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所在的位置:福州理论在线 >> 闽都文化 >> 正文

一江鱼虾美两岸花果香

2011-04-18 09:48:01来源:福州日报

    滔滔闽江,从武夷山麓深处奔流而下,一路穿越层峦叠嶂,到了福州一下子放慢了脚步,使流域唯一的地势低平的平原在此形成,进而再一头扎进大海。这就塑造了福州特有的“环山、沃野、派江、吻海”的地理特征。

    山与海交汇、水与山交融,这里的物产格外富饶。天上飞的,土里生的,地上跑的,水中游的,无处不在,无时不有。以至山地平原,溪河江海均有各具特色的物产。

    大自然毫不吝惜地赋予了这片江水流淌的城市 “鱼米之乡”“花果之乡”的功能,使这座满城溢福的城市成为有福之州、享福之都、抱福之城。这也让我们曾一度无上荣光。然而,当市场经济大潮席卷而来,它又显得有点不知所措,似乎尚沉浸在大江的伟岸与昔日的光环里。

    走过历史,走回现实。这江的“鱼米”、“花果”面临着新的机遇和挑战。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我们需用现代理念,用世界眼光,去重新考量这一江水、这一片地、这一方物。

      朋友从武汉来,带了一大包武昌鱼,说是让我尝尝正宗的武汉特产。味道果真很好,比超市里卖的好吃。嘴里嚼着正宗武昌鱼,心里却不是滋味。

      我们的母亲河——闽江,同样物产富饶,可每当出差送朋友礼物,思虑半天后仍无从下手。为什么有的物产拿不出手?而有的物产就特别有面子?

      这种尴尬的背后,或许就是品牌的力量!

      多彩的闽江

      每种物产都有着自己的色彩。

      如果以色彩来描绘闽江的话,闽江绝对是浓郁的。除了她自身的绿外,河里面有胭脂鱼的粉、刀鱼的白、血蛤的红、蚬子的黄和河虾、毛蟹的青,两岸还有茉莉的白、橄榄的绿、福橘的红……它们一起构成了一条多彩的闽江。

      单说这里的鱼,就因品种多、肉质美,时时馋得十里八乡的食客,闻香而来。除了胭脂鱼、鳜鱼、鲫鱼、草鱼、赤眼鳟、鲥鱼、马口鱼、细鳞鲴、似刺鳊鮈、短吻间银鱼、乌苏拟鲿、钝吻鮠等诸多鱼种外,还有鲮鱼等虽然普通,却非常具有营养的优质鱼种。

      令人回味的还有蚬子,就是“蟟囝”。小时候,穿着短裤随爷爷去闽江边的沙滩上捞蚬子估计是“老福州”一大乐事。用一个铁扒犁一扒,常常就是一堆。等着你的还有那河虾,背着一竹篓的河虾,回家无论是白灼还是油炸都美味得很。要是幸运的话,还能捉上几只毛蟹。恐怕这顿纯粹的河鲜大餐足够您记上一辈子了!

      来的“客人”中不乏飞鸟,包括黄嘴白鹭、黑脸琵鹭、铁嘴沙鸻、石鹬、绿翅鸭,还有被称为“神话之鸟”的中华凤头燕鸥等。它们盛装起舞,在闽江上空迎来送往,为闽江增添了不少色彩。

      此外,闽江两岸还因光热资源丰富,雨量充沛,生长着众多南亚热带和中亚热带作物和林木。这样的气候非常适应“市果”——福橘的生长。因福橘色红,且“橘”与“吉”谐音,遂为福州民间吉祥物和贺年佳品。“市花”——茉莉花也是福州特产,产量和质量都居全国之首。每年暮春初夏,茉莉花或红或白,香气沁人,福州人把它制成茉莉花茶。待泡汤(泡温泉)时,泡上一壶香片(茉莉花茶),您不禁会大呼一句“丫透卡”(很舒服)。

      还有那一粒橄榄,早在唐朝就被列为贡品。因一生始终保持青翠的颜色,别称为“青果”。又因先苦后甜的特别韵味类似于古代忠臣苦谏的性格,又称为“忠果”、“谏果”。

      眼下,在经历了一个短暂的的冬季之后,江岸的各类植物生机盎然。既有四季常青、枝繁叶茂的橄榄树,其中还镶嵌着深深浅浅的黄,闪闪烁烁的金,团团簇簇的红,万千色彩中释放出浓浓春意。

      曾经的红与白

      在众多的色彩中,那一抹橘子红和茉莉白曾为闽江增添了一段绚烂色彩。

      因鲜红美观,皮薄汁多,甜酸适口,福橘一度为橘类上品,且久有盛誉。明朝《拍案惊奇》中“转运汉遇巧洞庭红”一文中曾谈到福橘。当时商人贩到海外的“洞庭红”橘子,“一两银子买得百斤有余”,价格仅占“福橘之价十分之一”。可见当时福橘价昂物美,是果中名牌。即使在改革开放初期,福橘仍是远销东北、新疆等地,供不应求。

      闽江下游两岸便是这福橘的产地。直到二三十年前,两岸仍种植了数十万亩福橘。每当花开时节,闽江两岸成了香雪海,满园飘香;果熟时,那红彤彤的橘子像小灯笼一般,挂满枝头,灿若红云,红艳满坡,人们誉之为“闽江橘子红”。20世纪50年代,在螺洲一带拍摄的电影故事片《闽江橘子红》,更是让全国人民看到了这一闽江盛景。这份记忆也被精心制作成巨幅漆画高悬在于山堂会客大厅,成为福州的象征,迎接每一位来访的宾客。

      然而,因品种退化,加上柑橘黄龙病的打击,福橘几乎全军覆灭,外地芦柑、脐膯等新品种逐渐占领市场。如今,在福州很难看到成规模种植的福橘了。为闽江两岸换上新妆的,则是郁郁葱葱的橄榄林。

      市果的命运如此,市花也逐渐褪去了颜色。福州茉莉花茶一直是国家的外事礼茶,上世纪八九十年代,茉莉花茶还曾红极一时。然而随着铁观音、龙井、普洱茶的相继崛起,福州茉莉花茶逐渐被“边缘化”。如今,当选福州市花的茉莉花,在闽江江畔已难觅芳踪。

      那经典的红和白,给闽江增添色彩,也曾代表着福州形象,走向全国,甚至世界。然而,在市场经济大潮的冲刷下,它们或存活在人们的记忆中,或至今只能在原产地奋斗。

      重焕闽江神采

      绚丽的闽江遭遇了尴尬。有那么丰富的物产,却难找出全国都叫得响的牌子;有那么丰富的物产,却难找出代表福州形象的特色产品。

      而“北京烤鸭”、“金华火腿”、“樟树药材”、“新疆哈密瓜”等,则在市场经济的历练中,口耳相传,早成为一个城市的名片,与其他意象共同构成了一个城市的品牌形象。

      如何让这一江的色彩重焕生机?在现代农业中,优质农产品是相对的、动态的,要打响名声,必须加强农产品品牌管理,走品牌发展的道路。

      这一方面需要技术创新、政策扶持。如今,在有关部门的努力下,“福州茉莉花”、“ 福州橄榄”等物产相继获得获国家地理标志,有了知识产权的保护。一些后继者也没有放弃努力,加强好产品质量改良和品种创新,试图恢复它们昔日的辉煌。

      而另一方面,有人提出,应该挖掘并梳理区域优势文化元素,并提炼成符号和载体附加在商品上,打造一张张地缘文化名片。闽江丰富的内涵就是他们要打量和倾听的对象。

      在硬件上,闽江水质优良,经有关部门测定,近年闽江水质功能达标率和三类水质比例都达到98%以上。去年7月,根据中国环境规划院最新一份调查报告,在中国31个省会城市及5个计划单列城市的环境宜居城市的监测中,福州以综合得分最高而居中国大陆最宜居城市榜首。其中,闽江水质得了不少分。软件方面,闽江向上可溯源昙石山文化,有着四五千年的历史跨度,每一寸土地都蕴藏着一段故事。

      此外,近年来福州一直在打造最宜居城市、温泉之都,这也为闽江物产的品牌构建提供了一个新的契机。如何整合资源,精心思考闽江物产的品牌突围,将是今后一段时间不得不走的路。

      这或许也将是闽江重焕神采的一个法门。

       闽江物产

      橄榄:热带、亚热带的名优水果之一,营养丰富,含有17种人体所需氨基酸。除鲜食外,还可以制成各种盐渍品、蜜饯、果汁、果酱、果酒等加工品,如冰橄榄、拷扁榄、大福果、橄榄酒、橄榄茶等。

      福橘:果实皮薄、色红、汁多、味甜。由于盛产福橘,古时福州常制橘灯,有吉利、高升之意。

      福州花茶:种类有茉莉花茶、玉兰花茶、桂花花茶等,其中茉莉花茶品质最佳。

      蚬子:福州话叫“蟟囝”,形如心状,最大也不过指甲盖大小。肉极鲜嫩,剥了壳的蚬子肉炒韭菜实在是人间一大美味,还可用来煮锅边,鲜美极了。

      河虾:呈鲜红色,壳薄且软。虽说个头较小,但蛋白质、钙质含量毫不逊色于海虾,带皮吃口感、营养更佳。

      螺蛳:号称“河中第一鲜”。与田螺相比,河螺一般个头较小,大小差距较大,壳厚而硬,肉质弹性强,一般生长于河床岩石较多的地方,所以壳面较光滑。

      毛蟹:壳略成圆形,蟹螯夹力大,绒毛顺,肉质鲜嫩、松脆,毛蟹长大后,大部分顺流涌向闽江口,进行产卵洄游。

      侯官鳗:福州人把本地特产鳗鱼叫做“侯官鳗”。鳗鱼肉美味香,素有“水中人参”之称。尤其是含有丰富的氨基酸,以及维生素A和E。其维生素A含量是一般鱼类的60倍,维生素E的含量也是一般鱼类的9倍。

      白刀:主要产自闽江、长江、珠江等水系。鱼肉白而细嫩,味美而不腥,一贯被视为上等经济鱼类。

      单脚蛏:学名中国淡水蛏,又名河蛏。它的外形如海产蛏,唯个体略小,壳薄如纸,肉嫩味美,营养丰富,是宴席上的名贵佳肴。仅产于闽江支流淘江泮洋后至洋下湾这段约4000米的江段内。

      潭鲟:形状似蟹但扁而大,壳坚圆而微长,胸肢(脚)五对。肉味特美且营养甚富。而闽江口的川石、东岸、下岸、白潭、普井等地产的鲟,肉味尤其美,称鲟中之最。

      龙沙时鯯:闽江一带流行一首述说山珍海味的民谣,头一句就是“山里麂、鹿、獐;海里时鯯、马鲛、鲳”,说明了在滨海老百姓心目中,时鯯是上乘的美味佳鱼。时鯯的捕捞量有限,闽江口就只有龙沙村的土坞湾时鯯场有这种稀贵的鱼种。

      黄牡蛎:盛产于闽江口的乌猪港东岸门和川石五虎门的水底岸礁,肉味鲜美,营养价值极高。

      上街角梳:以牛角为材料制成的梳子,是福州“三宝”之一,造型美观,经久耐用,在国内外享有盛誉。曾在巴拿马、芝加哥、加拿大举办的“万国博览会”上展出过,荣获金牌奖和金盾奖。

      福州脱胎漆器:与北京的景泰蓝、江西的景德镇瓷器并称为中国传统工艺的“三宝”,是具有独特民族风格和浓郁地方特色的艺术珍品,享誉国内外,曾被誉为“珍贵黑宝石”和“东方珍品”。(本报记者 贺鹏 徐小杰 通讯员 陈宗兴

责任编辑:林梅