殿前的花圃里长满不知名的奇花异草,千姿百态,生机盎然。倘若在夏日,循着荔香走进这座古刹,喝一碗住持奉送的凉茶,品尝几颗福州地道的荔枝,倾听鸟唱虫吟,凝望高天流云,或许会顿修顿悟,渐渐淡忘红尘里的功名利禄,渐渐淡忘漫漫人生旅途的甜酸苦辣……

      眼前的和林寺,院内堆满了沙石、水泥和钢筋,大殿右侧刚刚建起一层尚未落架的建筑,和林寺分明是在大兴土木。据史料记载,和林寺原为土木结构,历经战乱、“文革”及多年风雨侵蚀,仅存清代建筑三间,即观音堂、迦蓝殿和西归祠。1969年祖森法师重修,1977年定坚法师四处募缘重建大殿等。如今,殿中供奉着释迦牟尼佛、文殊、普贤等佛菩萨圣像,寺中金身佛像,法相庄严。

      现今的和林寺住持是雪峰寺方丈广霖和尚的弟子传华尼师,她继承和林寺优良传统,多年来以如来家业为己任,寒暑易节,总是义务为过往路人供应茶水和各式凉茶,得到大家交口称赞。每逢佛诞、节日,善男信女云集和林寺,诵经念佛,祷告祈福,香火不断。由于寺院多年失修,传华尼师发愿重修和林寺,以惠施更多众生。在山门旁的一处房舍内,堆放着大批写着各界贤达、居士姓名的砖瓦,意即为和林寺添砖加瓦。

      静谧的山门外,空气中弥漫着泥土和青草味儿,一条小河静静流淌,一处处肥美的田畴,一块块碧绿的菜畦,还有正在挑水浇地的农民,一幅幅都市乡村图景,与和林寺相映成趣。

      很久没有看到这样的画面了!

      走出宁静的和林寺,不知不觉又汇入人海茫茫的都市,车水马龙,路人行色匆匆,每个人都在归向自己的位置,每个人都在属于自己的生活舞台上,演绎着自己的喜怒哀乐。

      阅尽都市浮华,可以活得真实。生活在这个都市的人们,每个人都在追求不一样的生活,然而更多的人们则是平凡普通的一员,拥有一份普通的工作,拥有一个普通的家,享受着属于普通人的生活。

      佛法教理,博大精深,不易为一般人理解和接受,但生活却是真实的。我想,过不了多久,等和林寺重建好了,我便能常常在自家书房靠窗的角落,泡一杯淡茶,闻着氤氲的茶香,清静自在,抬头仰望城市的星空,聆听和林寺的晨钟暮鼓,不必迎合什么,让心平静,让一切都随着时间的流逝而淡忘。

责任编辑:林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